新版《守则》体现对中小学生的人文关怀

李盛

新版《守则》体现对中小学生的人文关怀

  “中小学生要不说谎不作弊、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27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与2004年守则相比,新增“自觉礼让排队”、“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等新内容。这是继2004年以后,《中小学生守则》10年来的首次重新修订。由于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培养,新《守则》甫一亮相,就引发社会高度关注。(9月1日中新网)

  新版《守则》共九大条,即“三爱”: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三讲”:讲文明、讲诚信、讲法治;“三护”:护安全、护健康、护家园。这九大条用词精炼、简约,跟旧版《守则》相比,叙述语气更为平和友善,少了居高临下的行政语句和命令式语气,并且与当前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新版《守则》着眼于学生实际,突出了‘学生味’,学生更易接受,有利于将内容落实为具体行为。”有中学校长对其积极评价。而笔者以为,新版《守则》删除了那些超出中小学生心智所能理解的、逾越他们能力的要求,最突出的如删除了“见义勇为”内容,这不仅是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减负”,更是体现了对中小学生的人文关怀。

  作为中小学生的'行为指南,在过去的10年间,《中小学生守则》陪伴了无数青少年学生度过了校园生活,在对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与养成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因一些内容“抽象”、“烦琐”等,超出了孩子们的理解范围和力所能及,因而也曾引发不断争议与质疑。“救火英雄”赖宁就曾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榜样和偶像,而在校园中大为宣传和塑像。在宣传这样的少年英雄事迹中,我们恰恰忽视了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智和力所不及的实际,使得他们在突发性灾难中,或无辜受难,或白白牺牲生命。生命之树过早夭折、生命之花过早凋落,让多少父母难忍其痛,多少家庭难受其重!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我国各类中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一方面固然与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淡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的自救技能匮乏大有关联。因此,在当今社会,一部中小学生守则应该起到的作用,除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之外,更应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和行为习惯,进而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新版《守则》不但删除了“见义勇为”,还将旧版中的“珍爱生命,注意安全”8个字拓展成为独立的一条:“护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远离毒品,珍惜生命。”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南,显示出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视。

  有教育专家这样认为,新版《守则》有“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国家意识,二是突出生命意识,三是突出孩子的自主意识。应该承认,受年龄、身体状况和救助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很多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尚且不足,盲目的见义勇为可能会造成无谓的牺牲。频见媒体报道的中小学生因下水救人而溺亡的悲剧即是证明。用“会自护懂求救”取代“见义勇为”,鼓励学生采取一种更为稳妥的方式,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见义智为”去救助他人,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和保护。

  新版《守则》,无论是以儿童为本的删“见义勇为”,还是彰显科学理性的增“自护求救”,虽是“征求意见稿”,但这样的改变已是一次有力的探索,必将为探索青少年学生安全教育新方式留下空间。这种改变和探索,既是教孩子们学会尊重: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尊重规则,尊重道德,也是体现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对中小学生尽可能实现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