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头电影观后感1
《大空头》是今年的一部佳片,很多人已经将剧情烂熟于心,也见识了华尔街金融界的愚昧和贪婪,了解了政府和银行对于公众的欺骗。几位主要演员的精彩表演也让影片的质量有了强有力的保证。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迈克尔·布瑞。他在片中的遭遇给人很多的回味和思考。
布瑞性格古怪、不合群,但是对于经济数据和走势有着异常敏感的直觉和洞察力。他最先看出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和高风险因素,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他发现房地产市场已经岌岌可危,处于崩溃的边缘。他想到了创造一个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的贷款违约保险市场,来从中获利。但是,银行的人都认为他不可理喻,杞人忧天,于是同意和他“打赌”;他所在的基金公司的合伙人劳伦斯同样不理解他的行为,因为房地产市场看起来稳如磐石,他的行为无异于玩火自焚,会耗光投资客户的钱;布瑞的客户更是不理解他的想法,纷纷要求撤资。面对种种猜疑和指责、布瑞选择了一意孤行,并且用尽一切手段维护自己的行为,客户和合伙人都决定要起诉他,他承受着煎熬,基金公司的收益率一直在下滑;终于来到了_年,房地产风暴来了,布瑞成功了。但是,他的遭遇却让人笑不起来。
布瑞有远见,对于房地产前景有着自己的洞察力和思考,当他通过详细的调查发现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高风险因素时,他提出了一个有创造力的想法。但是,没人理解和支持他。银行的人在和他洽谈业务后,背地里嘲笑他;他的领导说他是疯子,他的客户说他不可理喻。这似乎验证了一个老生常谈: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同理,一个人能洞察事物趋势,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时候,他得到的支持往往微乎其微。这也许正是人类可悲的地方:人云亦云,好像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实际上,那只是一种惯性,只不过没人愿意改变而已。当某人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是错误的、认为这个人是疯子、不可理喻。其实,人们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傻子。就像布瑞在片中所说:“人们总希望让权威来告诉他们如何选择价值,但他们选择了权威,并不是基于事实。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这些人看起来很权威,说了他们想听的话。”为什么总是出现这种情况?人们迷信权威?人们懒惰,不愿意细心思考?人们总是看大多数人的选择?也许这些因素都有。但是,放弃独立思考就意味着盲从,最后就会发展成自欺欺人。影片中布瑞的一系列举动也衬托出了一个事实:一个人要想坚持正确的原则和做法,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很多时候,你只能独行,因为只有你是正确的。听起来可能有点狂妄,但是,事实往往就是如此。布瑞躺在自己办公室里的那个场景让我一直记在心里,很孤单、很悲凉、但是也很帅。一个人在经受如此的折磨后,仍然能说出“我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除了敬佩和鼓掌,我还能说什么呢?
《大空头》要讲述的东西很多:华尔街、银行、金融、诈骗、人性等等。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的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人对于自己选择的坚持,就像布瑞做的那样。当一个人选择了孤单的“正确”,也就是选择了与世界为敌,与惯性和大众宣战。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很可能最后你的结局就是粉身碎骨。但是,依然有人选择继续走下去。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勇士,他们敢于一条道走到黑,只因为他们是正确的。在影片最后,布瑞在板子上写下了“489%”这个收益率就是对那些权威和大众最好的回击。
你只能独行,确实,你只能独行,因为你别无选择。
大空头电影观后感2
距离由次级房贷引爆的从美国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_年了。这几年出品的涉及这次危机的电影不少。例如《局内人》、,还有本片《大空头》。
本片和涉及金融危机的其他电影一样,充满各种金融学术语,这些术语晦涩难懂,想看懂它,国内观众需要一个好字幕。同样地,这些快速闪过专业术语也可能让美国观众感到云里雾里。所以,导演很贴心地在出现关键的术语的时候,让例如傻脸娜和其他名人把这些术语化简成普通人能理解的事物。这种突然跳脱主人物剧情,由旁人解释剧情的风格,使本片有伪纪录片视感。本片讲述了三组游离在主流金融圈子外的各色人马,他们或因性格、成长背景、或因资金规模,与其他华尔街金融人士格格不入。
而正是这种与主流的疏离,使得他们在其他人疯狂地拥抱房地产资产泡沫的时候,率先地洞察其中的危机,并敢于顶住上机、投资者、同行的压力,毅然做空正处在一片大好形式的美国房贷市场。电影很好地变现了,这些空头在危机爆发前后,从开始不敢相信到发现危机后的既惊又喜,最后深刻认识到整个危机的始作俑者—政府和大银行、大投行的腐败和贪婪,对整个金融体制彻底失望。本片导演,不耻这些金融蛀虫的贪婪,又深刻同情被卷入危机的百姓。
但必须提出的是,本片对情绪的表达,有点过于宣泄,或者说过于情绪化和用力过猛。我觉得这是本片最大的瑕疵。
大空头电影观后感3
首先这几个死空头会受到证监会甚至警方的调查,结果一定是被没收所有非法所得利润并且很可能被冠以扰乱资本市场的罪名被投入监狱。
其次他们会被置于道德的审判台和舆论的煎锅里倍受鞭挞和煎熬,所有危机的受害者都会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因为他们是在恶意做空,根本就是危机的罪魁祸首。
更别提当什么英雄,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还被写入报告文学,改编成电影了。这种事只能发生在美国。
以上判断可以从中国最近这次做空股指期货事件找到有力的佐证。
个别做空机构被查,个别人被抓,但没有人真的可以肯定就凭他们的力量可以使股市暴跌?难道不是因为股市的炒作本已经接近疯狂,早已失去宏观经济的支撑?
做空和做多一样,本是投资的两面,我觉得要涨就做多,你认为要跌自然就做空,都是正常的投资行为,和道德没有一毛钱关系。
把舆论和股民的关注点转移到“恶意”做空势力上,政府正好顺势派出国家队。名义上是对抗做空拯救股市和股民,实则是拯救被严重套牢的国有银行以及所有政府在股市里的利益。
在国家队拉高后国家利益成功出逃后,股市被打回原形,仍旧按照它自己应有的规律下行,谁也阻挡不了,不过这次不再有人追究是否仍是有人在恶意做空而导致的。
大空头电影观后感4
今天闲暇好好的看了两遍《大空头》这部电影,上午看了一遍,中午吃饭的时候想了想,下午又看了一遍。感慨就出来了,很明显,值得短时间想看第二遍的电影一定是值得思考的东西存在。
首先我们先谈谈电影,《大空头》是_年年底上映的传记剧情片,由亚当·麦凯执导, 克里斯蒂安·贝尔、史蒂夫·卡瑞尔、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联合主演。主要讲的就是四个华尔街的投资者团队同时盯上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并认为在次贷危机当中可以通过做空CDO,也就是担保债务凭证,类似于国内的收益互换工具。
在这里面讲到了三个要点,就是当大家对经济产生了完全没有防备的时候,事实上已经滋生了巨大的风险。也就是说,当市场表现的极其优越的时候,事实上潜在风险的系数也越来越高。
这中间四个人或者说是4个团队分别采取的手段是:
1、独立研究所有的底层的房地产贷款数据,发现其中贷款的质量差异巨大,说白了,就是有人在说谎在造假,于是开始在市场好的时候,利用收益互换的方式做空美国的次级贷款,且找保险公司去做保险合同,以保险权益的方式来做空,这样子可以放大杠杆且只需要不断的支付保费就可以顺利的享受超额的收益,这一点操作和国内的证券收益互换非常的类似。
2、纯粹的市场投机者,也就是两个小伙子成立的小基金,在嗅到了机会之后,开始利用市场存在的做空产品组合去做空市场。主要是去购买市场的衍生品进行交易,且主要购买的是一级甚至一级半的半流通议价式的交易衍生品,类似于现在市场的大宗交易以及可交换债之类的。其操作是可以做到资金的投入和产出相对比较丰厚,但是交易起来遇到的问题就是需要接手方。
3、专业的投行基金,也就是马克所在的团队,马克知道了市场正在兜销这种做空的CDO的时候,开始将信将疑然后迅速的找到问题的关键,开始实地的调研,在这个调研的过程中,只是去寻找关键点调研,调研结果注定了其最后的投资决策,其主要投资的就是二级市场的衍生品,一种可以随时放货的衍生品交易组合。也是完全合法合规的去放大杠杆和交易。
4、专门兜销以及设计做空CDO产品的团队,这个团队主要是在设计产品,在市场很好的时候,来自于大的投行内部,但是又是独立的团队,当他们觉得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或者是当市场出现全部同向的产品的时候,作为一个产品团队,其第一想法就是可以去扩充产品链,于是出现了专门设计做空CDO的产品甚至做成了衍生品。在一个架构上面再架设杠杆,类似设计是市场里的分级基金一样,A段是符合市场同向原则的东西,B段就是加杠杆的东西,只不过和我们A股不同的是,他们设计的是做空的产品。然后开始销售,并且收取购买产品人的收益分成以及佣金。
这四个团队在美国次贷危机的时候都分别大赚了一笔,这是其次在这中间我们要重点学习的东西其实就简单了。
首先,我们必须要要了解市场的风险以及市场的痛点在哪里?
比如,在剧中,当时的美国次贷危机的痛点就是银行以及华尔街的人都在说谎。而银行并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不断的衍生出很多的东西,当马克听到一个女郎都能拥有好几套房子的时候,他就知道,其风险的程度已经超出了预期了。当房东的狗的名字成为了房屋的贷款人的时候,而银行的信贷自下而上的,甚至自上而下的欺骗的时候,这种泡沫是终究会破灭的。
那么现在中国经济的痛点在哪里?
我个人认为,我们且不去谈目前说道的供给侧改革以及一带一路这些东西,我们很清楚的知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经济的飞跃是因为贸易,所以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动机是贸易。大约时间周期是在90—_年。而在_年以后中国的贸易开始萎缩,于是开始出口转内销,最终在加入WTO的时候,预示着中国的贸易这台发动机,基本上就熄火了。好在_年—_年新的发动机开始点燃了——房地产。于是大兴建设,房地产成为了第二代发动机,重新点燃市场的内在增长,这也造就第二轮的牛市,这轮牛市的基础就是地产带动的巨大的需求以及GDP的增长。到了_年以后地产开始进入到高位的状态了,不能够再度引领经济继续前行了,于是第三台发动机还没有找到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中国会不会出现像美国那样的危机?
其实已经发生了,不管是之前的杠杆问题还是后来的清查收益互换类的产品再到现在基本上彻底否定金融创新。以及银行表外资产的承兑汇票开始出事儿,以及银行的坏账率上升,中国经济出现了L型的硬着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已经经历了一次经济危机了,任何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是老百姓来买单的,这次的经济危机中伤害最大的就是中产阶级。从名义上来说,并没有过经济危机,但是我们已经经历了。
当经济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信用开始过度的时候,就是距离危机越近的时候,当这个社会开始不诚信的时候,就是我们应该捂紧钱袋子的时候,我需要去检讨很多东西,需要去认知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和国家和经济本身没有关系,关乎于信用,关乎于真实的社会诚信。
最后的最后,我现在想想都后怕的就是——我们真的就这样硬着头皮走过了一场“经济危机”了。我们身在其中,还浑然不觉!!!
大空头电影观后感5
《大空头》讲美国房贷大泡沫的'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只看了一遍,没看懂。我看电影就是为了锻炼听力的哈哈。
对于金融行业,我知之甚少!
对于看后的想法有几点:
1、可以做一些提前消费,但是前提一定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当然,这个能力范围之内包括了你是否可以运用父母亲戚朋友伴侣孩子的资源。可是,我的建议仍然是,除自己以外的任何资源都是不可靠的,即便想使用,也要节制。比如,你一个月的薪资是1000rmb,那么你房贷的数额尽量小于等于1000rmb。凡事,给自己一个底线非常重要。大部分人抗压的能力都挺弱,想要睡好觉,就不要过度提前消费。影片中的房贷泡沫我个人觉得,是因为有些人贷款买了太多房子,所以最后无力偿还。试想,如果能力有限的人仅仅拥有两套房产,是不是不至于无力偿还呢?至少,无力偿还时,船好小掉头,可以卖掉减轻压力。
2、电影里讲的我不是很懂,但是我觉得如果要投资房产,地理位置很重要,尽量投资好卖的房产。
3、踏实的做人,不要想投机取巧的事情。尽量做实业来积累财富。如果想碰股票债券证券保险金融之类的投资,请务必了解自己的能力。我是一个对数字不敏感的人,对于金融业完全不喜欢,也没法研究下去,非常不适合做金融投资。
4、即使在美国,也存在着道德沦丧,也存在着道貌岸然,也存在着缺少良心的人,总之,有人的地方,一定是各类的人都有。如果我不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尽量把自己放在离那样人少的地方,这样生活起来才舒适。美国的社会体系中,其实法律规范很健全,所以,显现出来的是人们的素质相对高一些。
5、世界上的财富规律就是20%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我想这个规律适用于从古至今。不需要成为最富有的人,一个人太富有了,未必有那个福气享受他们。太富有,如果精神世界跟不上,往往失去的是亲情,友情,爱情和家庭。太过富有,身边的人就会多起来,让人看不清楚真假,也不知道忘记了珍惜。财富这个东西,可以追逐,不要贪婪,即便追逐成功了,也要强化精神世界来消化。
6、影片中的主人公,他们都是脑子不一般的人,是普通人比不了的,没有模仿性。但是,这个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请别贪婪,否则报应迟早到来。
7、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家人!陪伴自己的、能给自己心灵上慰藉的永远是家人。
8、要量体裁衣的做自己,不能盲从,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让自己的心情愉悦。财富,也必须追求,但是要有度,慢慢积累,才能慢慢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