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活着观后感1
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_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_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
星期六上午,我和爸爸一起观看了《活着》这部电影。
在五十年代的一户家庭里,有一对夫妻,而且还有一个小女儿。男的整天到晚到赌场去和别人赌钱,因为每次都输给对方,所以损失极大。女的劝来劝去,他还是不听管教,结果连自己的家产都没了。从这里,我学到了做每件事都得有个度,还有及时改正错误,这样才不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为家里太穷,所以男的就向那个曾经和他赌钱的那个人借钱。那个人没有借钱给他,但给他了许多皮影。他找了一些同伴和他一起演戏,后来他就赚了许多钱。从这里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
在六十年代,那对夫妻的女儿和小儿子都长大了,有一天,女儿正在干活,一群小朋友用石头扔她,因为她是哑巴,所以无法表达她要说的话。小儿子听到了,急忙跑过去把那群小朋友给痛打了一顿,他们也还击他。在一所大食堂里,小儿子又看见那个打他姐姐的小朋友。于是,他就装了很多面,还加了很多辣椒。然后,他就把碗里的东西倒在了那个小朋友头上,辣得他的眼睛都睁不开了。唉!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啊!
后来女儿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儿,过了不久,女儿和小儿子都去世了,所以只能让姥姥和姥爷来养育小孩。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能横行霸道,有错误就要及时改正,这样你就会得到上天的奖励。
张艺谋电影活着观后感2
第一次看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的电影《活着》,早就想看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了,可惜一直都未在图书馆借着,今天在影视欣赏选修课上有幸看了这部电影,感触很深。
这部电影是著名的大导张艺谋导演的,上映时间是1994年,距今已有_年之久了,但仍然是经久不衰。总体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悲剧中透漏着感人的情节,让我好几次心中都有一股酸酸的暖流划过,是一种叫感动的东西,很无奈,但却是事实存在的发生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徐富贵(葛优饰)、家珍(巩俐饰)一家的人生历程,有过喜、亦有过忧。富贵原本出生于当地一个显赫有名声的家庭,天生懒散好赌,他的妻子家珍因其嗜赌成性不思悔改而离开他。最终因他好赌而输掉了全部家产,也因此气死了他的父亲。这时富贵漫长的苦难人生开始了。
他被强拉入伍,险些丧失了自己的小命,就在这时他第一次意思到生命的可贵,发出了“我一定要活着,活着真好”的感慨。于是,他经历了千辛万苦回到了自己的家庭。对于他的第二个打击又来了——女儿凤霞因为高烧不退导致哑巴了。很可惜,看到一个笑的很甜的很天真的女孩竟然不能开口说话,这是多么的哀伤!
富贵回到了家,生活也有些好转。往往看似平静的生活下其实隐藏着莫大的波澜,于是第二个不幸也将随之而至。一家人原本可以快快乐乐的过着平静的平淡的日子,这也是家珍多么希望过的日子,可上天就是不愿意。就在一个很热闹的夜晚,一个很大的不幸又悄然的降临在富贵头上了——仅有的儿子有庆被车撞死了。这个场面可谓感人至深,看着有庆那浑身是血的身体,让人有种很心疼的感觉。还有家镇那撕心裂肺的叫喊着儿子的名字,我的心也在一阵阵的痛。泪水不禁已流出眼眶,止不住。是啊,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无辜的孩子!他保护姐姐,不让别人欺负姐姐。他善良,他顽皮,他天真···他只是想睡觉啊!难道睡觉也有错吗?!就这样连自己都不知道就永远离开了爹娘,连饺子都还没吃。这时富贵又感慨,要活着,好好的活着。
他的家人终于从这样的悲痛生活中走了出来,可谁又能预测到又会有什么悲剧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中去呢?偏偏命运总是这样不公平,捉弄人。眼看着凤霞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可偏偏凤霞却是因难产而死,更具有讽刺意味的竟然是王医生因为被馒头噎着了而不能给凤霞医治!人生就是在你刚品尝到了幸福的甜果时,上帝就要急着把他收走,毫不同情。
这就是富贵一生经历的三次不幸的遭遇。是那个独特的年代造就了富贵悲惨的一生还是其自己的性格、家庭背景造就了他悲惨的一生?这样悲惨的一生又有几人能承受得住?富贵一生的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
影片的结尾意味深长,富贵又将以前对自己儿子说过的话又对外孙说一遍:“鸡大了就变成鹅,鹅大了就变成羊,羊大了就变成马,马大了馒头也长大了,骑在马背上···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这段话很好的将那时候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道出来,也反映了那时人们思想的落后。历史早已离我们远去,可其带来的影响、给那个时候人们带来的苦难却是不能忘怀的。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默默地生活着。
活着,就是活着的人要更好地活着!
张艺谋电影活着观后感3
生活于我们来说太过容易,我们享受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就像福贵早年的日子,太过肆意,太过没心没肺。我们肆意挥霍父母的关爱,我们无休止地向父母索取,我们在大手花父母的钱时,我们的父母在最大限度地拼尽身体的所有潜能,只为了能在我们每一次向他们要钱时,能掏出那份血汗钱。
“活着”对一些人来说比死去还要困难,就像福贵挣扎在饥俄潦倒和衣不蔽体之间。活着成了一个信念,为了死去的亲人,为了彼此的信念,代替他们活下去,只要活着。我最佩服的是,在亲人相继死去,在生活已至山穷水尽,在孤独中生活了二十年之后,福贵还能坚持活下去的信念,在某个夏日的午后,还能平淡的向路人细说自己的经历。还是那五亩地,还是那破草屋,人却不在,正应了那句“最是无情台城柳”。到底为谁风露立宵中?在风轻,水清,人自醉的田野乡村,阡陌交错间,一头老牛,一位老人,在黄昏斑驳的色彩里,佝着背,黝黑的脊背上流淌着岁月的汗水,是谁在依赖谁?是蹒跚前行的老牛,还是在岁月中摸索伸脚的老人?我们说不清,电影中给我们的只是无尽的思考。我一直以为人世间最大的悲伤是生离死别,是肝肠寸寸断裂心脏随之窒息的绞痛,而福贵在面对一次一次的别离,却能一次次在悲痛中坚强。
“这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他不知道的是在他跟二喜说这话后,二喜最后也死在这里了。富贵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医院,脸上的神情是悲悯,是无奈,我无法得知,我只
想知道他的脸上有没有一丝痛恨,有没有对这个世俗的厌恶?但他似乎没有。命运就这样与福贵纠缠着,互相仇恨着,却无法抛弃对方。以前从电视上或书上,亦或是别人嘴里,听到看到一些人,他们在命运前俯首低头,我总认为这些热人太没用,遇到些困难就放弃,现在才觉得自己有多狂妄。当只有影子与自己相伴时,活与不活,对一些人来说已没有太大意义。然,生命只有一次,放弃意味着从此了无痕迹。泰戈尔说“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寂静”。福贵的人生莫过于此。
张艺谋电影活着观后感4
《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活着》是跨越年代的较长的一部影片,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
看《活着》时,我想到了一句话,“当你第一百次跌倒时,请不要忘记前面的九十九次你都站起来了!”我认为福贵的这一生便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家产败光、父亲离世、被拉壮丁的拉去打仗却成了战俘、妻子病了无钱医治、儿子被抽血致死、女儿又聋又哑死于难产,就连女婿、外孙,都死于非命,仿佛那个特殊年代的全部灾难都落在了福贵身上。而其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一个强魄的人去掉大半精魂。可是福贵在这一系列的打击后,仍好好的活着,还可以幽默轻松的向别人讲述他这一生。
福贵的坚强,不同于保尔和牛虻那样为信仰而生的坚强;不同于司马迁为实现先父遗愿苟活著书的坚强;不同于张自忠上将为了抗日大局忍受“汉奸”骂名的坚强。他只是一个标准的败家子,普通的壮丁,平凡的农民。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坚强更能激励人心,如周国平所言:“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在这个世界上,如保尔等人轰轰烈烈的坚强毕竟在少数,承受着这些平凡苦难的人,始终卑微而又坚强的生活在社会最不起眼的一角!
而每一天,我们的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人:为情所困、为钱所迫、为生活所打击、为学习所压抑的林林总总的平凡之人。自以为世界放弃了他们,于是他们也放弃了世界!我想这些人中至少有一半的人承担的所谓的苦难都没有福贵一个来的大,而他们走了,永远的离开了,福贵却依然爱着自己,爱着生活,好好的活了下去。是福贵没心没肺吗?他在亲人离开时的眼泪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那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福贵可以那么孤独的活着呢?他那样孤苦伶仃的活着,幸福吗?我只想说,活着便是最大的幸福!好好活着,或者就是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好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心软一下,熬不过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
85后的癌症妈妈郭雪姣留给了世界两句话:“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幸福,就是有幸来过,有福度过。”无论夜是多么漫长,多么漆黑,熬过了那个点,太阳依旧会升起!也不要去埋怨太阳远远看着人间的生老病死,旦夕祸福,因为它千年、万年不变的光辉,就是为了让每个角落都有温暖!世界从未抛弃过任何人,所以,像福贵那样,好好活着,享受着这最大的幸福,热爱着这最珍贵的生命。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终极意义何在? 人在很多时候会去思考这些问题,特别是在人生中碰到重大挫折的时候,比如事业陷入绝境、失恋、高考失利、婚姻失败、重大疾病、失业等等,而最让人会去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往往是亲人的去世,因为至亲至爱的离开,会让我们感觉生命如此的脆弱和无常,会让我们思考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意义何在?在亲人去世时,哪怕我们拥有万贯家财,获得显赫名声,我们都感觉一切没有意义,我们觉得失去了奋斗的动力,我们感觉生命如此的脆弱,再多的钱再好的名声也带不进棺材里去,于是我们就想:我们的生命就像流星一般一闪而过,只在宇宙中闪现一条短暂的光芒吗?
直到我慢慢长大,才对这种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要记住的是,别轻易灰心,别轻易放弃,应向上,应向前,不断自我从跛,自我调整,自我修正。因为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潜你踏出生命之路。 活着,就要好好活着。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要记住的是,别轻易灰心,别轻易放弃,应向上,应向前,不断自我从跛,自我调整,自我修正。因为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潜你踏出生命之路。活着,就要好好活着。
春年少的我们,没有什么输不起,也没有什么不敢赢!
不知从几零后开始,青少年就开始变得忧郁,迷恋早熟,要让原本就不够强大的内心折射出力量,这样无端的将自己推向成熟,承受着这个年龄段所不该承受的伤痛,经历着这个年龄段所不该经历的凄苦。当我们将社会的残酷误认成现实时,以为崩紧着神经面对,我们就沉着、冷静、慎重了?
在父母的教导,长辈们的指导下,只要我们按照他们讲的做,就认为自己理智的面对着现实,自己就变得更加成熟?当我们将他们讲的当做是一种捷径而付诸行动时,我们却忘记了我们也应该经历那么一段,那么一段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伤痛,指责,遗憾,甚至更多,但我更倾心于领略后的感悟,更何况那种面对着失败有几分悔恨却有很轻松、坦荡的感觉以及那种神情,那种心态!
为此我们舍弃并忘记了自己应该有的这段经历,舍弃了点缀人生的绚烂,舍弃了证明还有另一种结果的机会的奇迹,也舍弃了一种即使失败错过后的感动。所以当有人告诉你说你怎么怎么做是错的时,你没有必要在乎他,你应该觉着好笑,那只是说明他做错了。况且,没到最后,不能断定这就是错的!年轻人的前途是无限量的,如果你过早的收起了自己的棱角,你的生活会缺少很多精彩!为此,我们年轻人应该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执着,应该有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坚持 况且,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成功,现在所谓的成功(金钱、地位、权术)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衡量的,如果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这样以后我们这代就显然的活在了他人的定义中,习惯得不知道这就是牢笼。
有志气,要有脾气,有脾气,要有能力,有能力,就有魅力!因此,年轻人的生活不应该平淡,不应该平凡,更不应该平庸,这个年龄段的我们,需要有日月可鉴的坦荡,应该有大起大落的快感!
沙漠中令人折服的白杨:生前300年不死,死了300年不倒,倒了300年不腐。所以同志们,如果主人公变了,那就不是你的故事。请找准自己的目标,坚定自己的信念,下定决心,就奋不顾身去闯,去受伤吧!
我承认,我是一个经不起风雨的人,每当遇到困难,每当心里难受。我就很迷茫,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也不清楚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我曾想过,我一无所有,所以以后只能用命去拼未来,或许荣华富贵,或许在中途消散人间……
我恨过,哭过,可这样,我只能深藏在心底,害怕被人挖掘出来,被人同情或者嘲笑,我明白,我只能依靠自己,所以我当起刺猬,防备着身边所有人,直到他们离去,这是我深深的悔。
悔过恨过之后,生活依然继续,徘徊于迷茫与前进中,渴望时间的流逝,我活着,是因为我渴望一次蜕变,去寻找我希望的奋斗努力,寻找一份宁静,去追求我爱的……
我活着,所以我不愿放弃活着的权利,即使我不懂得珍惜,尽管我会不知所措,但是,我还是我,我能享受阳光的温暖,能体会秋风的惬意,我能跑步,我可以微笑……好多好多,我庆幸自己是一个正常的人,我有我陪着,即使一无所有也不怕。
张艺谋电影活着观后感5
看完电影《活着》之后的一些想法。
首先,是对故事本身的震撼。小说《活着》在一年以前看过,故事由福贵在田坎上道来。像一尊佛在讲着轮回前的故事。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我对它的热烈和它对我的震撼可想而知。故事已了解,但看到要紧时仍是心一紧眼一湿。这应该就和演员的技艺有莫大的关系了吧。说到表演,只能用一窍不通一词来形容自己。但我的表现定是真实的。每每看见处在感情的风口浪尖上的巩俐,就不自觉地走入了电影中的她。不论是《活着》里的有庆、凤霞他娘,还是《归来》里在火车站天桥上大叫着陆焉识的冯婉愉,亦或是《红高粱》里被扛在肩上的麻花辫红衣裳的九儿。
但我最想讲的是中国女性。中国几千年传统的男尊女卑造就了中国女性坚强、隐忍、包容的性格特征。家珍的经历几乎就是由大部分平常女性一生的经历复印而来。试想一下,如果把家珍和福贵的经历对调,可能早在赌场的那一幕,故事就以一纸休书结束了。心理学老师在上课中提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在他接触的案例中,婚内的出轨的男性多能得到妻子的原谅,而婚内出轨的女性极少能获得一个新的机会。虽然这个例子有一些极端,但生活中的确不乏类似的例子。中国传统给了男性远多于女性的放肆的空间,具体可以体现在采用两种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两种性别的人,在同一件事情上对男女的态度差别较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