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五篇

阿林

  《半个喜剧》观后感影评【1】

  生活里类似于影片中的寄生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畸形的关系总是让宿主与寄生虫两败俱伤。

  除了片中展示的友情外同时存在于亲情与爱情,被剥夺独立意识的家庭主妇是婚姻里的寄生虫,当爱情随着时间淡化,剩下的只有“你户口是我弄的,你工作是我找的,你有什么资格和我提要求?”

  如果影片结尾没有孙同录歌这幕事业独立的展现,我可能会认为“重新做人”的孙同只是从一个宿主(多多)又转移到了另一个宿主(莫默)。

  对比两位导演的前作,这部影片展现的台词一如既往的有梗,包袱一如以往的刺激,视听在原来的基础上也走向影视化,不论是性格与性别的镜面隐喻,还是画中画式的人物“相遇”都能看到导演的进步。

  但配乐在全片的占比过大,无法摆脱音乐拐棍的镜头缺乏主动叙事的能力。

  另外,用“救猫咪”来让主角可爱的方式实在太《救猫咪》,但相比于其他咯吱我们笑的华语喜剧电影,这部影片值得一看。

  《半个喜剧》观后感影评【2】

  影片一上来首先通过两个男主角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多多性格外向、油嘴滑舌,是个玩世不恭的浪荡子;而孙同恋爱经验为零,性情内敛但却忠厚老实。再往后看,会发现他们的根本差异体现在经济地位上:多多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副总,出身低微的孙同正是依靠他才获得了户口、住处、工作等诸多条件,这让他在和多多的友情中完全处于依附关系。

  而女主角莫默,从一出场就奠定了很高的姿态:她是被多多追逐的对象,和领导直言相对,相亲时一言不合就可以拂袖离去,在发现自己被骗之后首先选择报警,然后拿着一把刀要去手刃渣男……透过一场莫默在家吃饭的戏,我们发现她处于中产阶级,如此她那突出的个性就有了现实层面的解释——这就是她任性的资本。

  但在一些零散的情节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个角色身上的脆弱和无助,比如她在面对家长催婚时无力的辩解,以及在面对孙同说她“一出生就生在天上了”时解释“我没有生在天上”。在一场借酒浇愁的戏中,她悲伤地对着邻座素不相识的男人倾诉她也知道现实是怎么样,只是想再撞撞试试看。

  身处这个时代,我们的社会逐渐处于阶级固化之中,不同阶级之间的人变得越来越遥远而无法互相理解,大家的悲喜又因现实遭遇的巨大落差而难以相通,于是每个人都容易感到失落和孤独。

  随着剧情的发展,多多这个角色看上去就是个自我又讨人厌的傻逼,他在结婚的前一个月依然生活放荡,在知道孙同和莫默在一起之后要求他们分手,理由是不想看到他们两个在他眼前晃,觉得莫默就是在气自己……两位当事人的感受,好像完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甚至还莫名其妙地把睡过的莫默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

  当观众看到这些,孙同当然也知道多多是个怎样的人,但或许是出于对现实的顺从,他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于是一次次相信多多破绽百出的辩解。

  所以他对两位女性角色的拯救总是来得后知后觉,在面对她们质问“你怎么不早说”的时候哑口无言——他没有办法解释,他的生活完全依靠于多多,因为这都是他自己的事情;而如果他和多多闹翻,不仅会瞬间失去现实的根基,甚至就连家庭关系和爱情也会产生危机……

  这就是摆在当今年轻人面前的普遍困境:大家都身处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中,爱情和日常生活,这些原本平平无奇的事物似乎成为了奢侈品,更遑论梦想。当一切都被标价(甚至包括人本身)之后,爱情和追求在现实面前变得不堪一击,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外在条件、性格外向、油嘴滑舌这些浅薄的特质来寻找配偶,甚至是星座、血型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至于高尚的道德、真挚的情感,似乎变得毫无价值,甚至有些不合时宜。扭曲吗?扭曲。正常吗?好像又很正常。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片中主角所经历的两难抉择,看上去答案一目了然,但现实却指向了一个相反的答案:一边是自己出轨的朋友,另一边是一个女性朋友的幸福,当然应该告诉那位女性朋友,但如果这牵涉到自己的未来呢?感情和正义,能值几个钱?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却有太多美好的事物被不由分说地抛在脑后。我们在几十年里走过了别人上百年的路,所以我们的价值观怎么会不混乱?我们的内心怎么会不被撕裂?本应充满朝气和梦想的年轻人,却被困锁在这个外形精致的物质囚笼里,无法反抗也无处反抗。令人焦虑的未来在前,大家都怕成为下一个被淘汰的人,好像仅仅只是成为一个普通人,就已经是一件需要竭尽全力的事情。

  电影里的一句台词道出了这样的荒诞和无奈:“问题是现在咱这社会不论对错。”

  影片最动人的两段戏都发生在男女主角之间:一个是他们在眼镜店中,隔着镜子相对而行,一个人的脸下面接的是对方的身体,看上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男女本应是阴阳的两极,互相填补而完整;

  还有一个是在酒吧里,孙同不敢向莫默表白,于是就唱起了一首《如果我不是我》:

  如果鱼儿也能歌唱

  我一定会陪在你身旁

  不让你忧伤

  如果我不是我

  如果树木也能飞翔

  我一定会陪在你身旁

  不让你受伤

  别难过我亲爱的姑娘

  别让我的世界暗淡无光

  我多想让你靠在我的肩膀

  可是我不能这样

  因为我还是我

  就像石头无法绽放

  所以我只能远远望着你

  同你一起悲伤

  他不敢表达感情,因为自己在经济上一无所有。如果我不是我,既是不知情何寄的欲语还休,也是灯火阑珊处的黯然神伤。

  音乐节那场戏,虽然在我看来有点突兀,但选曲同样也有深意。

  每当浪潮来临的时候

  你会不会也伤心

  在拥挤孤独的房间里

  我已经透不过气

  在这冰冷无情的城市里

  在摩登颓废的派对里

  每当吉他噪音又响起

  电流穿过我和你

  你你你你要跳舞吗

  看演出如今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放松自我的方式,但不知道有多少人,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暂时逃离现实生活,又有多少人,会真正在意歌里唱的是什么。

  其实,多多的玩世不恭,莫默的桀骜不驯,高璐的自我独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而孙同,只能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地生存。

  孙同和莫默的爱情,没有经历过互相了解的过程,看上去有点像是“社畜的爱”——他们的结合更像是为了排遣寂寞,缺乏深入的情感积累和内心交流,也正因如此,这样的感情非常脆弱,从开始到结束都来得很轻易。

  身处这种环境的我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目的指向特别明确。对于一些人来说,好像无论谈恋爱还是结婚,都只是一个需要完成的指标。

  作为话剧改编的电影,本片和开心麻花之前的的大多作品一样,在视听语言上非常贫乏,但剧本却高潮迭起,情感冲突特别强烈:孙同的母亲之前还在说让孙同回去找莫默,但在孙同认可了她指定的感情发展对象之后,又马上转而说“这可是你想要的,不是我逼你的。”影片通过这种夸张的方式向我们表达:中国的父母总是把自己想要的各种东西直接塞给下一代,却很少去了解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也是当今很多年轻人都在经历的:你人品正直,积极向上,但在异性口中只能得到“你是个好人”的客观评价,比不上耀眼的物质和虚假的浪漫;你努力提升自己,终于成为了一个自认为优秀的人,但在父母眼中,只要没有找到一个好工作或是对象,你就是一个失败者,甚至是一个不完整的人。

  在影片的末尾,孙同终于决定抛弃这些妥协给他带来的一切,他喊出了全片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话:“我想要做一个人!”对比在讽刺和迎合物质世界之间模棱两可的《西虹市首富》,那里面有一句台词正可与之对应:“你们总说我是他身边的一条狗,今天我就让你们看看,当狗有什么不好!”开心麻花这次在观点上更加激进,尽管这样的反抗在很多人看来还是会显得不够彻底,但以开心麻花的大众路线而言,能够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堪称惊喜。

  最后,影片给我们留下了一点略显草率的温情。尽管看上去还算美好,孙同跌跌撞撞地踏上了追逐梦想的道路,莫默规划未来的语气也称得上是荡气回肠,但这一对年轻人的未来会走向何处?这也是这个时代、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共同解答的问题。

  《半个喜剧》观后感影评【3】

  周申、刘露编剧导演,任素汐主演,在《驴得水》之后,这个班底推出他们的第二部作品《半个喜剧》,依然没有让人失望,两个作品都是清新的喜剧,张弛有致,有笑有泪,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是让你笑笑就完了,而是直接把你的目光引向各种人性问题。

  这一次,《半个喜剧》想探讨的问题就是,谎言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果一个系统全靠谎言支撑,那么,一旦谎言被揭穿,将会发生什么事?

  主人公孙同,来自东北,漂在北京,同学郑多多,安排他在自己父亲的公司工作,在方方面面给他照顾,一旦试用期结束,还有可能拿到北京户口。

  他生活的短板是,来自单亲家庭,家境普通,母亲很爱面子,控制欲很强,已经包办了他生活里的所有事,从找对象,到买房子。

  这不,她已经卖掉了东北老家的房子,想用卖房款(再向孙同生父要一点钱)当首付,给儿子在北京买一套房子,房子还有半年过户,半年后孙同也结束试用期,拿到北京户口了,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都绝不能掉链子。

  故事的爆发点,来自郑多多。郑多多生性放浪,原本已经要和门当户对的对象高璐结婚了,还去追中学时代的女神莫默。孙同和郑多多同住,为了替郑多多遮掩,煞费苦心,但最终还是免不了穿帮。

  在安慰莫默的过程中,两个人互生情愫。问题来了,如果和莫默在一起,工作就没了,户口也没了,他妈妈的百年大计就要垮塌了。

  郑多多在不停地说谎,孙同也在不停地说谎。孙同的妈妈更是用谎言搭建起了一个海市蜃楼,在孙同的境况上说谎,帮助郑多多说谎,甚至在孙同的异性缘上说谎,对高璐的表姐说:他跟女孩子站得太近都会脸红。

  而且,说谎这事,是个系统工程,即便你自己不说谎,也要替别人圆谎,或者在别人的谎言系统里扮演个角色。说了一个谎,就要用十个谎言来圆,就像莫默说的:“干一次这种事就会干一辈子这种事,以后为了升官,为了小孩上学,都要说谎。”

  但莫默,一个耿直的北京大妞,不喜欢说谎,即便她也不过是来自普通人家,并非孙同理解的“生在天上了”的那种人,但她对行长毫不谄媚巴结,对孙同有所期待,她反复问孙同:“你现在就问问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别管别人行吗?”

  换句话说,你就不要在别人的谎言系统里,充当螺丝钉、脚手架了行吗?

  但孙同虽然生性纯良,温柔体贴,有才华,但他太软弱了,人的软弱很快就会被别人发现,一旦软弱被发现了,就会被拉进谎言系统,去充当螺丝钉。

  这个螺丝钉,一旦当上了,脱身就难了,你会发现,哪怕自己一点小小的不合作,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垮塌,谎言大厦的垮塌,会让自己的亲人朋友陷入危机,而自己也会瞬间陷入大坑,被人指责为不忠不义。

  他一旦口吐真言,郑多多的婚事就完了,他跟郑多多的友谊也就完了,工作也就没了,户口鸡飞蛋打,他母亲的房子也就白卖了,卖了房子的母亲,不得不攥着钱住在姥爷家。谎言这个东西,也会慢慢开枝散叶,渐渐变成和所有人有染,让所有人都成为它的股东。

  所以孙同痛苦地撕扯着头发,质问莫默也质问身边所有人:你们要我怎么办?你们为什么都不为我想想。

  也不知他想到没有,吸引了身边人,让他们拉他入伙,一起修建谎言大厦的,就是他的软弱。软弱是谎言的助燃剂。

  莫默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她要让他勇敢起来,把他从这个泥坑里拉出来,让他从谎言大厦里抽身,哪怕大厦垮塌了也无所谓。她毫不留情地指出,孙同的软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也把自己在这个谎言体系里的作用看得太重要了。

  于是,在医院里,在这样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场所,在护士围观,病人倒是非的情况下,莫默当起了医生,质问孙同,不合作又怎么样,不说谎又会怎么样?“就活不下去了吗,就没饭吃了吗?”

  她才是真正的医生。

  真正的感情,就得是这个样子,不是请客吃饭,不是花前月下,甚至也不只是财富的并购重组,这些都不重要,感情其实是观念的冲击,是思维的博弈,是价值观的融合,是天崩地裂的精神控制和反控制。

  越过请客吃饭和房子票子这个阶段之后,你会发现,观念、思维、价值观,才是两个人融合的根本,也是分歧的根本。两个人在一起之后的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固然来自钱来钱往,更多时候,是来自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引起的你死我活。

  恋爱不是请客吃饭,而是精神世界里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和博弈。

  所以,这是“半个喜剧”,因为,故事的前半段,的确是喜剧,笑料都非常生活化,非常自然,让人笑得非常舒展,一点都不防备,而不像有些喜剧,你笑得很防备,你知道自己被算计了,你的笑,是他们精打细算倾情操纵的结果,《半个喜剧》,让人笑得特别清新,特别舒畅。

  《半个喜剧》的前半段,是喜剧,但不是普通喜剧,它情节的动力,矛盾的起因,都来自性,这个令人苦恼的东西。很多地方,让人想起好莱坞经典的性喜剧,以及中国那些用婚姻爱情问题掩护着性问题的婚恋喜剧。

  但到了后半段,它就是几个人在精神世界里的博弈和战斗了。

  说谎,还是不说?揭穿谎言,还是维系谎言系统?在谎言系统里当个棋子,换个安稳的生活,还是抽身而去,去过更好的生活?

  是听从莫默的苦口婆心,还是遵从自己的意愿,是把别人的意愿当做自己的意愿,还是挖掘自己意愿里那些龌龊的部分?是建造巴别塔,还是建造谎言大厦?是勇敢起来,达观一点?还是要继续软弱,目光闪躲?

  就像日本作家白石一文的小说集《爱是谎言》的主题:“ 忠实地爱下去,还是老实地活下去?”

  忠实地爱,就是揭穿谎言,抖落自己生活里的杂芜,老实地活,就是继续在谎言大厦奔走,当螺丝钉,站好一班又一班岗。

  在故事的最后,所有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就像白石一文借助小说主人公之口说的:“即便如此,无论如何我仍希望和俊一起活下去。完全不是因为人生很重要,所以要过得有意义之类的理由。只是,在这个悲惨得无可救药的世界上,我希望自己至少能够相信一件事。”

  在完成相信之前,要经历一番苦斗。

  就像《半个喜剧》里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这个片子里有很多好玩的细节,生活化又另有意味),莫默带着孙同去配眼镜,两个人在柜台前面,一边对着镜子试眼镜,一边说话,两个人的头和身子来了个错位。他们换头了。

  这就是爱,爱是换头术,爱一个人,就要换掉他的软弱,换掉他的失败,让他走出亲人朋友布下的天罗地网,以及谎言大厦。

  《半个喜剧》观后感影评【4】

  开心麻花近年的电影质量参差不齐,好不容易出了《半个喜剧》这种还算能打的,值得夸耀一番。如果说《驴得水》是好故事却没拍好,那《半个喜剧》就是把非常一般的故事拍的挺不错。有几个用心的细节:

  1.提前埋好阳台打电话信号更好的伏笔,让女主在厨房接电话能听却不能说的桥段能圆过去,体现了剧本扎实,衔接得当,没有想一出是一出。

  2.前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大街上扔刀,后一个镜头男主角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放刀,同上,不过这里更体现的是转场衔接的流畅。

  3.在配眼镜段落里,二人隔着展示台对话,利用镜子将男主身体配上女主的头,女主身体配着男主的头,这里的镜头暗示兼顾了有趣和二者的情感表达。

  4.男女主角第一次亲吻前,二人画面中间燃烧着一团火(煤气灶),也是不错的画面暗示。

  5.影片在不同情感段落采用了不同的配色,搞笑段落配色活泼,沉重段落配色凝重,运用色彩影响观众情绪做的不错。

  开心麻花的喜剧,有臭不可闻如《李茶的姑妈》者,也有回味无穷如《夏洛特烦恼》者。纵览其全部影片,可以发现男女情感类永远是他们的重头戏,想讨论点严肃问题,但是功力又不够(驴得水),就缩了回来搞低俗喜剧(姑妈),从票房表现就知道这是一条死路。好在他们还在坚持探索,没有止步不前,拍出了《半个喜剧》。这次在谈情说爱之余,探讨了两个更深入的话题——社会地位与现实道德。

  男主角孙同为了工作和北京户口,屈服于能赐予他这些东西的富二代渣男郑多多,同时还要迁就他那打着“我这都是为你好”旗号的中国式道德绑架重量级选手妈妈。孙同的扮演者吴昱翰正如片尾梁翘柏所说:你还是写歌吧,唱就算了。你还是好好当演员吧,当导演就算了。在电视剧里把演技磨出来的人,经受大屏幕考验时总会带点演电视剧的习惯,比如说台词的功力远远好过运用身体方面的表演,吴昱翰在片中的表现正是如此,不是演的不好,而是不够好。台词到位了,动作也该跟上,不能全靠导演给你凹造型。

  女主角莫默,身为北京人,不会圆滑,她认为错的就是错的,绝对不能为了得到好处去做错的事情。可以说,她正是本片中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但不代表她就是对的,这点后面探讨。任素汐是年轻女演员中的一匹黑马,在多部作品中演技都很赞,在这部里发挥有些失常,比如醉酒那段神情动作都不到位,不知道是不是没放太多心思在这部戏的缘故。

  男配郑多多是个八爪臭章鱼,脚踏N条船还游刃有余,可谓尽显渣男本色。作为本片用于制造前二者矛盾的工具人,他的任务圆满完成,缺少亮点戏份,也就没太大发挥。演员我不认识,就眼神来说,可塑性很强,我觉得他演这部戏的时候比男主角还认真。

  其他路人甲乙丙丁,最出彩的当属孙同妈妈的演员赵海燕,她是乡村爱情里走出来的,表演的角色又正好需要那股东北味道。所以她作为配角贡献出了本片的最佳表演。

  点评完人物,回到剧情深度。孙母装晕进医院那场戏里,孙同在多重压力之下对莫默有一句爆发:“你生在天上了,我生在水坑里,你下到水坑里看看就全都明白了!”莫默答:“我没有生在天上,我也想过更好的生活。”

  正是这段对话证明了整部电影有一定深度,不再是纯粹的讨论爱情那点破事,起码它触发了观众针对身份地位和现实道德进行思考。这几年下乡镇搞扶贫工作,对生活在水坑里的人深有感触。天上和水坑是一对相对概念,如果我和北上广深的富豪之家去比,我妥妥是在水坑里畅游。但和那些贫困户一比,我又是在天上翱翔了。那我到底是活在天上还是水坑里?电影所要讨论的道德上的对错,就离不开这对概念。

  天上的人有相对更好的条件,免去了很多生活的压力。比如莫默不惧行长,否决其让人插队办事,不仅因为她为人正直,更因为她有一个良好的背景,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她的正直不是错误的,也不是正确的,只是她在自身条件的加持下让她可以做出的选择。换一个无权无势无背景的三无银行职员,为了道德上的正确去顶撞行长,即使道德获胜了,三无人员的银行生涯也走到头了。我再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你被人逼着去杀人,你可以选择不去,但是你会因此被杀,那你选择什么才是正确的?有人会说,当然是选择反抗啊,如果你无法反抗呢?现实生活就是如此。

  追求绝对的道德并非是一件正确的事情,物极必反,我们的生活是寻找平衡的过程。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好人是要有资格的,有条件反抗现实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如果你因为求做好人而失去一切,就如同选择反抗而被杀,最多争取到一个壮烈牺牲的烈士名号。

  相亲男似乎也持这个观点,但他在影片中作为被嘲讽的对象,我和他的观点其实是相当不同的。他认为可以为了好处去做坏事,而我认为不该追求绝对的道德,要选择与自身条件相符的道德标准。比如,我搞扶贫工作,为贫困户家里提供一些帮助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但让贫困户去为其他穷人做同样的事就是强人所难。我能因此就批判贫困户的道德水平低,或者因此抬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吗?显然不能,我是在我的背景范围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没能力像万达集团一样把贵州一整个县的扶贫全给包了。天上和水坑里的人,天上有郑多多这样的渣滓,也有莫默这样的正义之人,水坑里有孙同他妈这样趋炎附势的小人,也有做出正确选择的孙同。在社会整体道德上二者比不出个高低来,因为只存在个人道德的高低。我们总喜欢讨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案例,并将其批判一番,大多都是以偏概全,道德标准是随社会发展不断浮动的。两百年前,不裹脚不是好女子,现代社会谁还理那糟粕。

  孙同最终选择了莫默,失去工作和北京户口都只是一时的,在莫默帮助下,这些都能回来。倘若孙同真的会因为选择莫默失去一切,他还坚持要选莫默,我们又可以感叹一句爱情真伟大,然后说,电影看看就好,可别当真。他可以这么选,那么社会的毒打也是真实的,只要他认为值得,那就没事,作为个例,选择完全自由。但倘若让所有人都这么选,我们可就生活在乌托邦里了,你能想象你的同僚一个个为了谈恋爱致工作于不顾吗?天大地大,爱情最大。千万别在人间建这种天堂,建在电影院里就好。

  如果想让电影更有批判意义,可以选择这样结局:孙同鼻青脸肿,莫默过来对他安慰一番后,莫默的男朋友开着劳斯莱斯或者法拉利把莫默接走,留下孙同坐在酒店台阶上哭泣。这样比较符合题目“半个喜剧”,现在这个大团圆结局,都可以把题目改成“皆大欢喜”了。

  《半个喜剧》观后感影评【5】

  半部喜剧,刨开大欢喜结局,其实就是一部现实的悲剧。现实到血淋淋而令人发颤,看着看着就哭了。我之所以极度憎恶这物质的世界,就在于它扭曲或泯灭了人性里最纯情的包容、善良、同情、自由等等一切。而我坚信这本不应该。被物质束缚而无法挣脱的人们,为工作、为北京户口、为“少奋斗二十年”的梦,变成一个满口谎言还要自欺欺人的“狗”。

  我们循着这世间的所谓规律,合理地活着,却更空虚地活着。 这物质的世界,我们到底在追逐什么呢?就像跟着影子跑的“狗”,不断鞭打的缰绳,永不停歇,永不解脱。发自内心地想,我真的想做个本真的人,做一个想做的人。 我对爱情这个词刻薄的原因在于,当下所有构建的美好,都在于物质的匹配,也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只有物质的基础才会有“浪漫纯真”的爱情。这物质的世界见证了太多真挚的爱情的分隔,而它却没有一丝同情,却还要告诉所有人这就是规则,它会用尖锐的荆条鞭打物质的奴隶们,告诉你们就要顺从和遵守。这说明这世界和我们的本能所欣赏和追崇的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异化”的人呵!我们还会相信我们自己的本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