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武士观后感优秀范文1
电影故事的主要矛盾,以最尖锐的方式--战争展现出来,就是新旧势力的冲突。旧势力,是“顽固不化”的,是“冥顽不灵”的,但是,却是魅力四射的。当工业革命带着政治进步机械的无情的碾压着武士道的时候,当洋枪大炮带着分皇权订法律驱逐武士道的时候,一个彻头彻尾的“新”人,来自美国的上尉,却被“苟延残喘”的武士道所吸引。武士道,那是土著的信仰,就像印第安人要割下敌人的头皮--Algren深深忏悔敬仰的印第安文化。这也提醒着我们,这是部彻头彻尾的美国片儿...
在改革中,除旧是无法避免的,这是进步所必须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强国之路,但是就像影片中所表现的一样,武士道并没有被完全抛弃,并没有被埋没。反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武士道精神被发扬光大了,众所周之,那是军国主义,纳粹。
在而后的战争里,不管日本是侵略还是反侵略,都体现着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奋力搏杀,效忠天皇,遵守纪律,甚至战败剖腹的也不在少数。不管正义还是非正义,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骨子有种坚韧不拔,那就是武士道。民族精神支撑着大和,在战后迅速繁荣,走上发达。经济的腾飞自然与他们执着,严谨,遵守,坚韧是分不开的。
影片借主要矛盾,借新旧冲突,要探讨的是传统文化的,说土著文化也好,的继承问题。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传统文化传统信仰是不能丢的,民族魂都丢了,那还混什么啊?同样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日本腾飞了,美国人有在欧洲的根,这基督那天主。我们呢?封建制度在清朝迎来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熙知道学习、宣扬汉文化,学儒立国。千百年来,儒家学说支撑着中华民族的魂魄。可在封建之后,中国迎来了特殊的状况,内外忧困,封建的戊戌变法救不了中国,压着三座大山的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历史选择了共产主义。就像电影中说的“国家和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宿命”,共产主义和儒家所宣扬的大同是多么的相似!似乎千百年来的传统应该继续...但是...学过近代史的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共产主义的“焚书坑儒”。常年的黑暗,让历史的英雄们习惯于斗争,甚至在和平时代也要在枕边掀起斗争才好。斗争之后,百废待兴...一个伟人划了几个圈圈儿,定了一个中心,带着中华民族开始了经济建设的和平时代。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优秀范文2
电影的时代背景是明治维新——一个对于日本来说绝对不容忽视的历史阶段,全面西化是维新的一个主要主旨。自1854年“黑船事件”日本被迫开国以后,全面渗入的西方文化和资本主义架构的体制与传统的旧体制下的武士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同时日本不甘受制于人,想与各西方列强分庭抗礼,于是西方文明与日本残存的旧文明于19世纪末的日本开始了激烈的斗争。而后来明治维新的`的确确是成功了,日本跻身为世界强国之列。
对于中国人来看,日本曾经是一个多么熟悉和相似的国家,都有着相似的儒家和佛教等东方文化。但是在日后的20世纪两者之间的距离却是那么的遥远。为什么?是当时的中国缺少有识之士?是中国缺少资源?还是我们缺少些什么了?这真的很难回答。突然我想起了一个词——科学技术。电影中武士们对着日本近代新军近乎自杀的万岁冲锋,这简直就像摆在近代火器面前的一场屠杀。落后就要挨打,拳头才是硬道理。所以,我明白了日本人为什么想千方百计的脱亚入欧。因为他们不仅不想被人欺负,他们还想欺负别人。
相对于,清朝的中国,我们也是实行过“维新”,可惜不够百日就流产了。他们也建立过新军队,可是他们的战斗力却怎么也比不上列强。一直到20世纪中期,中国怎么也无法将自己的国家与现代科技磨合起来,一直处于内战和被侵略的阶段。记得台湾作家柏杨说过:“日本人学什么都像,可东西传来中国,就什么都变了样”。其实中国人学东西很快,同时也很聪明,只是当时人们会被一些误解的思想无形的束缚住。中国人受儒家思维影响很深,里面有很多好的思想,也有部分腐朽的思想,同时人们也容易将一些好的东西误解掉。例如:儒家讲求“明哲保身”,这本身就很好,以正确的行为准则来保证自身的名声。可是这经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官僚所利用,所谓的“明哲”,在他们的心中早已变成保证自己的私利不受侵害的借口。当时的一国之首慈禧太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动用北洋舰队的军费来为自己修建豪华宫殿,一边独享太平盛世,一边置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国家,怎么维新也是维不出光明的。相比日本,从电影中的描述就可发觉境况就大大不同,统治阶层基本接受西方的先进理念,克服封建旧思维,自上而下地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表现出的是一种决心,是不甘落后,甘于革新思维,敢于面对自己弱点,得罪反对势力的决心。因为他们相信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有利千秋万代的。反观当年的清朝,不乏有识之士,可权力只集中于部分无德无能的慈禧之辈手上,就是缺乏改革图强的决心啊!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优秀范文3
本来是为了小雪再看一遍《最后的武士》,但看完之后却有无尽的感慨.片中的音乐与画面的处理无疑是十分出色的.但我的心情却不在于此.<最后的武士>是虚构的,但在哪个时代的日本的确有着原形人物-----西乡隆盛.从时间上看,影片反映的正是1877年日本最后的内战西南战争,历史上西乡领导的武士叛乱以失败告终,西乡兵败自杀.当然历史上的西南战争也不是一个小农村对抗整个政府,更不是大刀弓剑对枪炮.
我们穿越时光,回到哪个时代的西乡,回到影片中的森胜元和小汤的美国上尉.他们的内心世界真的认为,武士的存在有利于日本,为了日本人民的利益?恐怕他们很清楚,武士的没落和消亡是大势所趋,自己作为只是明知不可为之而为之.而这种勇气和精神正是这部影片所宣扬的.他们心中的二难是每个历史变革时期的矛盾所在.历史上武士真的如影片中那样和农民和睦相处?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才是武士的真实写照,他们的佩刀一方面代表着武士的荣誉,另一方面也代表着随时杀人的特权.
武士道的精神并非都是好的,事实上美国导演的<最后的武士>也反了一下武士道,森胜元在被赶出议会的时候,作为真正的武士恐怕是要切腹,但片中却安排了森的逃走,可见愚忠并为受到认同.武士的牺牲精神、强烈的荣誉感和无畏的勇气是本片的感人之处,也是我们当代所缺乏的精神.从这方面看并不是日本的都是坏的,封建的武士道都是不好的.
影片中的大反角大村从全片看来并没有使坏之处,政治的手段是有的,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内阁首辅.但森所说的大村家族从来没有施舍过穷人显然并不能用来评价一个政治家.从某些方面来看,大村引进了先进的管理、人才和设备,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以貌取人的时代,导演用了这样的人选,从一开始好人和坏人就已分明.我从一开始就偏向于武士,而厌恶大村为首的新军.娱乐片不会给观众二难.不会给观众沉思的空间.但历史会,而我却时常处于二难之中.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优秀范文4
本来是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去看的《最后的武士》,但看完之后却有无尽的感慨.片中的音乐与画面的处理无疑是十分出色的.但我的心情却不在于此. 当机关枪把武士和战马打得血肉横飞,就注定武士道精神成为历史,而一段巨大沉重的历史被压缩在150分钟里,我作为个人只能被震撼和感动。
从《最后的武士》一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传统武士在激荡变化的明治时期的处境。在传统的日本社会,武士处于社会角色的最高层,拥有很多的特权。明治维新所带来的激烈变化,莫说是武士,就连普通百姓恐怕一时半日也难以接受。更何况不少的武士亲身策划并参与了倒幕,他们曾对新世界寄予厚望,但倒幕成功之后,他们才发现他们一无所获,一无所有。他们意识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个国家再也不需要他们了。
国家跟个人一样,也有她的命运,当一个时代即将被取代,新旧碰撞的结果就是战争。
对此后日本武士频繁的暴动,我们一般理解为武士们所面对的财政问题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欠着一屁股的债。但从《最后的武士》看来,武士所最不满的似乎并不是财政上的困难。此片对此甚至一字未提。《最后的武士》中的武士,武士刀和武士的头发是他们尊严的象征,更是他们的生命。要他们解下武士道,剪掉头发,可以视为对他们生命的侵犯。所以胜元的儿子信忠在街上被新军士兵要求除刀削发的时候,宁愿以死一拼。他的反抗是歇斯底里的,却没有用,最终他又不能在这个时候就死去,只有号啕大哭。在之后不久,拯救他父亲胜元的行动中,他终于有机会悲壮地献出他的生命。他是为信仰而死。
当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是武士们第一次出现时,隐约的心跳声混着盔甲的撞击声,还有武士的呐喊声。渐渐的把我也带紧张了;最后的那一句台词:天皇说:“告诉我他是怎么死的?”阿那根说:“我要告诉你他是怎么活的!”我听见的时候都感动的不行了。 在最后一战中,武士们明知道他们肯定赢不了,但还是用一笑就代过,坦然的面想死亡。不死在自己手上就要死在敌人手上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热武器终究要取代冷武器,但武士们认为使用热武器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故在整场戏中,他们拒绝使用火枪。随着日本最后一名武士结束了生命,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也似乎走到了终点。人们觉得这是一群顽固而不识时务的傻瓜,而我却打心里欣赏他们,特别是武士对自己信仰的坚定,到死也始终如此。他们的那种傻劲。对生命最大的尊重,莫过于让它结束得有尊严。
日本,是一个武士道精神极强的国家。这种精神,深深融入他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成为支撑国家存亡的价值追求。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信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不管好坏,都是极其具有威力的。武士道,将日本大和民族塑造成钢铁般的民族。这样的精神,是近代乃至当代日本国家建构的基础。
日本武士道精神对于国家建构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日本男人和女人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的。多香是典型传统的日本女性。逆来顺受,知礼尚仪,服从长辈,但柔弱的外表内心一种坚强不屈的个性。日本男人则不拘小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一个梦想,费尽毕生精力也不足为惜。他们个个强悍无比,有着铁一般的纪律。这样的男女性格特点,使得整个国家在面临共同敌人抑或是达到共同目标时显得极为团结。女人为了男人,愿意牺牲自我。男人为了国家以及梦想,可以牺牲生命。这样的男人和女人,形成一股合力,推动整个国家的积极建构以及高速运转。
一种民族精神,抑或是狂热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基本的特点。 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我对日本文化的认识。
第一部分是容易理解的部分。
武士为什么反抗?不是反天皇,而维护武士的精神传承和尊严。当西洋枪炮进入日本后,武士作为效忠天皇的守卫者,已经无法通过自身的武艺完成保护天皇的任务了。有的武士放下了手中的长刀短剑,而有的武士不甘心放弃自己一直以来信守的准则而走出了皇宫,但他们的出走不是背叛天皇。对他们而言,他们是在维护一直以来传承的武士精神的尊严,所以即便只剩下最后一名武士,他们也要斗争到底。对于一名武士而言,死并不可怕,怕的是受到屈辱;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死并不可怕,因为为保持自己的尊严而死,是生命由凡入圣的光辉途径。
第二部分不太容易理解的部分。
为什么纳森受伤倒地后,一个武士过来杀他,反而被纳森杀死后,其他武士没有把纳森杀死。也许您会说武士的首领想让一个外国人了解他们的生活。这是一个答案,但不是我的答案。我的答案是:出于尊敬!日本武士所奉行的原则一贯是“尊强歧弱”他们对弱者没有同情心,所以他们漠视对伤者的杀戮。但一名受到重创的敌人在伤重被围的情形之下,依然不放弃战斗,绝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强者!而日本武士的精神正是认同强者,尊敬强者的精神,这也同样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与尊敬!
这一点也可以在纳森学习剑术的过程中见到。纳森每次的失败,都会招来对手和旁观武士的嘲笑,而当纳森与对手打成平手时,所有的武士都肃然起敬,为什么?只因为他们尊重纳森的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能力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武士所尊崇的精神。
也许从那场战役后,日本的武士阶层消失了,但武士的精神在影片中被纳森继承了。“武士没有了,但武士的精神还在。
当影片最后日本西式皇军集体对着他的尸体下跪时,我们可以感到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精神从盔甲中渗出,侵入了每一件西式军服的心中,这就是文化的延续....
中国是崇尚儒家的中庸,礼仪的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想想当今中国人精神的苍白,美好的传统精神自我更新能力完全丧失。我们现在只能捧起千年之前的文字依葫芦画瓢,在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喧嚣之后,至于我们画的什么,没有谁知道.....
而最令人惊讶的是武士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不管是在打坐,练习,比试甚至是打仗,都讲究 no mind 。虽然落败即自杀和战到只剩最后一口气这种完全拼命的做法让我胆寒(我也不敢苟同),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勤苦练习,作息严谨的这种生活方式只能让人惊叹于他们的自律。
在很多人都不再以勤劳勇敢,严于律己为准则的今天,我们该学学日本的武士。即使武士文明已经落魄,但是武士精神这种令人震撼的神力值得存留在我们的心中。
由此,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们坚持信念可以引导成功的同时,是否想到过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在失败中锻炼自己?显然,日本武士对于失败的做法不可取。我们在人生路上要付出,要努力,要尝试,更要自信,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当然,这样并非意味着一定会迎来成功。我想只要曾经拥有过那份追求的感动,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可以自豪地告诉自己:“我曾付出,过程是美丽的,这就够了!”一条路走不通,还有另外的路。为何不尝试一下新的方法。条条大道通罗马。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优秀范文5
我完全可以理解胜元的武士精神,因为他曾是帝师,是地道的旧式臣子,他侍的是天皇主人和自己的家族。但阿汤哥在旁边起哄,就让人不明所以了,你一个西人,是谁的臣子,侍的是谁?若说是单为了保护小雪母子,看起来又不全象,再说那更象是骑士道。
剧中大力宣扬了阿汤为军人的荣誉所感召,希望恢复以往的荣誉,所以才能在胜元的乡村族群中为其所染,心情宁静从而获得了救赎。但那种平静的力量其实不来自武士道,来自日常的禅修,来自佛教。而阿汤哥所感悟到的或者说编导们所瞩目到的其实并不完全是武士道的真正意义,只能说是美化了的净化过了的武士道吧。
在网上看到有人评论说,胜元是代表了旧幕府的势力,而那个神情猥亵的大臣大约是西乡隆盛的化身。因为这种推测,才导致了片子的历史紊乱感。
我却觉得不对。虽然也不明日本历史,但“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实在在人格上非常受日本国民的推崇,这点在我翻看的这两本书中都有提及。所以没理由把他丑化成这样吧。只可惜没有近一步的讲介。于是带着疑问去网上查伊的生平,终于恍然道,原来胜元才正是西乡隆盛的化身。而面目猥亵的颇具“町人”特性的大臣,大约是大久保利通的隐射。
大久保其实也是三杰之一,小泉就对他非常推崇。他身为维新的铁血宰相,曾参与西南战役,歼灭西乡隆盛的叛军。除此之外,“1871年底,以岩仓为特命全权大使、大久保等人为副使的由新政府主要官员组成的大型使节团开始巡访欧美,这在当时的世界史上是个空前的壮举”这一段也和剧中该大臣出使美国,购军火,聘军官,组织本国军队的情节一致。
以胜元最后舍身取义的战役来看,无意是再现当年的西南战争。这里有介绍西南战争的经过,看起来宛如片中的最后大对决。一般的是背山而战,被炮火猛击,最后誓死冲杀,而西乡隆盛最后中弹,在近侍的帮助下自裁。(亦有说自行切腹,亦有说命近侍将己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