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观后感心得最新【7篇】

秦风学

全国道德模范观后感心得【篇一】

刘习明,男,汉族,1959年4月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长沙生殖医学医院院长。

38年初心不改,专注不孕症的研究和治疗,为近3万个不孕症家庭实现生儿育女梦想;承诺“不让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钱”,26年来减免患者治疗费用1000余万元,为践行“医者仁心”写下最美注解。

践行初心与诺言,全力攻克不孕不育难题。刘习明在行医过程中,常接触到不孕症患者。1983年,刘习明立下诺言:攻克不孕不育难题,哪怕耗上一生的时间。刘习明遍访全国知名老中医,广读中医典籍,刻苦钻研医术。1995年,刘习明拿出全部积蓄创办了长沙不孕不育专科医院。2008年该院获批试运行夫精人工授精技术。2013年获批正式运行试管婴儿技术。目前医院已形成中医中药、康复理疗、西医手术、宫(腹)腔镜微创手术、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的不孕症治疗体系。

刘习明承诺,“不让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钱”。他严格规范医疗项目收费,“因病制宜”制定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对经检查确诊无法治愈的患者耐心劝导,不做无谓的治疗。他身体力行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廉洁行医,拒收红包、礼品。他为特困家庭患者减免医疗费,甚至补贴回家路费。26年来,刘习明为4000多名患者减免治疗费达1000余万元。

刘习明常年组织医疗队深入贫困、偏远地区免费送医送药;他在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吉首大学、南华大学等大学设立“刘习明奖学金”,目前累计奖励学生460人次、教师52名,奖金合计115.4万元;他为武陵山区等省内90所曾是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累计捐款1850余万元。

刘习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全国道德模范观后感心得【篇二】

刘付昌,男,汉族,1922年5月生,生前系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鲁班街道山水社区居民。郭德刚,男,汉族,1951年1月生,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鲁班街道隆堡社区居民。

刘付昌、郭德刚两名退伍军人,在烈士陵园接力守陵50余年,起早贪黑,无怨无悔,用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守护“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让英烈事迹代代相传。

遵义市仁怀市鲁班场红军烈士陵园,长眠着长征中牺牲的红军烈士。1968年,遵照组织安排,退伍军人刘付昌接受了守护烈士陵园的任务,立下“我一定守好,守到老死”的誓言。他修围墙、修道路、修墓地,栽树、扫地……一守就是50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在守陵的同时,他还向前来祭奠烈士、为英魂扫墓的人们讲述红军故事3000多场次,让更多人了解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迹。

为了维修烈士陵园,刘付昌带着工人从山脚下一块一块把砖背上山,再一块一块用砖砌起围墙。陵园里杂草丛生,刘付昌又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脚下背土上山,然后种上树木。有时候,甚至将石旮旯凿出洞,再培土种上柏树。这一干就是3年,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刘付昌始终坚持。陵园修缮完毕,刘付昌就在烈士墓旁搭起简易工棚安了“家”,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长眠于此的红军烈士。

1999年,同为退伍军人的郭德刚了解到刘付昌老人守护烈士陵园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主动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成为烈士陵园的第二代守护者。刘付昌老人用50年的时间践行“守到死”的承诺,在他逝世后,郭德刚不负重托,接力守护好陵园的每一寸土地。

两代守陵人守护的是烈士忠魂,坚守的是对党忠诚的初心和承诺践诺的使命。

刘付昌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道德模范观后感心得【篇三】

“站在人民大会堂里接受这份荣誉,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个荣誉对我来说是巨大的鼓励和鞭策。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会珍惜荣誉、崇德向善,积极带动身边人共同携手奋进,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11月6日,第八届全国助人为乐模范、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热贡龙树画苑画师、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完德尖措分享了参加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的感触。

今年38岁的完德尖措热爱热贡艺术,也为传承光大热贡艺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2010年以来,他自掏腰包,每年投入200万元,为170名贫困学员提供免费学习、吃住补助。从2014年起,完德尖措连续多年为同仁市孤寡老人、贫困家庭、村庄建设等捐款捐物,主动上门了解困难群众诉求,全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近年来,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全国“双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等荣誉。

完德尖措出生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吾屯村,这里被称为“热贡艺术之乡”,每个吾屯艺人都把画笔当作实现人生梦想的重要工具。受家人影响,年幼的完德尖措爱上了绘画。经过数年的磨练,27岁的他顺利出师并逐渐成长为一名技艺娴熟、风格独特的唐卡艺人,出师后在同仁市热贡龙树画苑做画师并兼职教师,同时帮助家人打理经营方面的事务。

靠画唐卡脱贫致富,第一步就是要给贫困户传授唐卡绘制技艺。龙树画苑是一家以“画苑+农户+基地”为经营模式,集设计、加工、生产、销售、培训、宣传、展览为一体的民营企业,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艺术人才的基地,同时也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命名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画院免费招收热爱绘画唐卡的年轻人,学习期间不收取任何学费,免费提供食宿,希望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一人作画,全家脱贫’。”完德尖措终日忙着画唐卡和教授唐卡技艺,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培养了358名热贡唐卡艺人,学徒遍布全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学员不能来画苑学习,完德尖措就去学员家里教他们绘制技法,“即使学员不能来画苑,我们一样给他们发补助,希望可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在热贡龙树画苑“扶贫车间”学习唐卡的23岁女学生桑吉措正手拿画笔,眼神坚定,专心细致地在画布上落下每一笔。据她介绍,她和弟弟从小就开始学习唐卡绘画,希望今后以自己的一技之长获得经济收入,同时把热贡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被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的唐卡,曾有“家族内传承”“传男不传女”等旧习。完德尖措在2009年招收了第一个学习唐卡技艺的女徒弟,随后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学习唐卡绘画。

除了当地的藏族同胞来热贡龙树画苑学习唐卡绘画外,也有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学习,来自山东烟台的范庆基已学习5年唐卡,年收入有近8万元。

同时,画苑还为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学员们通过自己的创意设计和加工,把画作变成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提高了他们的家庭收入水平。目前,热贡龙树画苑的学生每年可以创作很多精品唐卡,普通学生一年收入四五万元,有的学生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

完德尖措的付出,学生们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希望自己早日学成本事,将这种乐于助人精神传承下去。”热贡龙树画苑学员多杰东智说。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同仁市艺人作品滞销,有的家庭收入几乎为零。完德尖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叔叔拿出50万元帮扶困难群众,并多次往返北京、上海、深圳、太原等城市联系业务,帮助169名艺人销售唐卡1300余幅,助力他们走出了困境。此后,完德尖措还帮助当地艺人与文化企业签订了常年购销合同,带动一大批本地群众投身艺术产业,平均每户每年增加收入5万元—10万元,年生产唐卡、堆绣、刺绣3000余幅。

如何把唐卡卖出去,让唐卡艺术成为贫困户家庭特色产业,是“文化扶贫”的重要一环。完德尖措积极探索唐卡技法和画作内容,创新丰富唐卡内涵,开始接单绘制汉传佛教风格的唐卡,拓宽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同时,通过每年举办矿物颜料研磨及加工、矿物颜料搭配等培训,不仅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加快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加快了特色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加速推动热贡唐卡产业化进程,提高了热贡艺术品的市场竞争力。

“致富不忘本,饮水要思源。”这是完德尖措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近年来,他心系贫苦、热心公益,积极对接国家扶贫政策和产业政策,开展文化扶贫,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成为当地扶贫帮困的典范。在龙树画苑里,每年都有学员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完德尖措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尽己所能一一给予帮助。有的学员患有重病,完德尖措不仅自己捐赠,还积极与外地的企业家取得联系,共同完成爱心接力。

“艺术没有国界,但是艺术家是有祖国的。”20_年8月20日,完德尖措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对于未来,完德尖措打算继续做好热贡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竭尽全力为家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此生最大的愿望,是将学生们培养成懂得感恩的文化传承者,让他们在传承唐卡文化的同时,把助人为乐的精神传递开来。

全国道德模范观后感心得【篇四】

刘明静,女,汉族,1975年10月生,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关溅小学教师。

乡村教师刘明静,为兑现一句“安全护送孩子渡江”的承诺,克服重重困难,每天义务护送学生安全乘船过江。她用13年的默默坚守,诠释了一诺千金的含义和分量。

关溅小学是邱少云烈士故乡的一所乡村小学,部分学生来自琼江对岸的偏远村子。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由于距离学校太远,如果完全步行,绕行通过上游的一座大桥,需要近3个小时,于是乘船过江便成了孩子们上学的捷径,但乘船上下学的安全问题成了大家最担忧的事情。2007年,担任关溅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刘明静听说班上的一名学生在船上打闹,差点掉进江里。后来,刘明静了解到这名学生的母亲去世、父亲靠打零工维生,幼小的她不得不每天独自乘船过江上下学。当时,刘明静便对孩子父亲许下承诺:“孩子交给我来照顾,请放心,我会保护她的安全。”

刘明静决定把家从铜梁城里搬到少云镇上,方便去琼江对岸接孩子们上学。她在少云镇租了一间房,把自己年幼的孩子交给老人照顾,开始日复一日义务护送学生渡江。从护送自己班上两三名学生,到护送全校的20余名学生渡江,一干就是13年。每天早上5点半她就早早起床,坐船到对岸码头等待孩子们到齐,再一起乘船过江到校。下午放学,她又护送孩子们过江回家,全部安全下船后才放心离开。13年来,刘明静牢记当初那句承诺:“只要坐船过江的学生,我都会一视同仁看管好。”

在刘明静的影响下,关溅小学的老师们自发组建了“渡娘”少云志愿服务小分队,在奔流不息的琼江上护送孩子们。13年来,关溅小学没有一名学生因乘船发生意外。因为“渡娘”,邱少云故里这方英雄的土地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温情和暖意。

全国道德模范观后感心得【篇五】

郭万刚是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八步沙“六老汉”第二代治沙人。1983年,31岁的郭万刚辞去土门镇供销社的工作,和父辈们一起并肩战斗,使亘古荒漠呈现一片绿洲,不毛之地焕发盎然生机。2000年冬,郭万刚任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四十年来,他带领八步沙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矢志不渝持续治沙,为构建西北治沙屏障奠定了良好基础。八步沙林场成立至今,累计完成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13.7万亩,工程治沙4万亩(草方格),封沙育林、草面积达到37.6万亩,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公里,农田林网5000多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花卉、风景苗木1000多万株。在治理沙漠的伟大实践中,郭万刚和八步沙三代治沙人,在不毛之地的腾格里沙漠上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创出了一条沙漠治理的成功之路,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财富。郭万刚先后被评为 “全国优秀护林员”“甘肃省农村优秀人才”、武威市第六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甘肃省第七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18年被授予“第五届”慈善人物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20年11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等称号。

郭万刚等模范人物是道德的践行者、精神的引领者、时代的奋斗者,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质,生动诠释了*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集中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充分彰显了奋斗*、奋进新征程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典型性示范性和引领力感召力。长期以来,我市坚持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着力培育时代新人、持续涵养时代新风,涌现出一批事迹突出、群众认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性示范性强的道德标杆,为推动形成*武威精神社会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至今,我市先后有民勤县薛百乡宋和村原党支部书记石述柱、古浪县西靖中学原教导主任张福友、民勤县东坝镇连丰村村民姜宝德三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全国道德模范观后感心得【篇六】

张泽鑫,男,汉族,1978年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公安厅科技信息通信处处长。

张泽鑫放弃高薪职位成为一名“网络警察”。从警17年来,凭借精湛的网络安全技术,侦办涉网案件上百起,多次参加网络安全领域的项目建设和科研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与战友们全力以赴,研发二维码快速登记小程序。他用行动践行一名人民警察的初心和使命。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发生,张泽鑫所在的贵州省公安厅吹响了疫情阻击战的集结号。作为科技信息部门负责人,他带领部门同志开展战疫情、防风险、护安全、保稳定等各项工作,成功将大数据信息化贯穿到疫情态势感知、重点人员甄别管控、关联人群筛查等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经过五天五夜连续奋战,成功研发贵州健康码二维码快速登记小程序,很快在全省入黔检查点推广应用。贵州省因此取得在全国率先利用大数据、二维码开展疫情防控,率先以社区、村镇为单元开展分区分级差异化管控,率先在全国撤除公路卡点的“三个率先”抗疫成效。

在校期间,张泽鑫就参与了“银河玉衡”系列路由器的研发工作,该项目作为自主研制的我国互联网核心网络设备,得到国家863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他负责完成的网络安全协议部分获得专家一致好评。毕业后,张泽鑫成为一名“网络警察”。他将自身所学技术作为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潜心钻研网络犯罪前沿技术,有针对性地提出多种有效的网络管理措施和对抗网络犯罪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带出了一支能侦善战的队伍。

作为省公安厅青年技术型专家,他凭借高超的网络安全技术,成功破获特大淫秽色情网站非法牟利案、世界杯网络赌球案、特大涉外网络赌博案、特大电信诈骗案等一批大案要案。

张泽鑫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观后感心得【篇七】

朱祥务,男,汉族,1965年5月生,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亚东大药房主治医师。

朱祥务凭着对西藏这片土地的挚诚热爱,开办多家药店诊所,以实际行动坚守着“诚实守信,服务人民”的理念,诠释了“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革命军人本色。

诚信经营,铸就品牌药店。37年前的那个夏天,朱祥务从四川参军到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某部服役。入伍后第一年因公负伤,病愈后落下了残疾。在组织安排下,朱祥务到内地学习医术,考取了医师、药师资格。1998年退役时,朱祥务选择留在西藏自主创业,在亚东县开办了个体诊所和药房。药品经营事关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朱祥务严把药品质量关,严格按要求规范药品进、销、存全过程,通过了药品经营企业GSP认证。在购进药品时,他对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进行严格审核,审核合格后才建立供需关系。“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促发展”,朱祥务先后开办3家药店、1家诊所,从未出现过药品质量安全事故,累计纳税近100万元。在售药过程中,他带头践行也严格要求员工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准确详实介绍药品功效,细心周到指导病人科学合理用药,不让群众多花一分冤枉钱。

诚心服务,赢得群众信赖。“我会持续为防疫一线工作人员免费提供应急医疗用品和防控物资。”朱祥务郑重承诺。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了解到亚东县防疫物资不足,就通过内地的亲戚朋友,多方筹集购买防疫物资和药品,为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公安干警、医务人员、环卫工人捐赠口罩、酒精等防疫物品。日常经营中,朱祥务把文明服务的理念融入每个员工心中,把顾客的小事当作药店的大事来办,坚持为顾客免费提供测量血压、血糖等便民服务。他为当地残疾人员、低保户及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他免费为五保集中供养中心老人看病,带领商户为国防建设捐款捐物,资助6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深受当地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朱祥务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