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树为风雨所拔叹简繁体诗文鉴赏及作者介绍

莉落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简繁体诗文鉴赏及作者介绍

  原文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作者:唐·杜甫

  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

  诛茅卜居总为此⑴,五月仿佛闻寒蝉⑵。

  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⑶。

  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⑷!

  沧波老树性所爱⑸,浦上童童一青盖⑹。

  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⑺。

  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⑻。

  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⑼!

  注释

  ⑴诛茅:剪除茅草。总为此:全都为了这棵楠树。

  ⑵楠树高大,故发出的声音,有似寒蝉。寒蝉:蝉的一种,深秋时鸣于日暮,声音幽抑。

  ⑶此句极写风力之大。流云气:因兼有雷雨。

  ⑷此二句摹写楠树和风雨斗争的状态,字字惊心动魄,读者仿佛看到杜甫本人和丑恶的现实作斗争的形象。浦起龙注:“犹力争,壮其节也。岂天意 :非其罪也。”

  ⑸树倚清江,故曰沧波老树。

  ⑹浦:水边。童童:一作亭亭。青:一作车。按《蒿楠》诗:“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则当作青。

  ⑺树大荫浓,可避雪霜,故野老频留树下;树高迎风,如吹笙竽,故行人低回倾听,不忍即过。见得楠树,人所共爱。

  ⑻虎倒龙颠:写老楠僵仆之状。杜甫多用龙虎形容松柏等古木。如《双松图歌》,“白摧朽骨龙虎死。”《病柏》:“偃蹙龙虎姿。”委:弃也。“泪痕血点”句作写树看更好,树经雨涅,躺在地上有如泪痕血点满垂胸臆,是一种拟人的写法。但也包含了自己的痛惜。

  ⑼无颜色:即大为减色。浦起龙注:“虎倒龙颠,英雄末路,泪痕血点,人树兼悲。无颜色,收应老辣。叹楠那;自叹耶?”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在成都时所作。“叹”本是曲调的一种,如“歌”、“行”、“吟”之类,这里兼具表情作用。楠树长在草堂前。杜甫本深爱此楠树,常在这树下吟诗,又目击楠树与风搏斗,卒为风所拔,和他自己的性格、命运也都有着相同之点,故写来极有生气。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转意。起四句追叙未拔之前;“东南飘风”四句正写为风雨所拔;“沧波老树”四句写拔后回思之情,两句切自己写,两句写一般人;末四句深致哀悼。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繁体对照

  楠樹爲風雨所拔歎

  杜甫

  倚江楠樹草堂前,故老相傳二百年。

  誅茅蔔居總爲此,五月仿佛聞寒蟬。

  東南飄風動地至,江翻石走流雲氣。

  幹排雷雨猶力爭,根斷泉源豈天意。

  滄波老樹性所愛,浦上童童壹青蓋。

  野客頻留懼雪霜,行人不過聽竽籁。

  虎倒龍顛委榛棘,淚痕血點垂胸臆。

  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