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九年级化学教案范文

孙小飞

滕州九年级化学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

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

锈的吗?

新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

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

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

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2e-=Zn2+

在Cu上:2H++2e-=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

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滕州九年级化学教案2

课题: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2、 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 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一课时)

[前置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 NaOH NaCl Ba(NO3)2

[引入]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板书]第五节、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展示目标]

[演示实验] 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问题讨论] 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学生回答]

[总结] 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 一、离子反应

[问题讨论] 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 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 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 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 氢气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

[板书]关键:① 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② 有离子参与

[引入]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讨论]

[问题探索]

1、 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 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回答]

[板书]二、离子方程式

1、 定义

2、 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引入]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 [阅读]P58,内容

[板书]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回答]

[板书]步骤:1、写方程 2、改离子 3、去相同 4、查守恒

[练习]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 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 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 氯气通入水中

4、 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作业 ]《基础训练》P40、9题。

滕州九年级化学教案3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滕州九年级化学教案4

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滕州九年级化学教案5

教学目标 :

1. 物质的溶解性

2. 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 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

[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练习]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时是36克。

(2)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3)20。C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C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为18克。

(4)10。C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时,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2.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24克,填表:

课题:溶解度

溶质

溶剂

溶液状态

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3.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20。C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2)20。C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讲述]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什么关系呢?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质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他们溶解性的区别。

[填表]20。C时

溶解度(克)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练习]1.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无关的因素是( )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种类 C.溶液的多少 D.温度的高低

2.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3.20。C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A,40。C时,2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B,则A、B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 )

A.A=B B.AB D.无法比较

4.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这说明在 时, 水中最多可溶解 硝酸钾,形成 硝酸钾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