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模范教案

李盛

高中生物模范教案1

  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

  1、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2、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

  3、进行菊花或其他植物的组织培养。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_。即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______状态时,在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外界条件的作用下,表现出可以发育成____________的能力。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

  1、在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会出现________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

  2、过程

  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器官――→(脱分化)组织――→( )丛芽或根等――→(生长)完整的植物体

  思考:马铃薯长期种植,产量会降低而且易感染病毒,要想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培育无病毒的马铃薯应该怎么办?

  三、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1、材料的选择

  植物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植物的种类、材料的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选择____________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

  2、培养基

  植物组织培养需要适宜的培养基,常用的是______培养基,其主要成分包括:__________,如N、P、K、Ca、Mg、S;__________,如B、Mn、Cu、Zn、Fe、Mo、I、Co;________,如甘氨酸、烟酸、肌醇、维生素,以及______等;还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__。

  3、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中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培养基中添加的植物激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为例。

  使用顺序实验结果

  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细胞____,

  但细胞不____

  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细胞____________

  同时使用______频率提高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与结果

  比值高时有利于____的分化,抑制____的形成

  比值低时有利于____的分化,抑制____的形成

  比值适中促进__________形成

  4、其他影响因素

  pH、温度、光照等条件是重要因素,不同的植物对各种条件的要求往往不同。进行菊花的组织培养时,一般将pH控制在______左右,温度控制在________、℃,每日用日光灯照射____、h。

  四、实验操作

  1、制备MS固体培养基

  (1)配制各种母液。

  (2)配制培养基。

  (3)灭菌

  将分装好的培养基连同其他器械一起进行__________________。

  2、外植体消毒

  菊花茎段用水冲洗、加洗衣粉用软刷进行刷洗、用流水冲洗,吸干水分。外植体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______,然后用无菌水清洗,吸干表面的水分,再用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______,、最后用________清洗。

  3、接种

  所有的接种操作都必须在________旁进行,并且每次使用器械后,都需要用______________。

  4、培养

  接种后的锥形瓶放在无菌箱中培养,培养期间应定期______。

  5、移栽

  6、栽培

  答案:一、全能性、离体、营养物质、激素、完整的植株

  二、1、稳定性细胞分化

  2、愈伤再分化

  思考:长期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只有根尖和茎尖中几乎无病毒,因此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无病毒的马铃薯植株。

  三、1、年龄、保存时间的长短、未开花植株

  2、MS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蔗糖、植物激素

  3、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浓度、使用的先后顺序、用量的比例、分裂、分化、既分裂也分化、分化、根、芽、芽、根、愈伤组织

  4、5、8 18~22 12

  四、1、高压蒸汽灭菌

  2、消毒、消毒、无菌水

  3、酒精灯、火焰灼烧灭菌

  4、消毒

  1、细胞分化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多细胞生物体,一般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的。细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含有相同遗传物质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不同的组织,进一步形成各种器官、系统,从而完成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当细胞分化开始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调节,不同细胞的不同基因会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被激活,活化一段时间后有些基因的活动停止,而有些基因还在继续活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蛋白质(即基因有选择性的表达),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组织,也就是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稳定性差异——细胞分化,这是发生在生物体一生中的一种持久变化,当然胚胎时期达到限度。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由于体细胞大多是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一般已经分化的细胞仍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含有与本物种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已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即全能性。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比较强,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了限制,特别是一些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很难用它培养成一个新个体,但它的细胞核中仍有保持物种遗传性的全部遗传物质,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已取得成功的克隆羊——多利就是一例。

  2、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其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它容易与根尖、茎尖的分生组织发生混淆。可以通过下表比较根尖分生组织和愈伤组织的异同。

  组织类型、细胞来源、细胞形态、细胞结构、细胞排列、细胞去向

  根尖

  分生组织、受精卵、正方形、无液泡、紧密、分化成多种细胞组织

  愈伤组织、高度分化细胞、无定形、高度液泡化、疏松、再分化成

  新个体

  相同点、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细胞增殖

  3、污染的预防

  污染就是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容器内滋生菌斑,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植物组织培养不同于扦插、分根、叶插等常规无性繁殖。由于植物组织培养所利用的植物材料体积小、抗性差,所以对培养条件的要求较高,对无菌操作的要求非常严格。

  污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细菌污染一般是由接种人员造成的,如未戴口罩,接种时说话,或手及器械消毒不严等。另一种是真菌污染可能是由植物材料灭菌不当造成的。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做好预防。

  (1)防止外植体带菌。①选择好外植体采集时期和采集部位。外植体采集以春秋为宜,优先选择地上部分作为外植体,阴雨天勿采,晴天下午采,采前喷杀虫剂、杀菌剂或套塑料袋。②在室内或无菌条件下进行预培养。③外植体严格消毒。做消毒效果试验,多次消毒和交替消毒。

  (2)保证培养基及接种器具彻底灭菌。①分装时,注射器勿与瓶接触,培养基勿粘瓶口。②检查封口膜是否有破损。③扎瓶口要位置适当、松紧适宜。④保证灭菌时间和高压锅内温度。⑤接种工具使用前彻底灭菌。⑥工作服、口罩、帽子等布质品定期进行湿热灭菌。

  (3)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如一定要规范着装,操作过程中不说话等。

  (4)保证接种与培养环境清洁。①污染瓶经高压灭菌后再清洁。②接种环境定期熏蒸消毒、紫外灯照射或用臭氧灭菌和消毒。③定期对培养室消毒、防止高温。

  对外植体进行表面消毒时,既要考虑到药剂的消毒效果,又要考虑到植物的耐受力。不同药剂、不同植物材料,甚至不同器官要区别对待。消毒用过的有毒药品应收集后统一交给有关专业部门处理,以免引起环境污染。

  一旦发现培养材料被污染,特别是真菌性污染,一定不要打开培养瓶。应先将所有被污染的培养瓶统一放在高压蒸汽灭菌锅中灭菌后,再打开培养瓶进行清洗。

  题型一、细胞的全能性

  【例题1】、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①用培养基培养的胡萝卜单个细胞培养成了可育的植株、②植物用种子进行繁殖③用单个烟草组织培育出了可育的完整植株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解析:①和③都属于已分化的细胞经过培养形成可育的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实际上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发育成新个体,是由未经分化的细胞(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因此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

  答案:B

  题型二、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的条件

  【例题2】、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

  A、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B、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

  C、脱离母体后的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或组织,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D、将成熟筛管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

  解析: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母体后,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适宜的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植物细胞就可以表现出全能性。

  答案:C

  反思领悟: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的条件:一是离体的组织或细胞;二是需要一定的激素、营养及其他适宜条件;三是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

  题型三、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例题3】、(20xx?安徽理综)草莓生产上传统的繁殖方式易将所感染的病毒传播给后代,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运用微型繁殖技术可以培育出无病毒幼苗。草莓微型繁殖的基本过程如下:

  外植体――→①愈伤组织――→②芽根―→植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微型繁殖培育无病毒草莓时,一般选取____________作为外植体,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过程①中,常用的MS培养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____________,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有利于外植体启动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接种后2~5、d,若发现外植体边缘局部污染,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在过程②中,愈伤组织在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中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植物组织培养时常采用根尖或茎尖部位,原因是该部位含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2)MS培养基的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物,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需要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植物组织培养也应注意无菌操作。

  (3)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

  答案:(1)茎尖(或根尖)茎尖(或根尖)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2)有机物植物激素外植体消毒不彻底(3)培养基中生长素类物质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用量的比值偏低

  1、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

  B、细胞分化在胚胎时期达到限度

  C、随着细胞分化的进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种类会发生变化

  D、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保持着全能性

  2、下列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B、主要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阶段

  C、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需要阳光、D、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要求无菌操作

  3、下列关于愈伤组织形成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植物细胞分化的结果

  B、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植物细胞分裂的结果

  C、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动物细胞分化的结果

  D、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动物细胞分裂的结果

  4、下列关于接种时应注意的事项,全部正确的是( )。

  ①接种室要消毒②无菌操作③接种时可以谈话④外植体如茎段、茎尖可随机放入培养基⑤接种时要防止交叉污染⑥接种完立刻盖好瓶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

  5、在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需要下列哪些条件?()

  ①消毒灭菌②一定浓度的植物激素③适宜的温度④充足的光照⑤充足的养料

  A、①③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⑤

  答案:1、C细胞分化不会使遗传物质种类发生变化,它的实质是遗传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选择性地表达。

  2、C植物组织培养是指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在无菌操作下经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完整植物体的过程,其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恒温箱的门应该关闭,不必见光,因为在无光条件下愈伤组织长得更快。

  3、B愈伤组织只存在于植物细胞;离体的植物组织细胞,在培养了一段时间以后,会通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

  4、D整个接种过程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不能谈话,防止呼吸产生污染,因此操作过程应禁止谈话,并戴口罩;接种的外植体放入培养基时注意将形态学下端插入,而且分布均匀,不能随机放入,以保证必要的营养和光照条件。

  5、D离体的植物相关结构在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不需要光照,因为该过程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其营养物质来自培养基。

高中生物模范教案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能写出ATP的分子简式并说出其结构特点

  ②、能画出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③、知道ATP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④、能利用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解释实际问题,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对本节内容确定的重点是: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能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针对这些重点内容,其中最难让学生理解的是: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对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的理解。

  二、说学法

  因为本节知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基本能看懂书本对于这一节知识的介绍,所以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三、说教法

  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加强理解和应用。尽量联系糖类、脂肪、叶绿体、线粒体、主动运输等与能量相关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展开教学。并且通过建立实验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关键的内容,通过设疑、析疑、解疑和多媒体辅助来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利用荧火虫的尾器发光的实验:先得到尾器、然后放置会发现尾器的发光情况会逐渐消失、设置对照实验,A组加入适量的ATP粉剂(展示课前买来的ATP、并让学生传看),B组加入等量蒸馏水。结果会发现A组的尾器的发光量加强,而B组继续减弱。

  让学生讨论这一情境

  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情境是可以理解的,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从直观上知道ATP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和具体的作用。

  设问:燃烧一匙葡萄糖,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细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式释放出来?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后围绕标题展开教学,教学时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如用百元大钞与一元小票购买小件物品,如果我们总是拿大额面值的钞票进午行交易会很麻烦,相反如果我们把百元钞票换成100张一元小票,在进行交易时就会很方便,有这样的例子来比喻细胞中的能量——在细胞中百元大钞相当于储存能量的有机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个可以在细胞内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货,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键:

  通过再次呈现ATP药物及说明、介绍ATP为动力的纳米发动机等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新科技内容,寓教于乐,形成ATP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展现ATP结构动画及其“近亲”腺苷的图片、引导观察和比较,调动积极性并利于形成ATP的形象认识。要让学生清楚ATP三个磷酸键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何谓“高能磷酸键”。

  师生共同归纳ATP的名称、简式、物质性质、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认识。

  3、ATP、ADP相互转化

  继续以上面的比喻进一步展开,将细胞中的能量通货比作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零用钱,它会随着每天的花销而减少,因此要维持正常生活必须不断破开大面值的钞票给予补充,细胞中大面值钞票主要是糖类等有机物。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的能量能被用来合成ATP,这个过程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并通过动画形式介绍、图文转化提问、学生前台板书等过程教学,加强理解记忆、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重点从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对相互的两个过程进行比较: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磷酸键断裂——放能。合成时是可逆的,但要注意与化学中可逆反应知识的干扰,并以此引出下一个问题—ATP的形成途径。

  4、ATP的形成途径

  通过学生自学、图文表述提问、师生共同归纳、展示动画等程序教学。注意与后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的衔接作铺垫。并与ATP的结构、功能、转化的知识浑然一体,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5、ATP的利用

  一是主要讲清楚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与ATP的分解和合成关系;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解,让学生在看懂图解的基础上,再依据教材51页的图解,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6、总结巩固

  从生物进行生命活动耗能的知识和ATP的基础知识方面进行总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增加补充练习以巩固。

高中生物模范教案3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糖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养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糖类的组成元素、分类、分布及功能。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糖类的种类及作用。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第一个要求是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属理解层次,并与以后要学习的细胞代谢内容联系密切,所以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多糖的种类及作用;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这都为学习本节的重点知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难点的教学。而且此年龄段的学生对探究细胞奥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中。

  2)直观教学法: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

  2、学法:

  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先复习上节关于核酸的知识并便于和新授内容衔接。以问题探讨提供的情景和讨论题引入糖的学习。

  环节二:细胞中的糖类:

  为本节重点内容,分三步突破:

  1、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糖的组成元素、分类及分布,对于难点多糖的种类,采用实例介绍的方式,使学生有直观认识。

  2、完成糖的分类、分布表格进一步深入认识糖的分类及分布;在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中学生会认识到各多糖结构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过糖应用,体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糖的认识更有立体感。通过实例,学生对多糖中淀粉和糖原的储存功能及各糖之间的转化有了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课本课后练习题,使对本节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五、说板书设计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最后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老师和各位同学。

高中生物模范教案4

  一、说教材

  《伴性遗传》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本节课讲述伴性遗传的现象和特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本节以及本章的其他两节《减数_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是在第一章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沿着科学家探究基因在细胞中位置的脚步而设计的。本节又为《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在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为他们理解本节课基因和性染色体行为一致打下了基础。生活中学生知道遗传病的概念但并不了解伴性遗传病的特点,因此适合带领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伴性遗传。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接近成熟,而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分析思维,可以对伴性遗传的例子红绿色盲症遗传进行探究。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发展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2)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学习,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养成善于发现生活中小问题的习惯,形成探究生活中现象的意识。

  (2)形成生物联系生活生产的观念,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为:伴性遗传的特点。本节课主要以红绿色盲的分析为例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所以难点为:分析红绿色盲遗传。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以红绿色盲为例进行问题探究,因此我会准备足够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和讨论,得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请同学们根据PPT上的红绿色盲检查图,检测自己的色觉。此时学生会积极的参与到检测和讨论中。之后教师引出:有一种色觉不正常的病症叫红绿色盲症,它是一种伴性遗传病,请大家说说什么是伴性遗传。在忙碌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教师采用这样的导入可以很迅速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伴性遗传的学习。

  2、新课展开

  接下来就是我的新课展开环节,将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探究人类红绿色盲症,首先我会出示红绿色盲症家系图。提出问题串:①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②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③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④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通过观察思考学生能知道红绿色盲症是伴X隐性遗传病。此时我会展示人类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组型图,请学生看图思考为什么色盲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因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形态差异,Y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的等位基因。整个过程我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通过观察图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接着请学生自己用表格总结出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分析为什么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我会请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他的结果,师生对他进行评价。用表格做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养成对比总结的习惯。

  接下来带领学生分析正常女性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在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遗传图解后,为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请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分析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男性红绿色盲婚配、女性红绿色盲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师生共同总结出红绿色盲的遗传的特点是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一般为隔代遗传。

  第二步是探究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由于已经带领学生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做了分析,他们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和知识基础,所以我会让学生以生物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经过讨论,我会请一位学生化身小老师上台讲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后我会注意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连续、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定是患者。

  第三步是学习伴性遗传的实践应用,学习生物科学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用知识改变生活。所以生物学习要紧密的联系实践。这一部分我会给学生多举一些例子,如通过眼色区别子代果蝇的雌雄,通过芦花羽毛区别雏鸡的雌雄,通过分析家系图决定生男生女等。生活真实的例子更能直观的体现出这一部分学习的价值。

  这一部分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会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基础题,并请有兴趣的同学把拓展题也做了。通过分层次习题的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可以让我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针对性辅导。

  3、小结作业

  在课程结尾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伴X显性遗传病和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个血友病患者家族的家系图,尝试分析血友病是什么遗传病。下一节课的时候进行分享。这样的作业既能应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锻炼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下面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本节课的重点呈现在黑板上,做到整洁清晰、大方明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模范教案5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特殊在什么地方,通过研究原生质来研究。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案例1:经过科学家的研究,生物体内含有各种不同的化学元素。请根据“玉米和人体内化学元素含量对比表(见扩展资料)”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说明: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界是否相同?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基本元素:C、H、O、N

  C为最基本元素

  2、大量元素:万分之一以上

  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必需、很少

  e、Mn、B、Zn、Cu、Mo、Cl等

  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问题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通过介绍具体事例来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元素的生理作用,或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归纳如下:

  1、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C、H、O、N、P占97%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如: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与钼矿)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案例2:请比较生物与岩石圈所含元素,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原生质平均含量

  人体内含量

  岩石圈含量

  C、H、O三种元素

  93%

  74%

  少于1%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生命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2、差异性:生命元素在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含量不同

  板书提纲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基本元素:C、H、O、N

  2、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

  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生命元素不特殊

  2、差异性:含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