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题目为切入点,通过更换题目实现长文短教是这一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我们阅读并把握文章的窗口。好的题目既可以简洁醒目,让人易于走进文中,又能含蓄隽永,促人乐于品读。长文短教的基点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而从题目入手无疑是十分适切和有效的。“江村小景”这个题目,除了表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外,与所写内容几乎无关联,为这一教学设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个设计来源于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研读,因此,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有自己钻研教材的过程,如果对文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只一味地奉教参为圭臬,便无法教出新意与个性了。本设计抓住课文题目,或重新命题,或分析原题之妙,都可有效地展开教学。这里既有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有对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多方面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感受作品丰富深厚的思想。
最后,我还想谈谈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应该说这节课生成性的特点还是很突出的,因为课堂以学生的讨论探究为主,但这并不代表课前不需要预设。新课程倡导课堂要充分利用师生及教材等各种资源广泛生成课程,但并不排斥教师课前的预设。这个教学设计以题目为教学突破口,整体构思是预设,需要教师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件心中有数。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对学生的反应也要有所预测,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预先设想一些可能的问题及答案,在课堂中尽可能做到有备无患,力求左右逢源。如本设计中,从三个方面预拟的那些题目以及对作者原来题目的理解,都属于教师课前的预设,而这些预设恰恰是课堂有机生成的基础。当学生说出与老师一致或相似的题目时,老师可以进行有效的指导;若学生一时想不出可替换的题目,老师也可以拿出自己预先拟好的题目,让他们对其展开分析和讨论。对原题目的理解也是如此,若有学生认同原题目,可以让他们说说认同的理由;若无学生直接提出,教师也可以提醒他们在更换了题目后,再回过头看原题目,相信经过几番研讨,他们一定会有话可说。但无论如何,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且应该利用自己在知识、阅历等方面的优势,做到比学生站得更高,理解得更透彻:教的意义便由此得以体现。
本课用两课时学习,两节课各有侧重,教师对两节课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的情况要多思考。
1、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了剧情的矛盾冲突。本剧的矛盾冲突较为激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矛盾冲突的'了解,把我剧情的整体内容,对剧中母女对生活的憧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悟、体会,多谈谈自己的感受。
2、 《江村小景》这出戏的主题教育意义比较深刻,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受到启发和教育。
3、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畅所欲言,受到教育,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4、不足之处:
(1)戏剧,初中生接触较少,学生对戏剧的矛盾冲突把我还不够。
(2)戏剧,重在表演,农村初中的学生还缺少表演能力,只能安排分角色朗读,学生的感受还是不够深,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但欣赏的能力我觉得还是不够,只能希望自己继续努力。
中心意思:这幕独幕剧通过一个家庭中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抨击了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得灾难,控诉了战争的罪行。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剧本的特点,完成〈学习与评价〉
一.写作特点
1.主题的理解:揭露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行。三方面表现:一是弟兄之间的枪杀的清节,二是弟兄俩,尤其是长子的人性扭曲,三是母女俩生活理想的破灭。
2.结构的欣赏:结构紧凑,情节集中,矛盾主线清楚,冲突激烈。故事集中在半天时间内,对白交代情节,兄弟冲突为主线,成功运用巧合,误会等戏剧艺术技巧。
3.精练通俗,思想丰富的语言
二.完成〈学习与评价〉中的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一、人物性格分析:
母亲:善良本分,对生活没有奢求,对社会感到绝望
女儿:对生活充满憧憬。有理想。
长子:爱母亲,留恋温馨的家庭生活但满身兵。
痞气和流氓习气,品行恶劣,是非不明
次子:比哥哥善良,关心妹妹,孝敬母亲
长子与次子的相同点:都是内战的牺牲品,灵魂扭曲,把前途寄托在所投靠的军阀身上,站在自己投靠的主子的立场判断是非,他们是一种互补关系。
二、中心意思:这幕独幕剧通过一个家庭中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抨击了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得灾难,控诉了战争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