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问和智慧》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学问和智慧》第一课时,预期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学生能理清学问与智慧的内涵及两者关系”,课前预设了三个教学环节:①由学过的《论美》一文内容导入新课;②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学问”和“智慧”这两个概念的内涵;③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厘清“学问与智慧”的关系,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
上课后,第一环节比较顺利,让学生提出修炼内在美的良策,学生谈及了多种方式途径,我顺势引出“学问能丰富人的内在,使人聪明,那么学问是否等同于智慧呢?”的问题,引出课文题目。然而,进入第二环节,学生各自读书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心不在焉,有的看书走马观花,有的视线停留于某处发呆,还有的低头做小动作或在看别的文章。我的第一反应是大多数学生的读书是无效的,如果我还继续把事先设置的问题抛出,一定不会有回应,最终只能是我唱独角戏。怎么办?我放弃了原先的设计,临时发问:“同学们能读懂课文么?如果有不理解的语句或片段,请提出来。”我本想了解学生是否在文本的字面意思理解上存在障碍,可是无人举手。于是我又改变策略,结合文中的两句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语句,指名让学生回答,结果三位同学都说不出所以然。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沉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学生是不敢喘大气,我则是生闷气)。
在接下来的数秒钟,空气好想凝结住了。我迅速意识到必须调节气氛,缓解学生压力,于是赶紧调整自己的情绪,放松脸部表情,放下书本,请学生抬起头。我临时做了一个调查:学生对议论文的兴趣程度。结果有一大半学生举手示意不喜欢议论文。问他们喜欢怎样的文章,有说喜欢散文的,因为文章很美,也有说小说的,因为故事吸引人。学生不喜欢议论文的理由却惊人的一致:议论文枯燥乏味。这些学生虽然都已经上初三,但大多数人仍是形象思维占优势而理性思维尚未成熟,自然对思辨性较强的议论文不感兴趣。
于是我深表同感:“同学们说得一点都不错,我小时候也不喜欢读这样的文章,现在要我教这样的课文我也很头痛,可是……”,我话未说完,有学生已接口:“中考要考的!”看来学生已深谙老师的`一套说教思路。我笑着回应:“中考要考是自然的,还有更重要的呢。学习议论文对你们将来的人生处世很有帮助呢!在座的男同学知道将来什么样的男生(人)最招女孩子喜欢么?女同学知道将来什么样的女生最受男生追求么?”学生们开始笑起来,七嘴八舌小声议论,那几个做小动作的也抬起头竖起了耳朵。“以我的人生经验看,知识面丰富且思想深刻的男人最有魅力,与人谈论常常独领风骚,吸引大家的眼球,小女孩最喜欢这种有深度的男子;而女孩子外表漂亮虽吸引人,但这种魅力并不持久,一旦哪天显示出无知甚至愚蠢的一面,立即令人索然无味,倒是那些外表平凡却有思想有修养的女子,常常给人风度翩翩的感觉,就像香醇的美酒,非常耐人寻味的。”此时多数学生安静下来了。“那么怎样让自己变得有思想有内涵呢?博览群书,多读些富有哲理思辨性强的文章,这会让你思想深邃起来,所以同学们说要不要读些议论文?”学生虽未出声附和我,但我从学生看我的眼神和微微点头的动作看出,他们已经接受了我的劝说。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第二遍用心去读课文,读出问题来。之后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
最后,这节课我只完成了导入环节,让学生读了两遍书,没有完成预设的任务,但我觉得这节课我仍是成功的,因为我收获了:①学生接受了议论文学习,起码没那么反感了,从第二遍读书后能提出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他们认真读书了;②学生有了读书须疑的意识,最后有两位同学提出很有研读价值的问题可以证明这一点;③读书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有兴趣,一切被迫的学习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多为无效或低效。我幸亏没有用我的教师权威向学生施压,命令他们去读书,否则结果一定是“我教学生”——牵着牛鼻子硬把他们拉下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