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还是我们的日常语言,德国孩子们都能很快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差距究竟在哪里呢?
作为教师,在参观时我曾留意到:在德国的生物教室里,青蛙的解剖图是学生们自己动手用彩笔画出来的,而不是印刷口——虽然德国生产“海德堡”这样世界上最精密的胶印机——我们学校里的所有挂图就是拿这种机器印出来的!“探索——创新”与“机械——重复”,这种反差造成的结果太可怕了。要知道“拿到了一袋米的人”和“学会了种米的人”,他们是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我们的学生虽然是先“拿到了一袋米”,但不会“种米”的话,不但没有“新米”吃,“老米”也会生虫坏掉,坐吃山空是早晚的事。在新的世纪里,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尽快学会“种米”的技巧,那么他们恐怕又要重蹈“花费昂代价买米来吃”的覆辙,在21世纪这场60亿人参加的知识竞赛中被“优胜”者所无情的“劣汰”掉,或成为廉价的劳动力,或成为唯唯喏喏的幕僚……做为一名教师,每每想到此,我就会感到不寒而栗……
废弃应试教育中“填鸭”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突破口在哪里呢?
我个人认为,音乐这门学科是最合适的切入点。
音乐课不同于其他的自然学科,它不需要太多的循序渐进,因此适合学生们在任何未知的领域展开无知识准备的探索;它贴近学生的人文生活,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所以对学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亲和力,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产生兴趣和动力;它的知识点来源丰富,音像店、书店、媒体和互联网等都是它的资料库,所以应该不会造成学生展开探索性学习的盲区。最重要的一点是,音乐教育本身就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为他们的探索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适合培养学生自己捕捉“灵感”的能力和方法。
在具体运作时,我觉得应该把握住以下几点:
第一、快乐的`探索,快乐的收获。
老米曾说:“态度决定一切”。借鉴他的名言时,我想再加上几个字,叫做“教师的态度决定学生的一切!”在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时,教师应当给每个学生以一个相对宽松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包容学生的所有失误,创造一个温馨的探索环境。“快乐,是创造的火种;而音乐,则是快乐的源泉”。我们应当充分发挥音乐课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特点,让音乐课堂回荡着“歌声”“掌声”“笑声”,让学生为音乐所陶醉,为音乐课的探索性教育所受益终生。
第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
我绝对赞成“音乐课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目的”的说法,我们不可能那么做,也根本做不到。但是作为一名音乐老师,他在学生面前,绝对应该具有音乐家般的风范,绝对应该具有广博的音乐知识和丰富的音乐技能。“服众而后教”是我的教学原则。好的音乐教师,不应该单单只是一名音乐向导、学生的朋友和伙伴,他更应该成为一片肥沃的音乐土壤,让每一棵形态各异长法不同的树木或小草吸取到足够的、新鲜的音乐营养。在自主学习方面,音乐教师应该是一面旗帜和一个楷模,他应该走在探索的最前列!
第三、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兴趣与引导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