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训练学生读懂句子,把句子连起来了解节的内容。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以读为主进行阅读教学。读是悟的基础,没有很好地读懂、读透,悟出的往往有失偏颇,或是一知半解,因此,课堂上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以读为主进行阅读教学,但要力争做到让每位学生明确每次读书的目的,而不是机械、重复、盲目地读,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用轻声地自主欣赏性读和全班自主朗读后集体交流的形式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特别是对学生不熟悉的课文内容,教师尽量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读通、读懂,最后读有所悟。如:蒲公英是如何传播种子的,而蒲公英大多数孩子都没见过,让他们看一看,体会一下,会更好的帮助他们体验课文场景,也会学的更愉快。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靠动物传播种子,但又有所不同。苍耳是挂住动物皮毛;豌豆靠弹力来传播种子。对于这些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在学习中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这些植物靠什么传播种子,再理解感悟怎样传播种子,从而了解节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为今后理解段篇打基础。为了帮助理解重难点,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引导,借助一些媒体加深理解。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初读课文采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方式中学习。
2、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3、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4、利用各种媒体激发兴趣,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内容,促进学习。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课文,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把自然知识蕴含文字当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
总结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做法较为满意:
一、 以兴趣为切入点开展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植物王国的奇事十分有趣,从课题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中,引领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提出课上的要求,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这样的引导,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到了文本中。
二、 在质疑声中探究知识。
上课伊始,揭示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这样的设计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为下一步的读书探究打下基础。在这样的训练中也为培养孩子们的质疑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用读、悟的方法自主探究。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这几位植物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并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再自由说说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抓住"降落伞、纷纷"等词去感悟,通过评读、赛读、想象阅读、师生对接读等形式反复朗读体会,为第3、4小节的学生自学作好铺垫。这样的读、悟结合的方法,孩子们易于接受,而且自主地交流的练习也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课后预留作业给学生拓展空间。
在课前预留的预习中,我让学生收集植物,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各种植物,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一些办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各自介绍了解的一些植物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后,我模仿课文进行了一个小节的仿写,引领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尝试进行创编,看到孩子们创编的诗歌,既有韵律又蕴含知识,还是很不错的。
这节课也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在质疑后的落实上稍有些乱,另外板书不够及时,希望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弥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
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针对本课图文结合的安排,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这几位植物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并自由说说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由句式填空(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孩子离开妈妈)、理解“降落伞纷纷”等词,掌握“只要……就”句式,一直到全体总动员一起表演。一环扣一环的设计,为第3、4小节的学生自学作好铺垫。这样一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统一发展。
三、拓展延伸,丰富课堂
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生活才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我根据孩子熟悉植物的实际,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一些办法。然后回到课堂,以教材为依托,将生活实际和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在教学时,我把课堂教给学生各自介绍了解的一些植物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另外,在拓展运用时我还模仿课文自己编了一首小诗,让学生细细品味: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中无穷的奥秘。
不过,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在自己精心准备了以后,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虽然课堂表演的环节甚是热闹,可是在创设情境中,自己也没有深思熟虑过,让孩子根据表演的自然而坐下,而不是老师强制性地下令坐下。
2、由于上课内容安排紧凑,但有些环节还未来得及细致化,缺少评价的环节。
3、在“我会说我会演”阶段中,学生的表现欲不是很强,没有做到真正的“演”。
4、无论是读书还是讨论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这样学习才会有成效。
9月22日第六节,我上了新进老师展示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课。这篇课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教学时应该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意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把向书本学习和向大自然学习结合起来。
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读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追求知识的欲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我的教学思路是先出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再带着问题自由学文,检查反馈。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小节,弄懂植物是怎么传播种子的。第四步是随学生理解词语,指导朗读。第五步是课外延伸,指导背诵。
教学时,我用新颖、形象的课件演示三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情形,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和小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小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题性和个性差异,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注重细节的引导,如教学苍耳妈妈传播种子时,我拿除了城里孩子很少看到的苍耳,让学生用手摸摸谈感觉,然后粘在一个学生衣服上,问学生他的衣服怎么了,学生说他的衣服上粘住了一个苍耳,我接着问学生除了用粘住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学生马上想到了课文中的“挂住”这个词。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这个词。在学蒲公英妈妈传播种子时,观看课件后,我适时地引导学生谈谈喜欢蒲公英的理由,有的说:“蒲公英毛茸茸的,白白的,好像一个个小降落伞。”有的说:“蒲公英白白的,轻轻的飘荡,好像一朵朵雪花飘啊飘。”—课堂气氛很活跃。
一堂课下来,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有些不符,教学流程出现重复紊乱。
2、孩子们的思维发散性还不够强,教师要注重提问的引导,要避免一问到底,不能束缚学生思维。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自渎自悟。
3、老师的语言面貌要适应低年级的特点,要亲切、温柔,教态和蔼。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要注重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当发现有孩子读得好时可以让其他孩子像他那样地读,让学生当榜样,不要错失良机。
4、课前应该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搜集与植物传播种子有关的资料,课堂上学生交流起来才会有东西可谈。
5、教师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但表扬面要更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堂新近教师展示课,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也得到了许多优秀老师的评点,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新进教师会更快地成长起来。
9月8日,开学第六个工作日,上到了《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的第二课时。作为家常课,没有特别精心的设计,但是我上完这节课,整个人感觉特别爽!具体流程是这样的:
鉴于第一课时已经进行了生字词的教学,并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所以第二课时我主要抓关键词理解拟人句,体会关键词的妙处,以及理解感悟重点词语隐含的秘密。课的开始,让学生温习了第一课时学习的词语,达到巩固的作用。接着让学生朗读第二小节诗歌,重点走进第一句话,设疑:老师划出了两个词“准备、送给”,一般情况下谁才说“准备”、说“送给”?生回答“人”。我接着引导:没错,一般情况下人才说准备东西,才说送东西,那么这里就是把植物妈妈当成人来写,这样的句子就叫“拟人句”。
让学生重读“准备、送给”,以及第一句诗后,引入本小节第二句诗歌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拟人句。我是直接问,这一句诗是什么句?生非常快地回答是拟人句,我追问,你是从哪写关键词语中知道它是一个拟人句?于是,学生便找出了“孩子们、出发”。一开始我自己没有划“孩子们”的,但是学生们找出了这个词,认为人会更常用“孩子们”这种说法,我细细一想,确实也是。通过抓关键词,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拟人句。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完实现了预期目标。
学习了拟人句,我还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进行了小小拓展,让学生猜想蒲公英妈妈的孩子们会去哪里?目的是引入成语“四海为家”的学习。虽说“四海为家”出现在第一小节,但是我认为在第一小节讲解此词不合适,学生没办法直观理解,教师还得费精力去寻找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得不偿失。放在“乘着风纷纷出发”这里则不然,通过学生的猜想,就可以知道这些“孩子们”有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定居,很自然就能理解“四海为家”的意思。
第三小节第一句诗抓“穿上”再次理解拟人句。同时让学生找第二句诗的动词,动词的理解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在课堂上渗透。
第四小节把豌豆妈妈和其他妈妈做对比,谁最厉害。让学生抓住“更”这个关键词。这一个小节,我重点抓“蹦着跳着”,简单复习ABAC结构的词语,重点通过词语理解“孩子们”的心情。
这一节课设计的知识点不算多,也不算难,我就是希望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去理解拟人句,理解人物情感,理解句子的意思。一课一得,家常课,我是这么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