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醒了》教学片段及反思
笔者在教学《柳树醒了》第三小节──“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小柳梢啊,绿了。”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一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让我们像她一样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生1:老师,我想这样读!”
师:你想怎样读呢?
(生读,他故意把两个“梳着”读得一快一慢。)
师:你为什么把两个梳着读得一个快一个慢呀?”
生1:因为春风吹的时候,有时大一些,有时小一些,我觉得它给柳树梳头的时候一定是有时候快,有时候慢,所以我要一个读得快一个读得慢。
生2:是的,昨天我放风筝的时候,春风就是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害得我的风筝老师掉下来。”孩子们一下子都闹开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看来你是个观察非常仔细的孩子,而且还很有自己的想法,老师为你感到高兴,老师奖励你再把这一小节来读一读。(这一次,他自信多了,读得更有感觉了。)
师:小朋友,请你再去读一读这一小节,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就怎么读,当然要有自己的理由。
生3:我觉得“梳着梳着”应该读得轻轻的,因为春天的风是轻轻的。
生4:我也觉得“梳着梳着”应该读得轻轻的。
师:为什么?
生4:我觉得梳着梳着也应该读得轻轻的,因为妈妈给我梳头的时候,就是很轻很轻的,因为妈妈怕我疼,我想春风姑娘肯定也怕小柳树疼,所以她一定也会轻轻地梳。
生5: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读出很舒服的样子,因为我妈妈给我梳头,我觉得很舒服。”
师: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这一小节吧!
反思
“梳着梳着”是一个抽象静止的语言符号,但教师搭设平台激活了他们的经验世界。儿童自有儿童的世界,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在上面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不断地引领下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参与阅读,对文本进行着二度创作,使得静态的文本跳动着孩子灵动的'生命。学生的生活体验越独特,他建构语文意义的方式也就越独特。不同的学生对文章情感和意境的体味是不同的。但是“哈姆雷特再多也不会变成林黛玉”。虽然有时班上经常出现语言、语调、语速、语音表达方面的“针锋相对”,但学生始终是在这样的学习平台上用生活经验兑换着语言,触摸、拥抱、诠释着“梳着梳着”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