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感到压力很大。为能上好这节课,我的教案改了又改,背了又背。时间终于到来,我还以为自己准备充分,可以上好这堂课。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我这堂课上得不比平时的好,反而觉得自己很紧张,教态不自然,有时差点忘记接下来该上什么内容。结果真的是适得其反!
在指导学生观察上肢运动时,目的要求不清楚,导致学生在记录时无从下手,学生对肌肉与骨骼、关节协调运动时的作用理解不到位。这堂课的另一失败之处是学生在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时,堂下大部分学生都不知在干嘛,并没有听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这样使得课堂效率大大降低。上完课后,同组的老师们立即提出了改进意见:寻找合适的资料、屈肘伸肘动画,加深学生对肌肉与骨骼、关节协调运动时作用的理解;在学生观察手臂伸缩后,教师应该在黑板上粗略画出手臂的结构,加深印象;教师起引导知道作用,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所以课堂上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对骨骼肌肉和关节的协同作用做了个明确的总结。
当晚立即行动,修改了课件和教案,第二天上课,自我感觉不错,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了。
但是,当我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时,却发现曾经以为不错的课在现在看来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我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强调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例如:教学目标中“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知识,并体验与人分享研究结果的快乐。”针对这一目标,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只是最后稍微带过。
但愿自己今后能以此为鉴,不再重犯类似的错误,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由于骨骼支撑着人体运动、站立,除了具有支持、保护的作用外,在运动方面,它还作为运动的实体成为肌肉的附着物和关节的组成部分。所以,它居于三课之首,为后面的关节、肌肉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课教学旨在通过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观察、交流等活动,从学生曾经感觉到的骨的经验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皮肤以及肌肉触摸身上的骨并在拼接中形成骨骼的概念,了解骨骼的作用,认识骨的特点。从本课的教学后,觉得想法颇多,尤其是觉得培养学生的一些科学习惯尤为重要。基于本课内容,我想谈谈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一、从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入手,去认识了解骨骼
本课的`教学设计先从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开始,从学生曾经感觉到的骨的经验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皮肤以及肌肉触摸身体上的骨并且通过拼图和观察,来感受骨骼的存在,帮助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认识骨骼的作用,在宏观上认识骨骼。
然后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骨骼,从问题——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在把全身骨头分为四部分的基础上,指导学习摸各部分的骨头并完成记录;再结合X光下的手骨的观看,说明什么是骨骼,骨骼由多少骨构成;最后要求学生把骨头的图形拼成完整的骨骼,使得学生能充分认识骨骼。
最后引导学生了解骨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动物骨(如猪等),借助认识其他动物骨获得的经验,说明人骨的构造及其与其他动物骨的相同点。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自由地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隐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在人体的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人体骨骼的存在可感却并不可见,属于一个暗盒结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借助X光照片、人体骨骼教学挂图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片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与组成。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感受人体的奥妙。同时也对骨骼有了全面地认识和了解。
三、将信息技术与科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利用上网查询有关骨骼的结构与特点,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有机的结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学生不仅了解了书上骨髓等问题,也可以更多的获得有关信息,比如骨密质、骨松质、骨膜等。
《骨骼》一课是中年级教材中教学难度较大的一课,主要是由于骨骼在身体的内部,学生在学习这一课前关于骨骼的感性认识很少,要在一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全身骨骼及其作用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难度大是显而易见的。
所设计的这课教学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也是围绕着解决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学习任务的完成也很好,但是本课是关于人体骨骼知识,很抽象,有些医学术语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在今后教学中要尽量把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用学生能理解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启发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