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和蛐蛐》教学反思范文

王明刚

  《蝈蝈和蛐蛐》教学反思 篇1

  《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戏歌,里面包含评书说唱、京剧戏曲的音乐成分。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首先从京剧欣赏作为导入部分,让学生充分感受京剧给我们带来的魅力,体验国粹京剧的风格和韵味,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充分欣赏和了解有关京剧音乐文化。在学习歌曲环节中,我设计了范唱、按节奏读歌词、轻声跟唱、歌曲处理和情绪处理环节,让学生完整演唱歌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风格与特点,我又乘热打铁采用打击乐伴奏和动作表演方式,加强学生对歌曲的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充分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

  另外我设计了教师结合歌曲讲述故事,让学生从歌曲内容里领悟“不要随便说大话”的道理,来加深学习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本环节采用了学生喜欢听故事的方式来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结束部分,我通过总结和欣赏《唱脸谱》歌曲,加深了学生对京戏的进一步了解和体会。

  本课设计将唱歌、乐器、律动、欣赏多种形式集于一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创设了轻松、愉悦、开放自主的音乐环境和学习空间。

  《蝈蝈和蛐蛐》教学反思 篇2

  这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这种特殊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学生很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设计中主要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趣,以此激发对京剧的热爱。

  教学中第一部分的.设计注重以下三点:

  1、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培养。耳朵是第一位的老师,会聆听才会唱好歌。

  2、通过交流及演唱,进一步感受歌曲中带京剧味儿的装饰音、儿话音、念白、拖腔、数板方面的特点,并学会分段。

  3、情感目标的落实到位,从故事中得到启迪,懂得做人做事要踏踏实实,莫浮夸吹牛。

  第二部分的设计注重以下几点的实施:

  1、过程目标的达成度;认知目标的实施和检验。

  2、学生对歌曲音准节奏的把握,以竖笛作为辅助工具进行学唱,教学中落实到某一句、某一字,也可点击教学光盘中的相应句子多次聆听,促进高效的学习。

  3、学生对京韵的理解和表现,重在感受、模仿。

  4、学生的模仿、内化能力。处理歌曲,实现从会唱到演唱的的提升。

  整体看来,时间的把握出现偏差,主要是上课时过于细致,应偏重于整体感受、体验,著重抓个别部分难点细细落实。

  《蝈蝈和蛐蛐》教学反思 篇3

  《蝈蝈与蛐蛐》、《夜》是两首外国诗,位于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本单元相对集中学习新诗,会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感悟诗意。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情味。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想象,通过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来体味适中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学习外国诗相对来说,总觉得困难一些。因为语言文字总是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身后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社会习性等,外国诗歌的语言表达思想流动,所带来的那些民族特色对我们而言是阅读欣赏的障碍。也因为经过译者的中介,语言的转换有时会削弱或改变原诗的艺术魅力,我们的体验感悟或许不能与译者同步,产生阅读的障碍。但诗歌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诗歌都离不开想象与联想。

  在指导学生欣赏《蝈蝈与蛐蛐》、《夜》时,设计一个主要问题:读了这两首诗,想象诗中的画面,你还能想象到哪些画面?这个问题在力求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来感悟诗中的意蕴。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就能发现诗歌的美,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同时,大自然的美丽无穷无尽,是诗人创作的源泉。这两首外国诗都在写大自然,展现了大自然的多姿魅力,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大自然的力量。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拓展想象,然后仿写,发现学生有物可写,写出的诗歌也很美,写出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到大自然、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