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我是谁》教学反思

张东东

课文《我是谁》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教学思路的时候,我考虑如果教师简单地将一个个角色的变化及责任告诉学生,学生是会顺着教师的意图接受的,但这样既不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主体理念,也无法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先思索,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情况下,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几个活动的设计达到了事先预想的效果,学生在游戏、活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既不枯燥、做作,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我是谁》一课时,一开课,我就以问的“我是谁”来打开话题,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孩子们说起自己的父母,家人更是兴趣浓厚。紧接着我又提出“除了我是老师,我还有可能是谁”这样的问题,并出示老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这样就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为下面的教学打下铺垫。我接着又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父母,除了父母还要扮演什么角色。在让孩子们明白“角色与责任”这一道理时,我不是简单地去说教,而是通过从师生角色的责任这一学习最贴近学生的话题展开,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讨论,探究性地学习,使他们在课堂实践中自己去悟出道理。

  在一节课中仅仅明白书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变换及责任是不够的,所以课上我要求自己不断地根据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现在的角色及现在的责任,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会发生变化的,自己的责任也是会随着角色的变换有新的要求。这种抓住课上随机生成的做法,使课本中的内容更生动,也更深刻了。

  教材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从学校到家庭角色的转变,曾想过用小品的形式体现,但觉得做作,后又改成将几名学生放学时的情景拍摄实录了下来,让学生体会,但仍觉得不够自然、真实,如有更好的活动代替,我想会使这节课更生动,更活泼,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由于自己在上课前,有些准备不够充分,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欠缺,对学生的点评有点单一,在某些环节,课堂的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在此部分对自己多加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