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应该怎么教?我想,这一个问题对大多数老师来说都不难回答。古诗词教学应该重“读”,在“读”上面下功夫,做文章,这已然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古诗词的“读”应该“读什么”,具体到一套特定的教材,一个特定的年级,一个特定的班级,又应该“读什么”的问题,恐怕,就不那么好回答了。
王荣生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课堂教学不仅应关注“听、说、读、写”,还应关注“听什么、说什么、读什么、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选择的问题。
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面对“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尤其是面对一篇新课文,恐怕很多老师,包括我,也都是云里雾里,不明所以的。
近日,本人有幸参加江苏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执教苏教版八下《渔家傲》(李清照)。作为江阴市“黄厚江工作站研修班”的学员,在黄老师的要求下,最近我们正在研读王荣生教授主编的“语文教学教什么”系列丛书。所以,在这次备课过程中,我重点思考并关注了诗词教学内容的选择这一问题。
先来看我这节课选择的主要教学内容:1、重点字词的读、写、释义;2、想象式阅读——描绘词中“梦”;3、品析下阕关键字词,读出丰富的情韵。4、与《声声慢》进行比读,读出风格的“异”。
选择这几个教学内容,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诵读积累十分重要。但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上,字音字形字义这一教学内容由于过于“普通”,往往被忽略。为应付考试,教师在课后又会通过大量的默写来加以巩固。这种课堂与应试现实的“脱节”现象,其实也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脱离现实需要的一种表现。我以为,诗词的教学自然应该追求“美”,但也不能忽视了“实”。
二、我们的教材内容是选文型的,每个文本都有其独特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力争体现“这一”文本的特性。《渔家傲》是李清照的词作中唯一一首风格雄健,体现豪放特征的词,这种风格主要是通过神奇的想象——“梦”——而形成的。以想象式阅读来还原、来描述词中“梦”,是切合这一文本特性的。
三、诗词要“读”,但是“读”的内容不同,那么“读”的方式应该也是不同的。“读”可以是“朗读”、“诵读”、“背读”,也可以是“描”、“品”、“比”。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应努力做到从文本中来,特别是这样一首风格奇特又情韵丰富的词,只有带着学生在字里行间来回走,细细品,才可能做到对词意词境的理解深悟。
带着这样一些思考,我走进了洋思中学,走进了“五四杯”的赛课会场。我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一些听课老师的认可,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问题(最终获得二等奖),这使我对教学内容选择这一问题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应适“情”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节语文“好课”的理想状态是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现实来看,一节课、特别是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我想首先应该是与这个校、这个班学生的学情切合。
在我的这节课上,在“美”读——想象式阅读描绘词中“梦”这一环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课堂滞塞情况。这种情况,应该也是在我预料之中,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这一内容本来就是教学难点,磨课时也出现了类似情况。甚至可以说,我是期待学生出现一些“问题”的,这样才能达到课堂的生成。
意料之外的是,这次执教的班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一学习任务无从下手,不能下笔。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平时缺少类似的能力训练,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严重不符。初二学生对古诗词尽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对于一首刚接触的词,要准确理解诗意尚有困难,遑论加以想象地描绘。
如果课前能充分考虑学情,那么,在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该还可以有更合宜的方法。比如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由理解字词到直译,再到想象式描绘,分步分层甚至分学生进行,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完成自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样处理,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或创生有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使他们达到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王荣生教授的观点应该也是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应适“机”
在我的这节课上,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都以知识卡片的形式进行小结,分别是知识卡片(1):词牌“渔家傲”的知识;知识卡片(2):词中“梦”的知识;知识卡片(3):用典的知识。
选择知识卡片作为教学内容,一是我以为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知识这一教学内容,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深层地理解文本;二是因为我采用了版块式教学的方法,用知识卡片对每个版块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又自然引出下一版块的学习内容,可以避免版块之间的生硬衔接。
从课堂情况看,这样的选择设计有可取之处。例如,词中“梦”的知识是在“美”读——描绘词中“梦”这一活动之后,学生在读“梦”之后,自然产生为什么写“梦”的疑问,这时以知识卡片介绍词中“梦”,结合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旧知,学生可以发现“梦”与现实的矛盾关系。这时引入下阕“我报路长嗟日暮”的“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这样来看,教学内容的适“机”显然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个适“机”不仅指课堂中教学中时机的选择,也指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阶段之“机”。比如“渔家傲”的知识,由于学生已经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对相关知识并非一无所知,放在这里作为教学内容,显然就不是那么适切了。
三、教学内容应适“篇”
肖培东老师认为,面对一篇课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这样一些问题:第一、这篇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即理解它的文本特征、文体特征);第二,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即内容、主旨);第三,这篇课文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即写作动机、写作背景);第四,这篇文章是怎样去写的文章(即语言特色、写作手法)。同时还需考虑编者意图、教学价值、教学聚焦等问题。显然,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篇”的问题,即读出文本的独特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显然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篇”文本的独特性进行。《渔家傲》出现在苏教版八下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在教材中,这首词是与秋瑾的《满江红》编在一起,作为一篇课文呈现的。显然,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两首词来展现女词人独特的人生体验,表现她们豪放雄健的性格特征、精神魅力。具体到《渔家傲》,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神奇的想象与丰富的典故。在这次展评赛课中,三位执教《渔家傲》的老师都注意了对“梦”的典故的解读,并安排了相应的学习内容,这显然是切合“这一篇”的文本特征的。
在三位老师的课上,还出现了一些相同的教学内容,如都补充了相关的写作背景,这主要是由于“这一篇”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这一内容的补充是贴切的,也是必要的。
我和南通的葛军旗老师还不约而同选择了李清照的婉约词来和《渔家傲》进行比读,从比读中进一步感受这首词豪放的风格,显然,也都是着眼于发现“这一篇”独特性的考虑。
当然,从这个角度看,有些教学内容显然就不是那么适切。例如,我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安排了读准节奏、读出音韵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在最后安排了“唱”的教学内容。从适“篇”的角度看,我的内容显然浅了,“唱”的内容显然偏了。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又说“诗言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扣住“景”(——全诗的画面)、情”(——情感)志(——作者的抱负)三个字来设计问题。全词从诵读入手,以诵读中感悟的情感来引出诗词画面的特点,并引导师生们感悟画面中不同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对于本词上阙,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上阙描绘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这些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通过诵读理解引导师生品读关键字词比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千嶂”与“孤城”、“长烟落日”与“孤城闭”“四面边声连角起”中“四面边塞”及“连角起”,在景物中感受到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军事态势的严重,边塞荒凉的秋景。这些秋景又与作者家乡的景致迥然不同,一个“异”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渲染了边塞荒凉萧瑟有悲凉壮阔的氛围。
在下阕情感的感悟中,我也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下阕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什么?(——泪)征夫为何流泪?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有助于引导师生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思考的意识。师生们很容易在文本中找到将士流泪的两个原因——“燕然未勒”“归家无计”。在此时此地,将士们勒石无功,归家无计,自然会悲从中来,进而我引导师生们进一步思考:“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什么让男儿不寐,最终以泪洗面?”再次将大家的思绪引回文本。师生们发现文本中的“浊酒一杯”“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些独特视觉形象所蕴含的独特情感。通过对以上意象的分析,让大家进一步体会戍卒归家无计的忧伤,将军勒石无功的郁闷。
全词的情感不仅止于戍卒归家无计之悲,将军壮志难酬之憾,还包含了他作为政治家心怀天下的强烈之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