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作者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通过体会句子含义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这首诗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必然会蓬勃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由于教材对诗中的一些词作了注释,所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发挥想象理解诗意,避免了冗长沉闷的串讲,效果较好。但学生对诗的后两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未能体会出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时启发点拨,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课后我还布置了诗改文的训练,由于学生对原诗理解得较好,所以不少学生写得令人满意,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一、成功之处
1、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从理解诗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诗,通过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读、同坐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把诗歌读熟,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再经过看资料、看注释或工具书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意,然后抓住“应怜”“小扣不开”“出墙来”等词语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对春天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本首古诗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这个园子的主人养的花是远近闻名,诗人慕名前来观赏,但是却没有敲开门,大家想想作者的心情怎样?突然,作者的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株粉红色的杏花,开的是那样鲜艳,那样旺盛,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又会想到些什么?这个情境的创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理解诗人的情感奠定基础。接着重点抓住“苍苔”“红杏”“柴扉”来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体会作者“欣喜”的思想情感。
二、不足之处
1、由于我在教学此诗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估计不准确,因此,在理解诗意这个环节中显得仓促、不实在,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
2、在拓展环节内容方面多了一些,致使时间不够用。在课堂上教学的不足,我将努力克服,加以改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争取做得更好。
《游园不值》诗文的外在语言显得朴实无华,给人以娓娓道来的叙事感,但在这看似平淡的语言背后却饱含着作者那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诗中由一枝红杏联想到春色满园的内在诗句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学此诗我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因此,我在教学本诗时主要注意了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间接接触文本。开始一组配有音乐的图片课件的运用有意识的让孩子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心里埋下对春天的喜爱的种子,为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与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产生共鸣埋下伏笔。
二、用课件中的朗读资料让学生听,会使学生在字音、节奏、韵味上有所感悟,对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
三、充分利用课件的辅助作用,解决了诗中难解的字和生活中不常见的事物,如“屐齿”“柴扉”,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四、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发展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多读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诗的外在语言以后让学生诵读诗句达情、达意。一是扣住“小扣”、“久不开”、“关不住”等诗语,让学生诵读。二是扣住两次情感变化的诗句诵读。三是整体引导诵读,这样采用先理解后诵读,边理解边诵读,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层层上升递进的.诵读,多次进行。达到当堂熟读成诵的积累运用效果。,同时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
一节课上下来,其实我更是感觉到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具有无穷的力量,它能引领着学生走入一种美好的境界,而我在这方面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就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有时感到自己都词穷,没法用渊博的知识感染学生。我想真正提高自己,是在“行动中”,而不是新在“口头上”。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诗人抓住景物的特点,抓住重点,以少总多,景中有情,情中寓理,是陶冶学生情操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学这首诗,要在指导学生弄懂词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反复吟诵,从而领会一个道理: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切新生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了的。我教这首诗主要抓住了两点:即理解词句这个难点和启发想象这个重点。
关于词句的理解:这首诗有些词义和现代汉语差异很大,而且有些名词如“屐齿”、“苍苔”、“柴扉”等都是学生感到生疏的,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基本了解意思的同学,说说从哪看到的,加强直观教学,效果较好。对差异大的词,我放在句中去理解,如“应”作“大概”讲,“扣”作“敲”讲。首句是全诗的难点,我帮助学生弄懂两个问题,一是本诗中有一个字直接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请学生找到,学生很快找到了“怜”字,二是着重对“怜”字理解:(1)“怜”字从字面上怎么理解?(2)“怜”什么?谁“怜”?(3)从哪看出来?对于次句,我引导学生理解,“小扣”、“久”的意思,并设想当时的情形,懂得诗人识礼知趣,后两句浅显易懂,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
二、关于启发想象:这首诗结构严谨,分两层,第一层写看到的,看中有想,第二层写想到的,想中有看,两层意思联系紧密。我启发学生想象,主要以理解诗意,导入意境为目的。前两句引导学生以久不开而想象园主人心情,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后两句启发学生想象园中的情景,把万紫千红的景象显示出来。想象越美妙、丰富,越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越能受的美的熏陶,从而体验出自然界中春天的生命是旺盛的,无私的,是关不住的。学生不仅体会到诗中表达的对美好春天的赞美之情,还进一步联想到生活的哲理:一切新生的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将冲破一切禁锢茁壮成长。
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兴趣、发展想象,让学生乐学会学呢?我的教学设计是:在学生初步懂诗句的基础上,紧紧扣住诗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推敲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掌握学习方法。
一、抓住“小扣柴扉久不开”让学生追究久不开的原因。让学生议论后再引导学生细读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从而弄清“久不开”的真正原因,体会上下句倒装的关系。再让学生口头练习把诗句中的倒装句改为直叙:“让我轻轻敲门很久也不开门,大概是园林的主人害怕客人的木屐踏坏那些青翠的青苔吧!”而让学生掌握作者的逆向思维方法,也就是联系上下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接着又进一步抓住“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失望、扫兴、遗憾,为下文诗人看到红杏的快慰心情的转变打下基础。这也是教给学生体会感情的学习方法。
二、抓住“春色满园”的“满”字,激发学生想象春色之美,并从描述春色满园美景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教师设题:诗人根据什么想象园内春色满园,你能从一个“满”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述园内美丽景色。发展学生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然后再问:诗人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想到园内满园春色,感情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快慰心情。
三、抓住三四句中“关”和“出”这一对关键词一对矛盾对立的词去引导学生探索体会这两句的深刻含义——春天美在富有生命力,任何东西都阻拦不了,教师提出:是谁关住春色,用什么“关”住春色?红杏是怎样“出”墙来?红杏为什么能“出”墙?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这些设问由浅至深由现象到实质。富有思考想象价值也有趣味性。这就比较顺利的让学生领会诗句的深刻含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
我在学这首诗时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编排成一幕独角戏将作者去游园的整个过程表演下来。在表演过程中,提醒学生通过动作、神情、语言将作者的所做、所思、所感表现出来。
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然而在表演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其中的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有了不同的解释。
一个学生是这样表演的:(欣喜的看看天空):哇!今天的天气真好!风暖暖的。瞧,柳枝都绿了。我朋友的园子里一定是春意融融了吧。(快步走上来,轻扣柴扉,再扣,再扣)咦?为什么不开门?哦,大概是怕我猜坏了他园子里的苍苔,所以才不给我开门吧。(失望的低头,然后四顾)哈哈!虽然你不让我进去,可是你园子里的春天是关不住的!你瞧,那一枝火红的杏花正从墙上探出头呢!
从这个学生动作、神情的表演和语言的描述上来看,她的这幕戏应该是比较出色的。但是,她的表演一结束,马上就有很多学生举手表示有话说。
台下学生的意见主要有这样几个:
第一:主人不是不让进去,是不在家。这个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刚才的表演中,作者的猜测是不对的。再说,既然是朋友,园子的主人要是知道有朋友来访,就不会这样做,而作者作为朋友,也不该这样想。这里应该理解为:作者觉得应该爱惜这小路上绿意茸茸的苍苔,所以走路时总是小心翼翼,尽量不让木屐踩踏在苍苔上而留下印痕。
对于这个问题,我把解决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再读一读古诗,认真想一想:你觉得哪种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觉得还是解释成作者因爱惜路上的苍苔而怕木屐踩出印痕来为好。第一,这样和题目不矛盾。第二,也符合作者与园子的主人是朋友这一条件。再有,更能体现作者爱春天事物的情感。
对于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我觉得比较满意,因为,从学生的思辩中,我看到了人文性的感悟,看到了情感性的理解。但是,我也有这样的疑惑:“应”在古诗文中有没有“应该”这一意思呢?还有,我今天在一个资料中看到了这样一种解释:这是作者的一种幽默化的写法。轻扣柴扉后,他明知朋友不在家,却故意说成是“应怜屐齿印苍苔”才“小扣柴扉久不开。”借此来表明园子的主人也热爱这满园的春光。如果这样来讲,也能讲得通。到底有没有证据可查呢?
第二:园子里的春色本来就没有关住,因为是柴扉,柴扉是用树枝编的,作者隔着柴扉,是可以看到园子里的景色的。所以,根本不用为“轻扣柴扉久不开”而失望。
对于这个问题,我先是称赞学生的细心。但是,如果说作者能够隔门尽揽园中景色,则“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就体会不到了。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并想象:作者是怎样隔门望春的?当时感觉该是怎样的呢?学生觉得挺有趣,渐渐感到,隔门望春总是不够尽兴,未免感到遗憾。这时,再理解作者“猛然抬头,看到伸出墙外来的那枝红杏”时的心情,就能够理解到位了。
第三:杏花是白色的,文中怎么说是红杏呢?
大概由于学生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红色的杏花,所以都不能解答。我告诉学生:杏花的品种不同,颜色也不同,红杏花还是有的。而且,颜色是洋红,而不是大红。(如果我提前能够预设到这个问题,提前准备一些图片就好了。)
这节课使我想到了上学期学习《望天门山》一诗中,在理解“孤帆一片日边来”时的教学片段。那时,我也是把两种不同的解释提供给学生,由他们自己选择答案。我想,凡是遇到无证可查的问题,我们不妨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古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