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篇幅比较大,相对比较复杂的故事。而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于此类情节复杂、角色较多的故事。
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虽然在平时的课间活动中我们有讲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但是,要让托班的幼儿记住故事中的语言,把它表演出来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对故事进行了精简,考虑到托班幼儿对于重复的语言对话比较感兴趣,也容易让他们理解和记忆,我们把小蝌蚪的对话都设计为:你是我们的妈妈吗?而其他动物我们也同样遵循这个特点:“不是,你的妈妈是……”,这样的设计不仅简单,易理解,也为后面幼儿的角色表演减低了难度打下了基础!
二、活动的重难点:
整个故事的重点是通过故事了解青蛙的.主要特征,难点则在幼儿能够说出不同动物的对话,并进行表演。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教师从三个不同层次的讲述,逐渐让幼儿熟悉并记住动物间的对话,而为了让幼儿能够表演出动物的不同特征,我们在第二和第三遍讲述的过程中,则会引导他们进行表演示范,这就为后面难点的顺利解决做好了铺垫。
三、活动的准备:
一幅海底的底图;小蝌蚪、虾、乌龟、螃蟹、青蛙的图片。
四、过程的设计:
我们以“小蝌蚪找妈妈“做为活动的主线,贯穿着整个活动过程。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故事中,我们首先以小蝌蚪的图片来引入,师:“小蝌蚪是来找妈妈的,我们看看小蝌蚪除了遇到我们还遇到了谁?” 教师第一遍讲述故事,主要是让幼儿能够对故事有个整体全面的了解。所以,教师可以边讲述故事边用手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一些小动物的主要的特征。问:“小蝌蚪都遇到了谁”,帮助其梳理和记忆故事的整个过程。 教师第二遍讲述故事,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小动物图片,并引导幼儿模仿一些动物走路的动作或者其的特征,问:“为什么小蝌蚪会说XX动物是它的妈妈呢?”“青蛙妈妈长什么样子的呀?”这个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让幼儿对于青蛙的特征有一个强化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初步学会故事中一些动物的对话,为后面的表演作准备 。 教师第三遍讲述故事,边表演边引导幼儿讲述故事中主要的对话部分。问:“XX小动物是怎么说的呀?” 教师引导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
五、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徐老师能够根据设计一步一步地完成,虽然有的环节忘记了,但是还是相对比较完整的,特别是最后一个表演的环节,幼儿的兴趣很浓,都想要上来表演,而徐老师也能够采取教师先表演,然后再引导其表演的方式,让幼儿逐渐学会如何来“演绎”不同的角色,非常好!但是,在教师示范讲述第一遍故事时,就有许多的小朋友在座位上开始模仿起各种小动物的动作了,而徐老师却仍然按照活动的流程来完成整个故事,以至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有许多的小朋友都回答不出来,完成不了目标。其实在所有的活动过程中,都会出现在我们预想之外的情况,除了在设计活动时能够提前预知之外,就需要我们老师能够随机应变,灵活的应对和解决,但是,宗旨需要以孩子为主体,应顺流引导,而不应逆流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