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之国》是部编版五下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课文所描写的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以课文为例,让读写落到实处。
课文的一大特色是写出了荷兰的动态美和静态美。教学中,学生在第2自然段开始找描写草原静态美、动态美的句子,学生感受到“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两句话给人的感觉是,只要你站在绿色低地上,“满眼都是黑白花牛”“膘肥体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成群结队的山羊”,动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令人感动,从而体会到作者把动态美和静态美完美结合,才使我们感受到绿色低地上的动物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认识了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完美结合,我让学生写一写池塘里的荷花。先写池塘里荷花的静态美,主要描写荷花的形状、颜色等,然后写荷花的动态美,写荷花的绽放,风中摇摆,蜻蜓立上头的美姿。这样的仿写,使课文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例子,读写落到实处。
2、教学收获(思得)
多法并举,提高识字效率。
教学中,我发现本课共有18个生字,而且有不少是小学生易错字。教学时,我采用儿歌、字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如“凳”字很多学生容易写错,于是我给学生打字谜:“登上茶几”,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个易错的字;对于同音字、形近字“骏、俊、峻、竣”,学生感觉到有难度,我把这几个同音字、形近字编成儿歌:“此人很英俊,骏马在飞奔,工程将竣工,山势很陡峻”。这样的生字教学,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分得清楚,用得正确。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中,学生对于牧场的认知模糊,缺乏了解。虽然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丝绒般的草原、天堂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但是学生对于草原不了解,当然对“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的长毛山羊”在草原上生活也就无法想象,如果能适当播放一些视频,那就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
4、改进措施(思改)
这篇文章开篇句子“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总领全文,然后分写白天牧场的动物,接着写傍晚牧场的工人挤牛奶,最后写牧场的夜景。全文四次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循环呼应,使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例子正是学生仿写的好材料,学生可以弄懂层次,了解文章结构,介绍一个古镇。
《牧场之国》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的田园风光,课文犹如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侧重描写了作为牧场之国的荷兰那种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徜徉在这种意境中,留连忘返。
一、教学效果
读中理解,体会情感。“荷兰, 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读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发表看法,说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荷兰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因为这里有水、有花,还有牧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补充说荷兰还是一个风车之国,因为在语文练习册上专门有介绍荷兰的风车的。听了学生的回答,我马上说既然荷兰有着这么多的美称,那么找找书上是如何来介绍它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并将找到的句子画出来。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于是,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从整体入手,认认真真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成功之处
1.略去问题的串联,注重学生的朗读。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以“真正的荷兰到底是怎样的”这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并根据课文的总分结构,几次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中心句,省略了很多细碎的小问题,有效避免了串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自读自悟。在第四小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找找感受到牧场安静的句子,并读出那样安静的感觉。通过学生自读、老师范读、女生齐读等让学生能充分地接触文本,感悟文本。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文中优美的语言也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略去语言的分析,注重表达的指导。有了对文本的充分感悟和朗读的练习,学生对荷兰的美景有了深深的向往。于是,我就给学生看了许多荷兰的图片,并提炼了文章的表达方式,让他们试着把荷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并创设了世博会上给荷兰馆当解说员的情境。学生们情趣盎然,表达的效果也很好。
三、不足之处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作用还不够明显,没有体现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应该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应紧紧围绕“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入手,让学生理解牧场是所有动物的自由王国。最后归结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牧场之国》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中的第二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文本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的田园风光,课文犹如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侧重描写了作为牧场之国的荷兰那种富足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徜徉在这样的意境中,留连忘返。
在选择本课作为教研组研讨课,是因为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教学,自己有诸多想法:比如对教学突破口的思考,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方面的思考,对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等。于是决定自己尝试一下。但第一次的教学并不如人意,特别是对时间的掌握,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该略去什么,又应该注重什么等问题的实践,于是在年级组老师的共同研讨下,诞生了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想贯彻这样的理念:
略去老师的讲解,注重学生的感悟。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练习入手,省去了很多老师的讲解。如:老师出示动物的名字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发现“黑花白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牛犊、老牛、、骏马、绵羊、猪、小鸡、长毛山羊”等,让学生发现,动物的种类很多,特别是奶牛的种类多,数量多。接着我又利用一个词语搭配的练习,让学生发现“动物不但很多,而且它们的生活自由自在,是牧场的主人。”从而深入课文,感悟动物们生活自在的句子,在品句读句的过程中,其乐融融。
略去问题的串联,注重学生的朗读。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以“真正的荷兰到底是怎样的?”这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并根据课文的总分结构,几次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中心句,省略了很多细碎的小问题,有效避免了串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自读自悟。在第四小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找找让你感受到牧场安静的句子,并读出那样安静的感觉。通过学生自读、老师范读、女生齐读等让学生能充分的接触文本,感悟文本。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文中优美的语言也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略去语言的分析,注重表达的指导。有了对文本的充分感悟和朗读的练习,学生对荷兰的美景有了深深地向往。于是,我就给孩子看了许多荷兰的图片,并提炼了文章的表达方式,让他们试着把荷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并创设了世博会上给荷兰馆当解说员的情境。孩子们情趣盎然,表达的效果也很好。
上课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广大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牧场之国》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课文所描写的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不觉为之动容。
教学这篇文章,意图是引领学生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第一是紧紧围绕“这才是真正的荷兰”入手,让学生理解牧场是所有动物的自由王国,它们才是这个王国真正的主人以及在荷兰动物与环境与人和谐的统一。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荷兰牧场,尤其是对生活在其中的悠然自得的牛、马、羊、猪、鸡这些家畜家禽的喜爱之情,只有真正融入文本,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特别是文中四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层层递进地读好这四句,达到了人文统一的效果。
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再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学生再一次为荷兰的美倾倒,把荷兰的印象牢牢地记在脑海了。
《牧场之国》这篇课文是“牧场之国”的角度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课文描绘了荷兰牧场白天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感悟语言的生动。
我在教学时,主要是抓住文章中出现四次的赞美“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来作为文章的线索,通过有感情地、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的美。导入环节,我采用一组荷兰的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牧场之国风景的向往从而揭示课题。
在细读课文这一环节,我紧紧围绕“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入手,让学生体会牧场之国是黑白花牛、成群骏马、绵羊猪群的王国,体会荷兰夜晚的祥和寂静。在指导朗读方面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内容注意语调的轻缓急促,例如第四自然段作者流露出对绵羊猪群这些家畜的喜爱之情,我让学生发挥想象,选择一种动物来说说他们在牧场上想什么做什么,一来学生更能体会拟人手法在这一自然段中的作用,二来学生更加能够体会这些家畜在牧场的悠然自得。这时学生就更能把心融进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从而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
在交流第4自然段“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时,我顺势问“这些猪,可能在说什么哪?”孩子们的手举得高高的:“荷兰真美,我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在这里吃的好,睡的好。永远也不要离开。”“虽然别处把我当做又馋又懒的动物,但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快乐,我是这里的主人。”
每次欣赏完一幅画面后,我适当小结:“膘肥体壮的骏马,辽阔无垠的原野,野草遮掩的运河,这就是——”孩子们就默契得一起说:“真正的荷兰!”我不由地会心一笑。一年了,孩子们已经熟悉了我的教学风格,尽管曾经烦恼走思的学生多,曾经反感管不住嘴的孩子多,曾经为不写作业的学生生气,但毕竟,将近一年的相处下来,我们的磨合已经到了“心有灵犀”的地步。我从他们课堂上高举的小手、精彩的回答、兴奋的小脸上都能读到他们对语文课的喜爱。
看来,教无定法。如果对一篇文章,教师真正喜欢,真正读透了,是能够发现许多“语文的事儿”的,当我们把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融入教学设计,引领孩子们进行“感悟、朗读、积累、运用”的语文之旅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了一次生命历程。
《牧场之国》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紧紧围绕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来写,展现了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文中语言具有特色,用拟人化的描写去渲染情境、表达情感。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下,在处理教材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并上传相关资料,在资源中心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高年级的文章长,内容深,涉及的知识很广。如果课前学生不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上将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解决一个问题,甚至很多问题不查资料都难以解决。如果做好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一篇课文的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课前,在预习中解决了,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知识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但是,教师如何有效地监督学生完成预习任务,长期以来难于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解决。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有效地监督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教师课前推送预习任务到学生的平板,学生接收以后,按要求完成预习任务。以本课为例,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画作以后,将图画拍照,上传。学生预习时画的画,将文字转化成图片,更是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了解。学生朗读课文时,通过录音功能,录制自己的朗读,并上传。将查找到的荷兰风光资料,上传到资源中心。只要学生提交了预习作业,教师可以进入资源中心进行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查看预习作业,对资源进行分享。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快捷,检测生字词预习情况
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略读课文,不需要面面俱到讲解字词,但是基本的读认要求,必须达到。教师发布字词练习题给学生,让学生作答。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统计功能,可以在学生完成习题时,同时统计出错题,可以更便捷的了解学生的难点,对错误率高的习题有的放矢的进行解决。让学习更直观,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注重读中感悟,突出语文味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但是,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往往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使学科的特性完全淹没在技术的“汪洋”里,课堂成了纯粹的信息技术展示。《牧场之国》是一篇散文,语言优美,更需要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文字的张力,去领悟文字的意境。为了避免学科特性不突出这一现象,在设计教学时,我突出了朗读部分。先是让学生分成两大组比赛朗读课文,再请学生利用背景音乐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学生放松了心境,整个教室雅雀无声,仿佛他们来到了牧场之国,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文字的魅力结合朗读教学充分显现。
四、抢答学生画作名称,增加课堂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才会对它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并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一个趣味性的课堂,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呢?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用了信息技术中的抢答功能。教师进入预习资源中心,调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所画的作品,投影给学生。学生通过平板上的抢答器抢答画作名称。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学习的快乐。
五、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
我将“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作为本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各小组找出文中所有的`拟人句后进行小组讨论,完成相关问题。教师发布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组员找出文中的拟人句,组长在电子书上用荧光笔标出拟人句。
(2)小组讨论:你从每句话中的哪些词判断出这个句子是拟人句?
(3)通过这些拟人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提醒:讨论完毕,组员端正坐好,组长举手示意。比一比,哪组最快完成。”小组合作学习要求里面,更是突出了团结合作的意识。组长与组员进行分工,需要双方的默契配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环节中,发生了一件让我很意外的事情。一小组的同学竟让直接进入到了教学资源库中,把教师准备好的所有的拟人句的资料直接提取了出来。使我不得不及时改变教学进程。这个意外事件,促进我更进一步思考。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是不是可以将所有的教学资源公开给学生,让他们选取其中有用的资源,小组合作探究式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教师的实际控制下,有限的放开学生。或许,完全放开的课堂,会更加的精彩纷呈,会有更多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会让所有的学生“活”起来……
六、一课一得,给拟人句投票,检测学习效果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过“课文只是个例子”。我常常这样想,能够被学生用来架构的语文知识一定不是一节课具体的内容,而是在渐渐培养中的语文学习能力与不断习得的语文学习方法。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应当扎实地注重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方法的获得,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完成有效的认知体系架构。也许,这种方式是对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课文只是个例子”的最好诠释。
课文中的拟人句,成为我带领学生品味文字、体会文章意境的切入点和载体。本着一课一得的理念。课堂结尾,让学生挑选出八句话中的拟人句,让学生回顾判断拟人句的方法,让课堂变得扎实。对于错误的句子,教师让选对的学生充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讲解判断拟人句的方法。
总之,这节课我力求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实践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对有些学习方法的处理可能还不够准确和到位。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研究和探索。
《牧场之国》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的田园风光,课文有如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侧重描写了作为牧场之国的荷兰那种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徜徉在这种意境中,留连忘返。
这节课我采用了高效课堂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略去老师的讲解,注重学生的感悟。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省去了很多老师的讲解。
在导学案中,以“真正的荷兰到底是怎样的?”这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并根据课文的总分结构,几次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中心句,省略了很多细碎的小问题,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问题,让他们充分自读自悟。通过学生课前预习,独学、群学、展示等让学生能充分的接触文本,感悟文本。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文中优美的语言也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过程设计围绕着“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展示,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了解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个目标展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自由阅读概括段意的训练。有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展示的过程。也有学生课文资料搜集的汇报。通过这些环节的展开,不仅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情况,而且教给了学生如何阅读文章的方法。不只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学生不仅欣赏到了荷兰美丽的风景,感受了作者优美文笔,更掌握了如何去读懂这份美丽的方法,以及如何表达眼中所见的美景的一些方法。
课上完的时候,感觉不是很好。后来仔细想想我知道了那节课缺点是在哪里了。关键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不够,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对课文读得不透,虽然我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了,可是时间还不够,当然,老师对这课的朗读的引导做得也不到位。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更不能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怎么实现,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有人说:分析课文是让课文潜入水中,朗读课文是让内容浮出水面。我觉得这句话把朗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作了很形象说明。但怎么去读,仅仅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去读,肯定不行。这里就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怎么指导?这一直一来是困挠我心头的一个难题。我看到许多老师就做得很好,值得我好好的学习。像汪立民老师的文言文读得引导,读得有趣,读得有味;吕红霞老师的抓住关键的语句,让学生对语句进行细细的品味,读得有激情;王瑞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抓住四次对话的朗读,每一次对话的情境不同,学生读得情感就不同。她(他)们让我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朗读教学,朗读让阅读教学走向多姿多彩,让阅读走入学生的心灵。
面对生成性的课堂,突现教师的教育机智,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还是经验尚浅。面对学生说出“马儿会不会结婚?”、“绵羊在谈恋爱”、“我闻到了汽油味”这些对文本有些另类的解读,可以说是反文本的解读,教师的教育机智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知道我没有抓住这些解读,如果当时引导的好的话,完全有可能成为这堂课的亮点。比如说“绵羊在谈恋爱”,我当时如果适时的绵羊谈恋爱,在这里“结婚”,繁衍后代,不正是说明动物在这里悠然自得的生活着吗?多好的资源呀,没有抓住,可惜!再如“我闻到了汽油味”当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当时的情况下,到底能不能闻到汽油味呢?学生们肯定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失之交臂,可惜!当然教育机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需要老师文化的积累,经验的沉淀,正是自己年轻的不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