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技能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一种重要的搜集资料的方法——调查,及调查的四种方法和适用情况。在具体课程设计与教学情境中,我们只能一个一个地介绍这些收集证据的方法,一个个的进行专门的比较。所以我带领学生学习“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学生想要研究的学校里的问题,小结出适合适用调查的三个情境:这个星期我们班有几个同学请假了?请假的是男生还是女生?两件事之间有没有联系,并以此展开调查并从中认识到调查的四种常用方法及它们的适用范围:现场调查、访问调查、资料调查、问卷调查。同时指导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调查,首先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分工合作,展开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做好调查记录,调查完毕后通过比较调查记录得出调查结果,下节课进行汇报。
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创设的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重新建构,使学生在合作实践中体验了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的方法和过程,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观察、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让学生从心底里面产生对本课的浓厚兴趣,从学中得到乐趣。
一、活动情景
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数量调查》时,请幼儿从周围生活中找出数量是2的物体。当幼儿说出:“人有两只眼睛。”后,幼儿将观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人的身体上来。欣欣说;“人有两只耳朵。”宁宁说:“人有两条腿。”他说完坐下后,另一位幼儿不举手就坐在那儿说:“小时候有四条腿,长大了有两条腿,老了有三条腿。”别的孩子也听到了,就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听过这个。”鑫鑫还连忙站起来说:“老师,这是个谜语啦。是人。我小时侯爬就是四条腿的。”这么一来,孩子们的兴趣就转到人到底有几条腿上来了。我就请他站起来,把他刚才说过的话再说一次,并请他说明理由。他回答说:“人在小时侯不会走路,就爬,是四条腿;长大了,可以走路,是两条腿;老了,要用拐杖,就是三条腿。”其他幼儿也说:“对的,是这样的。”为了让幼儿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我请幼儿安静下来后,提问:“小时侯是用什么在爬?”“是用手和脚一起爬的。”“老了,走不动了,拐杖的作用很大,那能把拐杖是腿吗?”“不是,拐杖能帮助老爷爷走路。”于是,根据幼儿的回答,我继续提问,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数量观念:“刚才小朋友给我们说了一个谜语,小朋友也猜出来了是人。那么人到底是有几条腿呢?”幼儿齐声回答:“两条腿。”接下去,幼儿的思路便又重新转移到了不同物体的数量上来了,活动得以正常、继续展开。
二、活动分析:
1、幼儿期的行为具有模仿性,因而在独立思考问题时也易受他人的影响。当一个幼儿说出人有两只眼睛后,其他幼儿的回答,都是从人的身体上展开来的,他们从模仿中获取数量是2的物体的经验,在思维上是局限的。
2、随着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幼儿也能表现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小朋友从其他幼儿的回答中想到了有关人的一个谜语,而其他幼儿则积极地对此进行说明,这时幼儿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相结合,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围绕这个问题的准确与否上得到了体现。
3、幼儿对于数量的判断由于出现了这个谜语,而显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困难。这时,教师正确的引导、帮助就极为重要了。让幼儿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小时侯是用什么在爬的?拐杖是腿吗?从而确立正确的数量观念。即现代人是有两条腿的。
4、由于幼儿心理活动的稳定性进一步加强,所以,当幼儿获得正确的有关腿的数量观念之后,便就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展开对不同物体数量的寻找。
三、活动反思:
1、幼儿的思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的引导语言必须有助于幼儿拓展思维,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人的身体上,回答的情况单一。教师提问:“除了人的身体上的某些器官可以用数量2来表示,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2来表示。”将幼儿的注意力引至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培养幼儿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活动中,出现教师始料未及的情况时,应采取认真地正面应对的方式,而不应该是回避的态度。孩子对于自己的想法总有独特的见解,教师给予他们表达的空间,让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取知识、经验,在活动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我认为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培养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学数学的方法及创新的意识。在本次活动中,组织幼儿对生活中事物数量的观察和讨论来提高他们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寻找符合要求的物体的数量来掌握学习的方法;创新则是启发和肯定幼儿的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找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一些调查,再将统计过程与结果写下来,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这篇习作可以写成调查报告,也可以当作一次活动来写。课前我做一课的调查指导,在指导下,学生调查对象的选择面是很广的,如李念宁关心同学们最看好的奥运明星,施锦元关心四川汶川大地震,还有同学关心压岁钱、喜欢的老师、喜欢的偶象等等。我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自己的调查。
我满怀期待。
当我准备让学生着手写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已调查完,可以写了,可我仍发现班上还有几位同学还没有调查,反思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缺少了让学生调查过程的跟踪,如果能经常了解学生的调查现状,对学生会有个督促、指导作用,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学生还是学生,教学的过程还需要老师的细心的指导。
反思一: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1.在引课过程中,由于区域差异,不是所有地区的学生都能对人口普查有所了解,此时就可以换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讲解;也可以从身边的事例处入手,如可先调查学生所在班级带眼镜的人数,再统计本年级带眼镜的学生人数,进而到全校,全地区,全国,递进式的的展开问题的引入,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
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课前小组合作社会调查、课堂展示讲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3.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反思二: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优点是:
1.课堂教学与现实中的人口普查相结合,可以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参与讨论学习交流的积极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社会工作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爱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可用的,体现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2.有关人口普查的数据,事先让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搜集相关数据。能够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教与学的相互结合。
不足是:
1.课堂教学的引入我认为可以这样来进行:教师事先设计好学生家庭调查表4张,让4名组长担当班级普查员对全班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然后将调查结果汇总公布。引出普查——为一特定目的(七九班每个家庭平均数有多少人)而对所有考察对象(七九班每个学生)作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进而引出抽样调查——为一特定目的(全校学生每个家庭平均数有多少人)而对部分考察对象(七九班每个学生)作的全面调查叫做抽样普查;最后再引出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
2.课本上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都有现成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找到,关键是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甄别应用,所以课堂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这些方面。
反思三: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普查与抽样调查》,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亲自实践、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理性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看到,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感受较好:
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观察到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
二、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类型的题目,发散学生的思维。这节课感到遗憾的是有些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这样他们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理解不透彻,不能更好应用新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