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的教学反思

马振华

《摆》的教学反思

  《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对本课的教学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反思。以下是《摆》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览!

  《摆》的教学反思【1】

  上完《摆》这一课,感触颇多。

  一、充分挖掘思维的训练点。按前面的学习经验,摆绳不变,摆锤长短不同的两个摆,摆动快慢应该一样,事实上两个摆的摆动快慢是不同的,即摆锤长,摆的慢,摆锤短,摆的快。这是第一次对学生原有知识建构的否定。又通过相同长度的两个摆锤(一个在末端加了重物)的摆动快慢不一样的实验,意识到又和摆锤的长短不太有关,好像和摆锤上的重物有关。这是第二次对学生原有建构的否定。通过改变摆锤上重物的位置变化,影响了摆动快慢这一现象,认识到摆锤中重物离摆的固定点越近,摆动越快。这是第三次对学生原有建构的否定。学生的思维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又否定——最后肯定”这一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三个看似前后有着矛盾的实验,实际是活动在深度上的提升,在思维上的推进,由此所出现奇妙的结果,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科学的真,这就是科学的美,这就是科学因神奇而产生的魅力。

  二、是科学处理摆长的概念。教材上出现了一个名词——“摆长”。如何理解并向学生解释这个名词的含义,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单摆的摆长是指摆的固定点到摆锤重心间的长度。摆长通常分成两部分,摆线长度比较容易测量,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摆锤的重心是很难找到的。怎么处理?我就采用让学生一个手指托尺,让他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告诉学生这就是重心的位置,再通过在尺上不同位置添加重物来感觉重心位置的移动,从而理解摆长在增添重物的同时不断地发生变化。为学生科学理解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这一科学概念。

  三、对教材的处理。一般来说,教材中设置的教学活动是不能轻意改变的,因为这有着它存在的理由,有着它所要呈显的教学价值,更是承载着教材编写专家的良苦用心。可事实上,科学教师不应持有如此想法,否则只能出现“死抱教材,念死经”的怪状,从而使得原本有着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变得黯然失色,毫无生机。也许因为有着如此担忧,所以有关科学教育专家在“新课标”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忠告,或者说的严重一点就是警告吧!

  就如教材中,让学生制作每分钟摆30次的摆,在试教中始终没有想到把它改为制作每分钟摆60次的摆。结果导致教学活动就卡在这个环节上。每分钟摆30次的摆,摆长估计需要1米左右,通过现有的材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就将设计摆的.活动调整为制作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的摆。事实证明,制作钟摆活动改变后,既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更为精彩,还实现了把课堂教学活动向课后延伸,拓宽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

  《摆》的教学反思【2】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平有效处理教材

  关于教材,路培琦老师曾有很经典的论述:“课本课本,教学的根本;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的确,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种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有“用教材”的意识。

  《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中“摆”的部分内容。我在学习内容、实验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了处理。

  1、学习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着对原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活动重点定位于“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活动的方案设计、实验和交流”,所以就设计了这一课《摆》。

  2、材料选择:在对摆线的选择上,采用工业用缝纫线,干扰因素影响最小。我的感受是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相当重要,不同的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会有所不同。这也许是对教师要求的科学素养之一吧。

  二、课堂教学要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在本课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科学内涵和教学内涵,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已最大限度地让三维目标实现有机整合。本课目标设定为: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搜集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体验在摆的实验中对变量的精确控制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课从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的观察摆钟入手,让学生动手玩玩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意识顺应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很自然转入对问题的假设上来;在深度讨论中明确该实验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涵其中。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课的特点---渗透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成了本课的一大亮点。

  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精确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摆锤研究结果的教学组织中,我设计了这样有结构意义的体验活动:

  1、学生汇报关于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意见,大部分组的结果表明是“有关系”的。

  2、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大家研究的结果不同,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讨论找出其不规范或不正确操作而影响实验精确性的地方; 3、现场验证演示,请“错得最离谱”的一组现场演示,在集体指挥下,严格控制相关变量,达到实验成功。学生在这样有梯度的三个递进活动中,经历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回顾,达到对“精确控制因素”的再认识,深刻体验对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由于关注了每一个活动的质量,出现了教学时间不足而导致结尾有匆匆收场之嫌。教学活动如何“瘦身”?把“认识摆钟”部分去掉、简化“摆的组成部分”和指导做摆、或者不要研究三个问题,只研究“摆长问题”,把“摆锤重量问题”和“摆幅问题”留到下节课研究等方案,这也是我在进一步改进教学中值得深思的,我将继续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