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9 Module3 An Underground Army教学反思

莉落

选修9 Module3 An Underground Army教学反思

  一、 有效地完成了课堂任务。本节课的话题为兵马俑,学生对兵马俑有所了解,但用英语来介绍兵马俑的任务对他们来说不太容易,所以给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非常必要。为了给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除了本模块主课文An Underground Army之外,本课添加了一个视频学习资料和另一篇阅读材料 Secrets of the Terracotta Army。丰富的学习材料的合理使用丰富了学生们对话题兵马俑的图式建构。通过有目的地阅读,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获取了完成任务所需的结构、信息和语言,有效地完成了课堂任务。

  二、解决了预料中的难点。本节课设计与实施的难点是如何在一节课处理两篇文章。在添加了学习资料以后,本节课不仅要学习本模块的主课文An Underground Army还要学习另一篇文章Secrets of the Terracotta Army。在高一高二阶段学生们一般都是一节课精读一篇文章,高三选修课本的文章本来就长,如何有效地阅读两篇文章成为这节课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难点呢?一是通过课前学习方案的设计来指导学生预习,指导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包括词汇的准备、提前了解课堂学习材料的准备和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上的准备。做好了预习准备,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二是通过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理念于教学设计中,依据课程标准规范叙写的教学目标指引着整堂课的教学与评价,教学内容取舍得当,课堂效率因此提高了。课堂实施效果证明,以上做法解决了预料中的难点。

  三、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细节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有很大作用。

  1. 使用思维导图来处理篇章结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两篇文章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自主画出一个对完成课时任务有用的结构思维导图。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其他学生在纸上画,画完以后,同学们比较一下自己画的结构图和黑板上同学画的结构图。大部分学生画的很合理,然后通过与黑板上范例的比较,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得出一个对完成课时任务有用的结构思维导图。

  2.情景导入与情景表演相呼应。本节课一开始的导入环节中主角不是老师而是两个学生,老师请了两个学生做教学助手表演出喜欢中国文化的外教Shelley要回国了,讨论要送她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礼物,进而提到兵马俑玩具是个不错的选择,又提到送礼时还要用英语介绍一下兵马俑,为本课时的任务设置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情景,也为最后以对话形式完成课堂任务在形式上提供了参照。找学生做教学助手,既能锻炼其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反映非常喜欢做老师的教学助手。

  3.不出现答案的PPT设计。在找读有关兵马俑的历史背景环节,我在PPT上给出了几个关键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出相应的答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的做法是先给学生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出标准答案。这次的设计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完全相信学生能找出答案。这样的设计也让之后学生之间的问答活动成为一种必要,听同伴的回答比看PPT的标准答案使这个环节显得更加和谐生动。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找读有关兵马俑外形特点环节,学生们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两篇文章中提到的兵马俑外形上的不同点,小组长协调组织小组内的合作分工,每小组中一半成员找P31提到的.外形不同点,另一半成员找P39提到的外形不同点。之后,找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写出他们找出的不同点。令我高兴的是,当黑板上写的答案出现问题时,其他学生能迅速发现并修正答案,说明学生们都在合作探究中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了自己的见解。

  5. 课堂教学中的文化理解。在找读有关兵马俑意义的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兵马俑代表了东方和西方不同的雕塑风格, 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理解。学生在最后展示任务时提到了这一点,有效达成了本课时的文化意识目标。

  6.学习策略的引导。在课前学习方案中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和单词表自主解决词汇障碍;在课堂上的理解和构建篇章结构环节还有合作探究环节,引导学生使用图表来理解结构和表达合作探究的结果;在对话问答环节适时地指出应根据语言使用环境,得体使用语言。

  7.作业情景设计。本节课设置了两个任务情景,一个是外教Shelley要回国了,送兵马用作为礼物,所以要口头介绍兵马俑;另一个情景就是在课后作业环节,送走Shelley以后,想到可以送一个兵马俑给美国笔友Mike,所以需要笔头介绍兵马俑。课后学生又以书面的形式完成了任务,巩固了课堂所学。

  总之,教学过程的美丽在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有了科学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和“以生为本”的评价方案才能有效的展开教学。而能激起学生兴趣的任务设计会起到一个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作用。所以,有效教学取决于“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