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有趣的游戏》教学反思

张东东

三年级《有趣的游戏》教学反思

  一、 动中辨左右

  师生共同玩指鼻子眼的游戏,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或发现的问题。

  师总结:是啊,要做好这个游戏就要先分清左右。你是怎样分辨左右的?谁有好办介绍给大家。

  生1:我吃饭时用右手拿筷子,用左手拿碗。

  师:他说的对不对呢?你们做做吃饭的动作。

  学生兴致勃勃地做拿碗吃饭地动作,并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哪是左手哪是右手。

  生2:我写字时用右手拿笔,左手按住练习本。

  不等老师说,学生已经自己做写字的动作并交流起来。

  生3:早晨刷牙的时候,我用左手拿牙杯,右手拿牙刷。

  学生又自发的动起来。

  生4:妈妈做饭时用右手拿铲子,左手拿锅。

  学生笑着完成炒菜的动作。

  生5:我切菜时,用左手按住菜,右手拿刀切菜。

  师:这么小的年纪就会帮妈妈切菜了,你真了不起。

  ……

  反思: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为无不是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流露出来的。课前我就想过辨别左右方位,单靠教师认真讲解和学生记忆是学不好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主动学习,但没想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如此丰富,他们辨别左右的`方法如此多样。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才是有效的学习。

  二、 找朋友

  师:身体上的好朋友都找到了,现在看看自己周围,你前后左右的好朋友是谁,谁愿意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好朋友,介绍到谁,谁就站起来和你的好朋友握握手。

  生:我左面是乐琪,(俩人很新奇的握手)右面是凯汐,(俩人很高兴的握手)前面是小涵(两人握手)

  学生向后看了看,后面是听课的老师,犹豫了一下,没有说话。

  师:后面呢?后面是谁?

  生:是老师。

  师:想不想和老师交朋友?

  生:想。

  师:那就大胆的过去和老师握握手。

  学生走到老师面前大方的和老师握手,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非常激动。

  师:交了个大朋友,高兴吗?

  生(很自豪):高兴。

  反思:

  当学生看着后面的老师欲言又止时,我知道学生想去和他不熟悉的大人打招呼,但他毕竟只是一年级的小孩子,还不敢主动去和陌生的人打招呼。老师及时的鼓励和听课老师的热情使学生勇敢的伸出手,那一刻学生变了,由原来的局促不安变为自信十足。我庆幸自己及时的鼓励,感谢听课老师的热情,为学生的改变而高兴。但我也感到不安。当学生握手回来骄傲的说他很高兴时,我听见下面有几个学生在小声说“我也想交大朋友”。我心里犹豫了一下,现在改变的是一人,只需我的一句话,改变的将是五十多个人:可是五十多个学生都下去交朋友课堂上会是什么样?课还能继续吗?转念之间课继续下去。最后课顺利上完了,可是那几个学生的话却一直困扰着我,它警示我,教书育人要摒弃浮华,踏踏实实,切实为学生着想。

  三、 动中玩左右

  师:下面的跳房子游戏更有趣,想玩吗?(想)那我们就要先动手搭房子。同学们看,(如下图,六只小动物头像排成一排)只要你能说出一只小动物在谁的左边或右边就可为你们小组争取到搭房子的材料。

  生1:小马在小鹿的左边。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这位同学就位你们小组争取到一份材料。

  生2:小狗在小羊的左边,小狗在小鹿的右边。

  师:同意吗?

  生:同意。

  生3:不同意。

  其余学生笑。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3:我觉得小狗和我们是面对面的,所以它们的左右应该和我们相反。

  师:哦,刚才这位同学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的,而你是从小动物的角度看的,是吗?同学们,你们认为他的想法有没有道理?

  生:有道理。

  师:是啊,他说的也对。能够大胆的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多棒啊!我们为他的精彩发言鼓掌!这两个同学说得都有道理,都可以为你们小组争取到一份材料。

  师:刚才笑他的同学,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学生低下了头)当别人的意见和你不同时先要虚心的听听他的想法,交流一下,嘲笑别人是不对的。

  反思:

  当第三位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时,我也像其余学生一样以为他说错了,但教师的基本素质告诉我,不能武断的让学生遵从自己的意见,要听听他们的想法,于是就有了他的精彩发言。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不要把儿童培养成奴隶,而要培养成自由的公民……那种不尊重儿童个性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从这位学生身上我看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我看到了课改的成绩,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育的理想在于发展学生先天的个性,培养独特的见解和首创精神。我们老师不仅是红烛,也是明灯,我们应在新课改的机遇与挑战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与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