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五篇)

张东东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1

  这节课内容虽不作重点考察,但却比较抽象,以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要想全部理解和接受是比较难的,如何用最直观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对我来说是需要重点把握的。

  在课堂导入的环节,我通过成语故事的FLASH动画来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挑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心理基础。

  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通过几个活动设计,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而课程内容也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入四川5,12地震等信息,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活动的关系。使他们觉得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可以以此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这个部分专有名词很多,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有难度,我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虽已想到,但还是估计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学生讨论回答板块运动和地形的关系,如果换成学习卷的形式可能会更好。对板块构造地图的利用还应该更充分,比如可以查找中国在哪个板块之内。

  从这节课来看,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注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2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新课:围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

  4、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不足:

  1、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较少,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

  2、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3、语速太快。

  改进措施:

  1、进一步熟悉教材,拓展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尽快掌握地理教学的教法。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上,还需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3、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3

  上完了《海陆的变迁》这节课,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因此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一课内容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以电影《2012》作为导入,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视频里面青藏高原被海水淹没,很好的导入了本节课要讲的第一个话题:海陆会不会变迁。为什么海陆会变迁?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课堂。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假如你是魏格纳,你怎么证明大陆会漂移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南美洲与非洲是同一块大陆的证据;探讨未来世界红海、地中海会有什么变化等。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课堂探究的机会不多,动脑动手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板块的运动日常生活中很少直观上的接触,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课后还应当多加练习加以巩固。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4

  今天上的是初一级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整堂课课堂纪律很好,基本没有捣蛋的同学,这节课的最大问题是老师本人。这节课的难度中上,在缺乏教学工具的情况下,更难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各板块的运动。所以给教师下了难题。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沧海桑田”的传说引入本节课,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是否存在海陆变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通过图2.10、2.11、2.12,探讨海陆变迁的现象,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PS:对海陆变迁的原因这一知识点,教师讲解得很模糊,缺乏生动例子的比方,学生的眼光迷茫)

  接着引出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的故事,及通过图2.16、2.17共同探讨大陆漂移的证据,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理论。

  (对于本知识点的引出,缺乏自然,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缺乏很好的引导)

  通过提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引出板块运动。板块运动理论分为三个方面:1、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的运动;3、板块内部稳定,边缘活动活跃。

  (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看图)

  总体上,本节课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改进的要点:增加幽默感,提高课堂气氛;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提高对知识的全面把握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5

  1、“沧海桑田”教学过程。

  让我联想到本地区以前出现的大量海洋生物贝壳,正好与网上找到的天津“塘沽发现2500岁的牡蛎礁群”图片中的贝壳非常相似,导入教学中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再通过提示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的三幅图,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以前世界上的一些海洋变成了陆地,也有一些陆地变成了海洋,并且激发了进一步探索原因的兴趣,教师再加与适当的启发,下面的教学过程就能水到渠成。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教学过程。

  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提出质疑:仅靠轮廓线相似,能否证明两大洲曾经连接在一起呢?然后设计了探索证据的活动:假如你是魏格纳,你如何证明非洲和南美洲曾经连在一起?这样就大大地激发起学生探索证据的的兴趣。

  3、“板块的运动”教学过程。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也包含了全章的突出难点,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板块分布图,配合带有动画效果的醒目标志,启发学生突破读图的要点--板块的运动方向,再用两本书分别做板块发生碰撞和张裂运动的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空间想像能力,有利于理解板块运动的观点,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