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精选7篇)

秦风学

  《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1

  一、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身边的民族图案和作图,观察体会全等图形的定义,自学全等图形的特征,通过练习总结和强化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方法。从而体会什么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三角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本节课我本着学生为主,突出重点的意图。在全等图形的定义推导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平移、翻折和旋转的作图,为体会重合的图形全等这一定义提供了分析、思考、发现的依据,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而全等图形的特征及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这一难点,我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总结,并带领学生寻找快速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练习的设计采用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气呵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在练习中,我创设情境,展示教材上的图案和学生身边所熟悉的民族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图中去发现存在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我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且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起学生热爱数学。

  2、我在结尾总结全等图形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实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学价值。让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通过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3、从教学流程来说:情境创设——自学概念与特征——练习与小结——变式练习,应用数学,我创造性调整了教学顺序:在学生掌握了全等图形定义和特征后,增添了书上没有的民族地区常见图形练习,为全等图形的变换奠定了基础。再通过探究实践,将想与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想与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像采用这种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做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三、不足之处。

  1、没有充分利用好我们身边的民族文化资源调动学生,因为我们这里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而学生又很熟悉,随处可见,而书上的好多图案学生感知不到的。

  2、学生在用数学语言表达时说不清楚,因我们这里是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表达环节薄弱,在今后的讲授过程中注意几何语言的表达事项。

  《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2

  全等三角形第一课时,这节课比较简单,我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大致是:

  首先,学生自学。

  其次,教师多媒体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识图,检测学生自我建构全等三角形概念的情况。

  再次,教师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习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确,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

  接下来,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观察,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

  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有几点不足:

  1.学生动手活动少,应该在课前就要求学生自制一对全等三角形。这样课堂上好操作,学生体验也深刻了,活而不乱,时间上也是可控的。

  2.题目变形应该突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这一重点,所练习题的综合度和变化还是不够多。

  3.多媒体演示如能配合学生手工制作的三角板同时进行,效果会更好。但是要安排好观察次序和图形的变化次序。

  《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3

  本节课先复习旧知识,再提问学生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要六个元素分别相等式入手。在每个环节的安排中,突出了问题的设计,教师通过一个个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激发起来,从而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1、猜想入手,激发学习兴趣。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满足一个条件相等是否可保证两三角形全等,满足两个条件相等是否可以保证两三角形全等,满足三个条件是否可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一系列的猜想中,引导学生一个个落实,进而得出三边分别相等可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较好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做出猜测后,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操作验证,培养探索能力。在探究SSS定理时,教师展现的猜想过程清楚明白,给学生今后的探索方向提供了模式。

  3、得出SSS定理之后,例1的分析比较到位,特别是多媒体展示了思考方向,注意了数学语言的表述,给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4、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有层次地安排了学生思考,同桌交流,小组合作;

  5、重视了教师的示范作用。用SSS定理证明几何题,教师首先做出准确的示范,让学生一开始就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

  6、练一练部分部分学生看不出由BD=CE证明BE=CD的必要性,下次宜将两个三角形撤开展示,从而理解证明这一步骤的理由。

  《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4

  复习这部分知识的设计指导思想,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归纳,整理回忆,从而形成知识链,这正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例题的选择非常重要,一个好的例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合理的变式会激起学时的探索欲望。所以,精选例题,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是我上复习课的宗旨。力求让学生通过复习,在主动获取知识,理解数学的思维方法,思维。

  一、制订好复习课的复习目标

  复习要对以前多节新课中的知识点或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压缩整理,所以要制订好复习课的复习目标。首先,选择合适的知识范围非常重要。其次,应确定对所选知识点中重点的复习深度,过易会让学生索然无味,过难会让学生畏惧前行,失去信心。我对这节课的难度把握是保全突尖,教学流程本身有梯度,例题与配套变式也有梯度。不过对于例3“求证两线段相等”这个问题既需要添加辅助线,又要连续两次证全等。问题的梯度设置过大,许多学生还观察不出。假如这样设置①证全等②证线段相等,效果应该会更好。

  二、精选例题,多加变式

  这一部分的设计是整堂复习课的灵魂,一个好的例题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理的变式会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变式训练,能让学生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在设计上,分三个层次:“分析与归纳中的5题借助图形在分红隐含的条件,直接判断全等;理解与运用中的例1、例2,需要将间接条件转化成全等的直接条件,才能判断;最高层次:例3当条件不充分时,要有目的地添加辅助线。在本题中,就是要构造全等形。并连续两次证全等。

  三、不足:在课堂上对极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不够。

  《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情境导入是从我们身边的实例出发引入全等形的概念,学生较容易理解,较难做的是从不同的图形中去识别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几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去感知图形的全等,并认识全等的有关概念。

  一、教材选择

  “全等三角形、”是学习了平面图形关系的引言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而人教版将其建立在已学内容“图形的变化”基础上,加强与前面的知识点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探索能力,求知欲强。借助于学案的优势,能使脑、手充分动起来,学生间相互探讨,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教法和学法

  让学生通过折叠、作图,观察体会全等图形的定义,自学全等图形的特征,通过练习总结和强化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本节课我本着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突出重点的意图,结合学案使之得到充分的诠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平移、翻折和旋转的作图,为体会重合的图形全等这一定义提供了分析、思考、发现的依据,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总结出概念。我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总结,并带领学生寻找快速寻找对应的方法,练习的设计采用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抓住课堂45分钟,突出效率教学。

  其次,我在结尾总结全等三角形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实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兴趣。

  四、本节课的不足

  1、没有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调动学生。我在设计中让学生自己看书得到全等的特征,没有调动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少。

  2、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层次不同,本学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有吃不饱的感觉,应增加拓展提高练习,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

  《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学生能够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和对应顶点,以后学习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更好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为了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但不是让学生盲目的自学,而是结合自主学习单。在完成学习单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这节课中自己有哪些知识点不理解等的情况,然后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放到小组中解决。

  这也就是接下来的合作探究过程,小组内的学生共同讨论。整个过程以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小组内交流完之后就是学生展示,通过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一些学生注意不到的地方,这时候老师可以做一个强调,是知识更系统化。对于练习的设计,本课内容比较简单,但概念太多,因此在学习之后设计了大量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反思本课的不足之处: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感觉这一过程没有达到自然化。《全等三角形》的主要内容是以概念的形式为主,名词较多,在概念的传授上,没有做到让学生深层次的掌握。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上学生不能很好的灵活运用,不能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运用到简单的计算和推理中,需要让学生在这一部分多加练习。还有,本课的例题没有太多的新意,显得课堂的内容比较平淡,没有亮点。最后对定理部分的内容介绍太少,要加强。另外就是在涉及本课的难点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促。

  《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7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重温了SSS,SAS,ASA,AAS的综合运用,具体体现在“寻找挖掘证明全等的条件”“证明两次全等甚至三次全等”“利用全等证明线段相等,线段平行,角相等”“利用全等求线段的长,角度的大小”,从而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条理地几何书写及表达能力。

  一、本设计有以下考虑:

  1、与生活问题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数学的生活化。引新中的“配玻璃”问题,“课前小测”中的“测量内槽宽”问题,“巩固提高”中的第8题为此而设计。

  2、重视对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全等三角形是初中几何重要的一块,例1,例2,例4,课堂演练与提高,还有课后练习的5,6,7,8都要求学生在学案上完整地书写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有条理的书写习惯。

  3、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尽量少讲,用最恰当最简洁的语言点拨启发学生;老师尽量留更多的思考时间给学生,借学生的口点评问题的答案,尽量避免学生还没有想到怎么回事老师就把答案说出来的毛病。

  4、重视学生之间的思维培养,合作交流。例3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及一题多解思维发散;课堂演练的两题老师组织学生组内讨论合作交流。

  5、教育学生一定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课后练习一定提醒学生要独立解决的基础上可以相互交流,高质量完成。

  二、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1、本设计存在题型过于繁杂,显得专题性不强。可以考虑将“添加三角形全等条件”“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利用全等求角的度数及线段的长”分别作为专题讲解复习。

  2、本节课还可以考虑设置一些小组竞赛的内容去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总之,成功的课堂一方面取决于立足学生实际,教学设计的好;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主动地思考。所以我们老师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动起来想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