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的课程标准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难点是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本课课本分为三个子目:一是南方农业的发展,二是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三是南方商业的繁荣。农业的发展包括人口的增加、中原人带来的技术和劳动力。农田水利的发展、占城稻的引进、棉花、茶树的种植等。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棉织业的发展;陶瓷制造业、造船业的发展。商业繁荣表现为商业都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和交子的出现。重点必须让学生学会列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培养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本课主要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层层引入,激发学生思考,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给一二班学生讲解此课内容,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重新整合处理课本后,条理清晰,教学重难点明确。
2、问题设计难易合理,重视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史实材料丰富,运用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做到为教学服务。
4、注重新旧知识联系、古今联系,拓展学生思路。
不足之处:
1、复习前面内容,没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内容由老师代替了。
2、导课设置的问题开放性较大,学生回答效果不太好。
3、学生较沉闷,未能积极配合,课堂气氛不太好。
小结:
经济史的内容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不易理解,整节课看来学生较沉默,在导课环节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这节课如果用上册学过的江南经济发展、人口南迁等有关史料引入,效果可能会更好。本节课教学条理清晰,小结时学生自己总结巩固,效果还可以。本节课学生未能积极配合,启发时间较长,导致没有时间进行课堂练习,有点不足。今后还要认真研究学情,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学生学有所得。
《经济重心的南移》属于经济史的范畴,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而且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对于“经济重心”这一抽象概念更是难以理解,我在教学设计上本着化繁为简的原则,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在导入环节上,我采取了图片导入法,以现代的中国地图导入,同时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并设置问题:同学们对于现在中国南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多少?换言之,总体上看,中国南方经济发达还是北方经济发达?学生大都能回答出:中国南方经济的发展优于北方。由此引入:那么在中国古代,尤其在两宋时期,南北方发展是否也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这种图片导入法是比较成功的,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让我有了如下思考: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在讲述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时,我首先从农业切入,在与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互动后,我利用PPT展示了几张图片,分别是水稻、茶叶和棉花,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而且都很踊跃的参加猜图,经过这种方式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了。
2、设置具体的历史情境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我设置了一个历史情境:假如你可以穿越,你会选择去南宋的临安城还是大唐的长安城,并说出你的理由。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十分踊跃的发言,我认为这种教学手段是十分可行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引领学生学习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专题时,我通过知识回顾,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进一步夯实基础。通过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的能力、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维护安定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通过复习“灿烂的宋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历史是具体的,是动态的;对历史的叙述也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在讲授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的活动时,要讲得真实鲜活,不仅要线索清晰,层次完整,而且离不开细节的支撑。在历史讲述中史事的细节是很重要的,讲好细节,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细节要用得好,重要的是要用在关键之处。例如讲一个历史事件,细节的运用一般是在事件的高潮处或转折处,而不是事件的背景;讲一个历史人物,细节的运用一般是在他的重要事迹中,而不是他的籍贯、出身、学历等上面。
现在流行着“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质量”这样的话,有其深刻的道理。当然,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忽略细节还不至于造成教学的失败。然而,注重细节,肯定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成功,所以值得我们的教师加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