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低年级学生具体思维为主,本教学设计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富有浓郁气息的练习,既巩固除法的认识又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以摆一摆、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
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习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创设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分汽水、分面包、分橘子、苹果、桃子、为小猴子份香蕉、为小兔分萝卜等情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分橘子时应该返回头来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操作实践
数学来源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从新课导入到最后练习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觉得数学有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并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经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并在交流、展示、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认识平均分(一)是二年级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认识平均分。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一下几个方面:
1、新课伊始,让学生分桃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语言:“你认为他说的怎样,谁比他说的更好?让学生互相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5、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五次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平均分”这个重点是强调了,但要突破还需加强。
2、“分成几份,每份几个”还需加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3、在进行例2的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接着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演示分法,最后又在课件上重演了一遍分法,这里重复太多,使学生感到厌烦,失去了兴趣。
4、对学生的回答关注度不够,提的问题要尽量简洁易懂,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准确的评价,以及详细的纠正。
5、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时,学生分学具用的时间较长,耽误了一些时间。
6、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关“平均分”的事例,学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有待于教师继续加强练习。
7、整节课下来,都是在强调“平均分”,可是现实中“平均分与不平均分”同时存在,应该让学生明白这点。
总结:这是我在三小的第一节公开课,上完课以后,我发现我很累,原来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一直是我在说,我在提问,没有花时间引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不能做到冷静的思考后再处理。这节课,至始至终都是让学生在不停地操作,从操作中体验平均分,在操作中学会表达如何表达平均分,因此,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组织能力更需要加强。
在进行了《有效教学,智慧课堂》后,学校的老师们都给予了很多的评价,让我从中认识到自己很多的不足,今后会继续努力!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在教学时,选取学生熟悉的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节课中,我并不回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听到的平均分,以及对平均分的一些感性认识,而是力求从学生的这一起点出发,让学生先说、先讲,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了自己内在的储存,形成新的信息,新的感悟,他们真切地感到生活中的数学。
2、“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的体现,我从创设现实情境入手,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在分的过程中,通过具体分的过程感受同样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操作活动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眼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滤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我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规范,表达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平均分的特点,在操作中发挥了自己聪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平均分》的时候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快看春天来了,同学们去春游,他们在分什么?接着我说:“他们需要你们的帮助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来了,“愿意”。小朋友有些按耐不住了,于是我请小组长把每组准备好的小袋子拿出来,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摆一摆、分一分。每位小朋友都非常认真地摆着,并仔细地分着。接着交流:你是怎分的?
我之所以要在课始设置分一分这一个环节,主要是希望通过动手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激起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平均分。虽然学生还不能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平均分已在他们脑中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接着往下学,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进一步抽象成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从动作开始的。实践证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富有创意的解题能力,总是在人类长期生产和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中反复不断地运用,才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计算内容,如果光靠老师单向的传授算理,虽说学生也能会算,但是其中缺少的是学生求知的过程和思维的提升。小学生都富有好奇心,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素材,他们一定会很乐意地去参与思考。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使他们手脑并用,从探索中获得新知。
“分桃子”教学反思: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平均分”。先通过2只猴子分桃子,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在学生把6个圆片分成两堆后,介绍“平均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处理练习:把6个木块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学生提出了分的方法,我紧接着又加了一问“哪一种分法属于平均分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课后和教同头课的老师交流,都认为此处加的好,对比了“平均分”和其它分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平均分”的特点。
“分苹果”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体会“平均分”和“包含除”。在教学时,先出示情境,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学生在交流了许多种分法后,再抛出问题:12个苹果,平均放3个盘子,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2盘,每盘放()个。12个苹果,平均放6盘,每盘放()个。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小组合作,交流。特别是交流其它的分法,学生想到了平均放12个盘子,每盘放1个。平均放1个盘子,每盘放12个。感到很欣喜。
在学习“12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需要几个盘子?”,学生利用学具分,再交流展示。然后全部放手,抛出问题:你还有其它不同的放法吗?用小黑板出示填空:平均每盘放()个,需要()个盘子。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活跃,想出的放法多样。我想:该引导的时候还要引导,但能放手的时候,一定要放手,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二年级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以二年级去春游,同学们正在分食物导入,让学生说要每个同学分的一样多才算公平,从而得出平均分的定义。这节课有了一个自然流畅的开始,更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要分的食物,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作为年轻老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想内时,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对重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应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重难点时要多想办法。
在做练习时,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