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锁不住的心》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现代诗。诗歌以儿童和妈妈对话的方式表达孩子热切的渴望自由,渴望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去获取知识。可是孩子们的这种渴望却受到了家人们的束缚,被无奈的关进屋里,老老实实的在《锁不住的心》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现代诗。诗歌以儿童和妈妈对话的方式表达孩子热切的渴望自由,渴望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去获取知识。可是孩子们的这种渴望却受到了家人们的束缚,被无奈的关进屋里,老老实实的在屋里看书做作业。就这样,孩子们不能亲身去大自然中玩耍,只能通过屋子里的一些日常用品来发挥想象,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就这样,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孩子们通过种种办法和大人们进行抗争,以此来唤醒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
课上,我留给学生们非常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读,从读中感悟。学生们读的非常认真,也非常的投入。文中孩子的生生倾诉已经触动了学生们一直以来压抑太多的的对家人们的不满。此时此刻,学生们仿佛把自己积压在心底的太多不满,统统的释放出来,自己感觉舒服极了。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我留给学生们发泄的机会,把自己曾经和家人之间产生的矛盾向大家说一说,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诉说和家人之间为了玩耍和学习方面的'发生不愉快。每个学生们说的都很激动,也道出了对家人这种束缚表示强烈的不满。
课后作业中,我让学生们把今天学的课文读给家长听听。还要从日记中写出对自己父母或老师要表达的建议与不满写出来。第二天我认真的看了看学生们的日记,从中有的学生写出了对老师留作业不适当表示不满,都说家庭作业太多,在学校没有活动的时间,说上学非常累厌倦了等等。了解了这些以后,我和其他老师进行了一番沟通,改进了很多以前的学习措施。尽可能留给学生们属于他们的空间和自由。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快乐的进行学习。
《锁不住的心》是冀教版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它是一首现代诗,诗歌以儿童和妈妈说心里话的方式表达了孩子的热切渴望。这堂课结束了,我了解到孩子们的心是那样的天真,看到了孩子们那充满激情的交谈,感受到了孩子们真正的心声。
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我觉得我这次教学既有成功之举,又有不足之处。
一、读中感悟。给学生们非常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读,学生们读的非常认真,投入。文中孩子的倾诉触动了学生们的情绪。学生们通过朗读仿佛把自己积压在心底的太多不满,统统的释放出来,自己感觉舒服极了。
二、由课内向生活拓展。让学生换个角度考虑问题,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着想。并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为文中的小朋友和妈妈解决问题,出谋划策。
三、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课后作业中,我让学生们仿写小诗,争当小诗人,可以写出对自己父母或老师要表达的建议与不满。
四、过分注重文本中的语言,忽视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在教学小男孩迫切的想要去看青蛙、小鸟的窝和山上的小羊时,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引导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精力去想象大自然的美好,更没有让孩子们感悟妈妈禁止小男孩去接触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时,小男孩有多么的失望和渴望。从而导致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没有被调动起来,更不用说感同身受的去理解文中孩子的心情了。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更成了一种空谈。
五、把握教材不准确。我花很长时间引导孩子对小男孩进行理解和同情,而文本还有另一个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采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达到互相理解和支持。对于这个价值观我没有过分强调导致头重脚轻。
虽然,这堂课并不成功,但它真实地再现了我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于是我有了“有过改之”决心,再加上虚心的求教和努力的实践,我一定会找到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有效的教学方法的。
《锁不住的心》是一首现代儿童诗,诗歌以儿童和妈妈说心里话的方式表达孩子热切的渴望:世界也是一本书,大自然是广阔的课堂,请不要锁住屋门,放我到大自然中去拥抱蓝天、白云,亲近小鸟、青蛙,在那里,我同样可以获得知识,获得荣誉。在讲课过程中,插入我们曾经学过的一首诗《带雨的花》,诗中的孩子偷偷地跑出家,尽情的玩,直到下雨才想起家,想起妈妈,举着送给妈妈的花,心里忐忑不安。多么相似的两个孩子,一个被关在屋里,一个偷跑出去,心却飞进大自然,他们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同时,心中也装着对父母的理解和爱。通过比较,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的矛盾是必然的,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诗句,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如本文中对反问句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接受了课例研修课的任务,感觉压力挺大,生怕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完成课例研修课的任务。但是又细细想,这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是对自己的磨练与提升。
接受任务后,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学目标,确定教给学生什么。并经过认真备课,设计教学流程、学案。对学生进行了第一课时的准备。全体研修成员一起在四四班,进行了课例研修的第一次讲课、听课。
因为不是自己班的学生,感觉不太顺手。在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提出后,学生不太积极。一下子就感觉有点蒙。接下来,研究主要问题“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时,学生自主探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汇报时感觉自己用时太多,以至于后来到下课时没能完成教学任务。总之,一堂课下来,感觉太不理想,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被调动起来,小组合作有些流于形式。
课后,研修成员对这节课进行了有效地点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裴主任指出:“感觉本节课各个环节的衔接语有些缺乏;另外,在出示知识点反复的概念时,应该在学生反复读诗,自己探究的基础上从文本概括出反复的概念,然后再次读书,进一步体会反复的作用。”马志伟老师说:“感觉在第一个问题提出后,用时太长,学生理解后就可以适时指导朗读。”王校长指出:“我认为,对于小组合作这个环节,应该是放在解决难点问题上,对于简单的问题,完全可以自己探究,直接汇报即可。”其他老师也分别就教师语言、评价语言以及时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大家各抒己见,为了研修,提出了宝贵意见。
针对大家提出的见解,课后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在环节上,增加了课前精彩一分钟“背诵课前搜集的关于童年的诗歌”,诗歌内容与故事内容属于同一个题材,为课文教学做个铺垫;设计了“自主探究”针对第一个中心问题,“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比较简单,布置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直接全班交流。省去了小组合作这个环节。对于理解文章写法这方面,设计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环节的设计。在学生自主探究基础上,小组交流,达成共识,并汇报。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期待着下次上课能带给大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