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华夏先民的图腾,龙的文化,上下八千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精神鼓舞着龙的传人不断进取,奋发开拓。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都说中国是龙的故乡,我们是龙的传人,这中间包含人们对龙的尊重、崇拜,人们借龙的精神来树立自己的民族精神。《中国龙》一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融“欣赏。评述”于一体的一节美术课。它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创造,表现的良好契机。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通过观察,认识龙的造型上的变化,以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知道龙的各部位的动物原形与象征意义,体会龙的精神。会讲出龙的各部位的象征,能自己或合作做一幅龙的绘画。通过上《中国龙》后,我的感慨万千,有惊喜,也有不足。
综合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强调学生自主,学生实践。因此,课题定好后,我和同学们一同展开了研究。我们的研究分为两条线,一条是老师研究,另一条是鼓励学生自己展开研究。我布置学生回去查阅龙的资料,尤其要注意“龙与帝王”这方面的资料。学生对这个课题非常感兴趣,回去查阅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但都是一些零散的,重复的,不成系统的。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我引导他们进行了分类,最终分为五小块内容:龙袍、龙椅、龙辇、龙在皇宫、龙与帝王的故事。我鼓励学生围绕这五部分内容自选一个主题在进行研究:搜集资料,展开讨论,谈谈感受,撰写所得。有的学生会做PPT,而且对这也很感兴趣。我鼓励他们自己制作,谁做得好,就让他在课堂进行展示,做一回小老师。学生的动力更大了,一个个都很用心。经过一轮PK,五位小老师诞生了,他们介绍龙袍),介绍龙椅,介绍龙辇),介绍龙在皇宫,介绍龙与帝王的故事。看了学生们做的PPT,我也感到震惊,没想到学生的想象力是那么丰富,展现的形式也富有创意,优美的图片有的我在网上也从没有查阅过。这真是应了一句古话:“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看来,要上好一节课,与其让老师一个人“埋头苦干”,还不如让学生们一起参与,让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实践中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整合更多的资源,还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学生主体,课堂展示。经过了一番研究与准备,接下来就是课堂展示的环节了。课堂第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龙长什么样?”另一个是“龙有哪些本领?”解决第一个问题时以谜语先导入,接着出示图片,学生看图介绍,师补充资料,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再交流,这段关于龙的本领的录像把学生都吸引住了,个个小手直举,对于龙的本领的了解也为后面帝王为什么崇拜龙,把自己当作龙的化身做了一个铺垫。第二个环节就是学生交流有关“龙与帝王”的资料。先让学生个别发言,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说说,然后请五位学生展示PPT,优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个性化的解说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眼球,同时也把同学们带入了龙与帝王的世界之中。为了进一步研究龙与帝王,课堂第三个环节,我带着学生共同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龙为什么会成为皇权的象征?二是龙纹为什么会被帝王所独占?经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帝王与王权的象征,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至此学生对龙与帝王的理解上升了更高的层次。最后一曲《龙的传人》送给学生,希望同学们了解如今龙是中国人的代表,龙代表的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这节课,五位学生展示时间约18分钟,其他学生交流资料约10分钟,老师讲解约12分钟,与其说是我上课还不如说是以学生为主体而进行的资料交流、课堂展示。
首先让全班同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为了让所有的同学都得到锻炼,应把作业分成了几组,第一组:是画龙。这组适合那些绘画能力比较强的同学;第二组:是给画好的龙添色。这一组适合色彩能力比较强的同学;第三组:用剪纸的方法剪贴龙。这一组适合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第四组:是用种子贴画。这组适合绘画能力、色彩能力较差的同学。这样设计,让所有不同程度的同学都得到了锻炼,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发挥,唯一的问题就是难于辅导。
其次,课堂氛围很好。本课不仅要达“到能抓住龙的特点,画一条栩栩如生的龙”的目标,还要让学生体会龙的精神,为我们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而自豪。
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了欣赏歌曲《龙的传人》,同学们听到歌曲后很感动。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达到了升华。下课后,同学们迟迟不愿离去。这个环节比我预想的要好。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五位学生介绍的形式过于单一,其中讲故事环节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可能学生会更感兴趣,效果也会更好些,再如学生搜集资料都是独自进行,听课老师建议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出谋划策——搜集资料,制作PPT,群体展示,这样学生参与的面就会更广一些。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龙的传人》。我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围绕“质疑、解难,读书、感悟,讨论、交流”展开教学,通过听歌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通过自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相机点拨,又突出了重点,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
在课文里边,我们对龙文化的认识仅限于一个极其粗放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龙的传人,一名教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和我一样在这一方面缺失,我要尽我所能的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龙文化。
龙文化到底包括什么内容?网络给予了我帮助,搜集来与之相关的知识,和学生一起了解了龙的起源、龙的发展、龙的传说、龙的艺术、龙的影响。仅仅了解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上的是语文课,我要借助这个载体给予学生更多语文的东西。
于是搜集了龙的诗歌、龙的词语等等与语文相关的东西让学生在手抄报里边呈现出来。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对中国的龙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也对与龙有关的知识加以了巩固,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
现在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能说上几个与龙有关的传说,都能写出十个八个龙字成语。回想我曾经对那个会讲“龙生九子各个不同、护佑平安的海龙王”是那样的崇拜,现在我的学生也都知道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了,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也就是一名普通教师内心的追求,只要能尽自己的努力教会自己的学生就行。
在《龙的传人》一文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舞龙的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欣赏,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首先让学生对龙有初步的认识。学生讲出了对龙的初步认识“威武、凶狠……”,这些情绪的表现都是真实的感受,同时也是经过大脑思维活动对本课龙的初步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欣赏各个时期的龙的图片,使学生从视觉上对龙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龙的家族方面,我通过讲解龙生九子的故事结合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本课的重点是学生对龙的造型的掌握,本课我通过欣赏—————找一找———教师示范等方面让学生掌握龙的基本造型。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有些地方对学生的提问太突兀,口头禅用的太多,语气过于平淡,没有激情,无法活跃课堂气氛,跟学生之间的互动太少,评价语言太少等等,在学生作业时,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没有很好的指出来,在最后的作业评价方面,对学生作品评价的方式不够丰富多样。
课堂上的老师语言慷慨激昂,富有感染力,在《龙的传人》的乐曲中将学生带入了情境。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而学生的这些精彩,正是来自于老师激情的感染,来自于老师巧妙的引导,来自于老师热情的'鼓励。学生跟随着王老师,朗读、感受、思考、表达,真正体现的是老师“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辉。
在这堂课中,信息技术为解决本课的难点起了很好的作用,尤其在让学生了解龙的九个特征时,将龙的八个部位与八种动物放在了一起,使学生能直观地明白它的特征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它不是人们凭空想象的,是有现实依据的。但整堂由于浏览网页交流所得占去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冲淡了对文章语言文字的感悟。最后学生身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不是十分强烈。我觉得在前面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结合观看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设计这样一个训练:我xxxxx,因为我是龙的传人,xxxxxxxxxxxx。让学生将积淀的民族自豪感化为语言文字写下来,将语文的双基训练落实到实处。
执教了《龙的传人》,感到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教材的定位应更精准。既然已经利用了网络这一平台进行教学,那么,网络应该发挥出更大的效应。学生对龙的精神的内涵理解是否只能停留在文本所呈现的层面,还是应该运用网络,进一步的拓展?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上网浏览、汇报交流过后,脑海中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人文内涵要达到这样一种理解的高度: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
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继承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然而,在本课教学中,对“龙”的精神层面的认识并没有加以升华。因而,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偏低的,或者说是单一的。
(2)语文味虽浓,但文化味不足。课堂上虽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但是这种语文味应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味”上,否则,课堂教学就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显然,本堂课的课堂上只有对文本就事论事的讨论,而没有深层次的引导感悟,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这可能是教师本身对“龙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不够。如果教学时,运用网络,能让学生充分感知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龙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塑造、龙文化对民族精神形成的作用,就能避免教学时出现的“浅尝即至”的现象。
在教学拓展阶段,笔者认为能否利用网络,让学生在“龙文化”层面上进行一种尝试性或趣味的练习,比如:交流龙的传说故事、龙的诗歌、龙的成语、龙的绘画,本地龙文化的现象等等,这样,就本课而言,教学更具针对性,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考察学生文本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究龙文化的兴趣。同时,本单元围绕“龙”这一主题有四篇课文,本文是第一课,因此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把握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本文的学习应有助于其他3篇课文的学习。
(3)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龙”并非是学生陌生的东西,“龙”的形象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牢牢抓住这一点,特别是在引入课题的时候以及第一段学习的时候,明显的受制于教材,而没有有效地组织学生,就生活中人们对“龙”的喜爱这一话题的讨论交流。与其看图片,不如出示有关龙的艺术品、生活日用品、装饰品的实物,也许更能吸引学生,也更能走进学生心理,使文本第一段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