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玉兰》教学反思5篇
一、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份个性化的阅读氛围,给予学生自主的解读时空,让学生“各取所爱”地选择文字与画面进行品读欣赏。课堂上,学生们的阅读兴致很高,产生了强烈的自主阅读内驱力,从而动态生成了许多精彩的个性化阅读观点。含羞待放的,刚刚绽放的,完全盛开的,已经凋谢的这些不同形态的广玉兰花,在不同学生的审美情感世界里,各有其惹人喜爱的一面。阅读对话中,张扬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价值取向,让学生率性而读,率性而说,在学生彼此个性化阅读对话的基础上,来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文本解读的“同化”与“顺应”,正是因为在上述教片断之中,我注重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才使得这段阅读对话显得是如此的多元与立体。
二、适时给予文本核心价值观的点拨
个性化阅读为学生们展开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广玉兰花的画卷,由于学生们的审美情感价值取向往往更侧重于含羞待放的,刚刚绽放的,完全盛开的广玉兰花,容易忽略已经凋谢的,而这一姿态的广玉兰花中所蕴含着的旺盛生命力,恰恰是本文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我在充分听取了学生们个性化的阅读对话之后,适时地给予文本核心价值的点拨——“大家对广玉兰的花是各有所好。那么,有人喜欢凋谢了的广玉兰花吗?”这一点拨既注意到尊重学生上面的种种个性化的解读,又注意到引导学生全面地审视广玉兰的花,从而对广玉兰花的不同姿态做出全方位的评判。我在此时的点拨,目的不是要学生把广玉兰的外表美和内在美对立起来,非要争个高下,而是通过点拨,看到广玉兰花的另一面,看到花中蕴含的旺盛生命力。
三、以简驭繁,把“读”字进行到底
阅读教学中,“读”的地位应该是至高无上的。阅读教学既是以“读”为出发点,同时又是以“读”为落脚点,一个“读”字贯穿着阅读过程的始终。教师若是深悟“读”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能以简驭繁,把“读”字进行到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我紧扣一个“读”字,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之中,走进广玉兰花的不同姿态之中,来欣赏画面,品味语言。一是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整体感知广玉兰花的不同形态。这里的“读”是粗放的,概括的,为接下来的精读感悟奠定基础。二是引导学生在听读中,品味语言,展开想象,建构画面,注入感情。这里的“读”是精细的,深入的,读与听、读与悟、读与说、读与想象、读与画面、读与情感交织在一起,“读”编织了一条文本解读的大网。三是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内化积累。这里的“读”是内化的,熟练的,通过读把文本中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贮存在自己的语言库中。
《广玉兰》是一篇形神兼具的优美散文。它通过描写广玉兰香幽、色美、形秀、叶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也歌颂了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广玉兰的外形美,作者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笔致细腻而活泼地表达了出来。对于花瓣的色彩和质感,作者的观察尤为细致,感触也尤为新颖。虽说“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可实际表达上作者却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广玉兰花那白中透点淡淡的青绿的颜色,玉琢冰雕之间显得柔韧而有弹性的质感,实有欲擒故纵之感,颇为精妙。怎样让学生感悟到这样表达的妙处呢?我想让学生充分地诵读之后,对着花瓣(图片或多媒体演示)也来当一回观花的作者,试着用文中的话来表达花瓣的颜色和质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情境练说中领悟,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内化文本的语言。
课文的第三小节描写花的形态,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作者写了四种不同形态:含羞待放的、刚刚绽放的、盛开的以及凋谢的,且这四种形态中有一种内在的生长联系,从未开到开过,每一个时期广玉兰花都有它独特的美。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喜欢哪一种形态的花就试着把它读好,来比一比你是不是把这一时期的美读出来了”。学生练读比读之后,再让学生试着去发现这四种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之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向大家介绍广玉兰花的形态。由读到说还可以迁移到写,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一说这种花的形态,我想学生就可以在积极的积累中把花的形态的描写方式沉淀为己有知识。
散文贵在写神。《广玉兰》一文美在写广玉兰之形外更突出了她“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而这一点,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理解这一点,需要有“形”的铺垫,在对广玉兰香幽、色美、形秀、叶趣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回到文本,认真思考。在如此美丽的花形之内还藏着她的什么品质呢?让学生自主学习,可讨论、可批注、可自读,在全班交流中再通过对开过的广玉兰花、终年常绿的叶片这些细节让学生切实感受广玉兰顽强的生命力。以这样的理解来读全文的最后一句,情感自然而然得到了升华。
《广玉兰》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六组中的第一篇课文,描写了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以及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用词生动,修辞贴切。尤其对广玉兰花、叶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问题引领,朗读感悟。
本课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希望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学课文。例如“这个小节体现了广玉兰什么特点?”“从哪几个反面体现?”……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浏览,默读,自由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发现美、表达美。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让学生充盈的心泉在画面下诗意荡漾,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二、抓重点词,品读课文。
在指导学生品味作者精致、生动的语言上,我主要采取了抓重点词的方式,如 “数世同堂”“生生不息”,如“迫不及待”“终年不败”,如“玉琢冰雕”“含羞待放”。这些词语或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或揭示文字的内涵。在理解上运用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图片展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对广玉兰理解加深了,朗读便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深情并茂的境界,真正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
三、运用媒体,创设情景。
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会在课堂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基于此,本课我选用广玉兰花开的四种形态,以及广玉兰树叶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悟文字内涵的同时进行欣赏,加深印象,拓展其想象空间。此时,学生沉醉在广玉兰的高雅洁净之中,他们这种特殊的感受是无法用其他教学方法带来的。
本课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教师引导较多,学生自学不足;没能充分实现合作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作用还没有最大化……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广玉兰》是一篇状物的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此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尤其对广玉兰花、叶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
本课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行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很美,教学仅仅是体会广玉兰的美,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想办法在学生自学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章的内涵。
“言为心声”,作者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是他对广玉兰的赞美和喜爱。为了让能学生对广玉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更为直观的印象,仅仅靠课文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由此,我让学生上网去查找关于玉兰花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使学生对玉兰花有所了解,上课也就轻松多了。
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多种朗读方式,有自由朗读,齐读,指名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默读等方法,逐步深入而有效 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随后再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去读,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让学生充盈的心泉在画面下诗意荡漾,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冰清玉洁”“玉琢冰雕”“洁净高雅”“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然后我抓住:作者两次说“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你读了这段文字后你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们一下子陷入沉思,我随即接下来说:“其实在文章中作者已经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描写出了花瓣的色彩与质感,读来如见其色,如见其质。”随后我先范读,再让学生跟着朗读,接着再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情带入文中读,彰显自己的特点,使教学达到了高潮,从大多数学生的朗读中能感觉到他们在用心读,用心体会美。真正体会“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广玉兰花的感觉。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兴趣依旧浓厚,我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去体会、去感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广玉兰的形态及喜欢的原因说出来,随即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广玉兰向自己的同桌介绍自己的形态,使学生在无意中把课文中的语句熟记在心,让学生在情境中轻松地把课文背诵出来。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常常渗透写作方法的教学,在本课中,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 “总分总”构段,拟人,比喻等手法,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美是离不开巧妙的写作手法的,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写作方法。
备课时我还关注到了课后的习题,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段落,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到作者运用语言的规律,让学生按花开姿态的顺序来学习,学完之后让其找到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试背,难点就突破了,学生当堂背出了就不难了。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努力创设和谐、融洽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达到有效课堂。
今天下午将要学习《广玉兰》一课,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正好学校里有几株广玉兰,花开得正盛,于是我布置了观察的任务。当然,为了防止学生过激的行为,我规定了只能观察,不能采摘的要求。对于观察我还作了具体的指导,具体到了花、枝、叶……上课了,当学到“广玉兰的叶背是铁锈色的绒毛”一句时。吴光泽突然举手,说:“老师,广玉兰的叶背不是铁锈色的绒毛,你瞧……”他举起了捡来的叶子,把背面展示给大家看。这一看可不得了,全班都笑起来了。原来,他用小刀把叶背的绒毛全刮去了,只留下了青绿色的叶背和清晰的叶脉。显然,这是一个恶作剧。我在短暂地停顿了几秒钟后,马上走到他的面前,举起了他的这枚叶子,笑着说:“你能说说为什么会这样吗?”他很得意又有些胆怯地说“我——用刀刮了。”我微笑着说道:“是啊,同学们,大家拿出你们找来的叶子,看一看,与课文的描写一样吗?用手摸一摸,再用鼻子嗅一嗅,再把课文中描写叶子的这句话读好。”接着我对吴光泽说:“如果老师请你给这段描写叶子的文字再加上几句,你能做到吗?大家能做到吗?”这就成了我们班这节课后的作业。
结果出现了这样一些描写:
我用手轻轻摸着这些绒毛,真细腻啊,好像是叶子给自己穿着的保暖衣……
我用刀刮去了这些铁锈色的绒毛,发现叶背是嫩绿嫩绿的,浅浅的绿色,大概这才是叶子的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