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数的排列》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在学习了 11~20 各数的基础上, 继续学习加减法, 其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重点和难点, 学生日后的加减法学习主要围绕 20 数列图和数射线展开。 因此在本课中, 让学生认识 20 数列图, 牢记 1-20 这些数在 20 数列图和数射线上的位置,掌握 2 个一数、 5 个一数等数数方法, 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1、 基于课标的知识点。 在课本第一单元中, 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 5 是 10, 对于 20 以内数的排序, 学生也已有了一些经验的积累。 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 一开始, 从 5 以内数的排序引入, 学生能够很快从 10 以后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数数。 在数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数之间的排列规律, 使学生感知从小到大数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 1, 从大到小, 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小 1, 建立数与数之间的位置的概念, 进行20 以内数的排序。 在数射线上数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由书本 P41 和练习册 P24、 25 两页的练习整合而成。 考虑到两道连线题都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 为了 能让学生轻松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特意整合在了 课堂练习中。 练习中, 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先发现题意, 同时配以计时工具, 意在培养学生正确审题、 快速完成练习的好习惯。 其中连线组成皇冠图, 又正好配合本节课“数学王国” 的.情境主题,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年级的孩子因其年龄特点, 活泼好动, 枯燥的数数对他们吸引力不够,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 更重视营造轻松欢快的氛围, 安排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 做到人人参与,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体验, 有所收获。
为了巩固学生对 20 以内数的排序及数与数之间的位置的概念, 紧接着进行了三个课堂活动
(1) 在 20 数列图上数数、
(2) 和数宝宝们一起数数、
(3) 在数射线上数数: 都说“孩子的智慧在指尖”,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又是相矛盾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 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双色片, 翻出相应的双色片等一系列体验活动, 为学生具体而形象的建立 20 数列图, 让学生在边数边摆双色片的过程中, 直观理解 2 个一数、 5 个一数。 学生在第一单元中已经知道两个 5 是10, 在十几就是十和几中知道两个 10 是 20, 因此先从 5 开始, 5 个一数, 由浅入深, 再到每次大 2、 每次小 2, 意在为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年级的孩子思想集中的时间短, 和数宝宝们一起数数安排在课堂中间时段,让学生动一动, 帮助学生更认真的学习下半节课的知识内容。 同时,“报数”、“起立” 等活动, 要求全体同学思想集中, 全员参与, 意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开口和体验的机会, 为学生直观建立 20 以内数的排列。
3、 基于知识点的思维拓展。 拓展练习中, 通过对 20 以内数的排序认识, 寻求找规律填数的一般方法, 即相邻的两个数相差多少, 则每次相应的发生变化。 习题设计由易到难, 其中第三题为开放题, 答案不唯一, 意在发散学生思维, 鼓励答案多样化。 以同桌互动形式展开, 培养学生纠错并及时改正的良好学习习惯。 思维拓展作为一座桥梁, 它既是已有知识的延伸, 又是后续学习方法的渗透。因此, 思维拓展题不能简单的选取难题、 或是将后期知识点提前学。
本课的思维拓展题: 找规律填数()() 12()(), 在基于课标的基础上, 让孩子们借助 20数列图, 探索不同的规律, 同时渗透数学学习的有序思考方法, 每次大 1、 大 2、大 3、 大 4 或每次小 1、 小 2、 小 3、 小 4, 把共 8 种方法填完整。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考习惯, 为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期课改注重课堂的及时评价和评价的有效性。
在各个体验环节中, 让学生为自己的表现奖励自己五角星, 并在课堂总结时, 回顾每颗星所代表的新本领。既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又让学生整理总结了 本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持续延伸。 综上所述, 整堂课较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课上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有趣味的练习形式, 让学生动手又动口, 让学生去经历、 体验、 感悟, 在探索的过程形成自已对数学的理解, 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已的想法。 但由于时间的有限, 让学生讨论得还不够充分, 彻底。 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是我要提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