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对于教学一些景色的文章,我特别喜欢运用课件,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从学生那种充满欢喜的表情,学生一定爱上这庐山的云雾了!而且有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哇!真美啊!”
庐山的云雾有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课文的重点也是这2个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绘的庐山的云雾的姿态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云是会动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看天上的云也会觉得它特别像一个动物,这段的云雾特点是瞬息万变,说明云雾变化速度之快及变化的种类很多,我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观察会今天的云(幸好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把学生从课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学生观察完后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有的说云雾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有的说像一条龙……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被打开,课堂也特别活跃。
本篇课文用了许多优美词语,语言形象生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朗读指导,希望学生能把对美好事物的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近日,我面向本校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庐山的云雾》,全班师生收获颇多。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并通过事先收集的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的特点的。如: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教师同时参与学生交流,做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画简笔画,展示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大家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等语句加以文中的饿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庐山的云雾》是我面向本校老师上的一堂公开课,前来听课的老师有20人之多,还包括学校的领导。这阵容真的是久违了,尽管事先我是做了准备的,但还是难免心理紧张。开始上课时,我几乎进入不了这个角色中,课堂上的一些小教学环节,我随意的删减和增加,结果有时候出现了一点语无伦次之感。后来的课堂上竟然还出现了一点电脑的小故障,这些都不是我上课前所能预料到的。一堂课就是在我这样的紧张和出错中结束的。
课后,想想这堂课,真的是一堂不完美的课,或者说确实出现了很多小差错,也引起了我的一点思考。
1、文中的一个字音混淆。“瀑布”的“瀑”的读音,我把“pò”和“pù”混淆了,另外,学生在读“系(jì)腰带”时,个别学生也把这个多音字读成了“xì”的读音,我也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都是我自身的素养不够扎实所引起,以后还必须加强这一点。
2、课件运用出现了偏差。上到课快接近尾声时,突然电脑出现了一点小故障,这是我从来没有碰到的事,可我却不会当场处理,导致还有几个课件播放程序播放不出来,课堂环节也就到那出现了一点偏差。这时的我真的是心慌乱万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我该做怎样的调整呢?我一边上,一边调整着我的教学机智。这一事件告诉了我,事先我应该多考虑一些的,更应该把上课的基本功练过硬些,尽管我的年龄告诉我不再是个青年教师,有些技能确实不如年轻的老师,就有如那个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我确实无法和年轻老师相比。但有一点,我很清楚,年轻教师,年老的教师,我们都是教师,我们的职责是一样的,对孩子应尽的义务是一样的,我不能亏待我的学生。所以,我也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不断提高自己,而不能对自己放松要求来做事。
3、最后的总结语中,我提到“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庐山很美,这儿还曾发生过一个美丽的故事,那是由郭凯明和张喻演的《庐山之恋》,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宋代的苏轼游览了庐山后都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时,我看见底下听课的老师在笑,我猜测他们一定是由我说的那《庐山之恋》引起的联想了。这是个爱情故事,跟三年级的孩子提及,似乎不适合。课后,我证实了一下,果不出我所想,老师们的“笑”确实因此而起。课后,有的老师还提醒我说,那儿不该这样设计。关于这一点,我真的有点自己的想法。谈到爱情的话题,我们难道就一定要在课堂上保持缄默吗?或者说避开这话题一概而不论吗?何况我也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去故事梗概这内容啊。记得有一次,我在让学生课外延伸时拓展了这样一练习题:写出带有“月”字的成语。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里就有“花好月圆”,“花前月下”等词语,这些词语也跟儿女谈情说爱有着关联。事后我还曾与学生闲聊问及他们是否真懂这些词语的意思,从孩子们的回答中,他们也并非一无所知的。难道理解这些词语,我们一定要放在一个适合他们的年龄段吗?其实,在我看来,有些东西的教育是可以潜移默化的,而不必要到了某个阶段才拿出来大张旗鼓的说教。一般的来说,孩子们都有好奇心理,有些成人的话题,你越不想让他知道,他越想去窥视,结果就因为小孩的幼稚而闹出了一些不堪,甚至未成年就做下了无知的事造成终生的遗憾。我更佩服在内蒙古开设的性课堂教育课,虽只是尝试,最起码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这个意识,对孩子加强性教育也成了孩子接受教育的一个课程。而在我们看来,这可能是冒大不违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有些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的,只要对孩子无害,都是可以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