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设计原则
教学计划在设计的时候有什么原则?怎么样写的呢?注意什么呢?看看下面的教学计划的设计原则吧!
1系统性原则
教学目标设计要从系统论的角度整体上把握目标要求。一方面应从“新课程总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线索进行相互联系、衔接分析;另一方面,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再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设计,但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2]。因此,系统性原则还要求必须使它们形成协调和自然的目标体系。
2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制订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目标,又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适当的提高要求,制订出有一定弹性的教学目标体系,使全体学生都能充分地发展。二是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领域的目标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要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促进其情感体验,帮助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是教学目标要体现开放性与多样性,以便识别和挖掘学生的各种智力潜能,培养其多元的智力结构。比如有的同学主要运用的是视觉——空间智力,有的则侧重于逻辑——数学智力的运用。这种智力多元性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也必须体现其多元性,使具有不同智力体现的学生在同一空间获得合理的发展。
3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意其实现的可能性。各要点的教学目标不一定都能达到最高层次,通常应该选择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能促进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层次要求。较高层次教学目标可以考虑设计成动态的、相互联系的若干中间目标,使目标具有发展性。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可能都包含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但通常情况下由于受知识本身以及学生实际和学习环境所限,一节课要实现所有的目标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优先选择既重要又具有关键性、迫切性的目标作为主干,对其他目标做出妥善的调整和安排。从知识的记忆目标到理解与运用目标,再到发展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情感体验目标等,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特别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类领域的目标不能急于一时,需要制订一个比较长远的计划逐步完成。
4 差异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资源。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针对这种差异制定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通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传统教育理念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有多高,而现代教育理念则更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学习化学理论,有的学生擅长化学实验,而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等。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应该具有甄别性,通过有限的学校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找到一条比较适合他的发展方向,其意义将远远超过化学教学本身。
5 操作性原则
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才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生活阅历、兴趣、习惯等,把教学目标具体化,能引导师生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价。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包含两方面要求:其一,教学目标能表明可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其二,教学目标能表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衡量条件与标准。一个好的目标体系,实际上已蕴涵了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标准。所以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该准确地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评价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