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的习俗及禁忌

阿林

寒露节气习俗

1、芝麻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在北京,与芝麻有关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热门货,如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

黑芝麻熬成的芝麻糊,再加上一些冰糖,每天早晚喝一次,可以有效减少肺部的刺激感,同时还可以滋润呼吸道,消除呼吸道壁上附着的痰液,这样很快就可以润肺止咳,连呼吸都觉得非常顺畅,秋季咳嗽的人不妨试试这个妙方吧。

2、吃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3、饮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寒露的禁忌

1、适时添衣,脚不外露

谚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秋冬季交替时节,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尽量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对于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秋季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一条很好养身之道,而“一场秋雨一场凉”,提醒我们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秋天早晚凉意甚浓要多穿些衣服。另外,秋季腹泻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2、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3、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4、忌刮风和霜冻

寒露时节,对于农作物来说最忌刮风。寒露刮风,地里的庄稼会遭殃。根据其天气特点,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种是干冷型寒露风,以晴冷、干燥为特点,日平均气温比较低。白天日照多、太阳辐射强、气温高,而夜间气温低,受冷空气南下影响,相对湿度小。低温干燥会影响晚稻正常抽穗、扬花、灌浆,形成空壳粒,降低结实率,甚至出现“包颈穗”等现象,稻谷产量将会大幅度下降。

另一种是湿冷型寒露风,以低温阴雨、少日照为特点。连日的低温阴雨和光照不足,使晚稻生长受阻、颖壳闭合、花药不能开裂、无法授粉,不利于晚稻的光合作用,影响晚稻抽穗、开花、灌浆,形成空秕粒。民间有谚语云:“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形象地指出了寒露风的较大危害。有的地区寒露时忌霜冻,“寒露有霜,晚谷受伤”,即下霜会冻伤晚秋即将收割的稻谷。

寒露节气的天气特点

气温降得快

气温降得快是寒露节气的一个特点。一场较强的冷空气带来的秋风、秋雨过后,温度下降8℃、10℃已较常见。不过,风雨天气大多维持时间不长(华西地区除外),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

平均气温分布差异大

10月份,我国平均气温分布的地域差别明显。在华南,平均温度大多数地区在22℃以上,海南更高,在25℃以上,还没有走出夏季;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20℃之间,东北南部、华北、黄淮在8-16℃之间,而此时西北的部分地区、东北中北部的平均温度已经到了8℃以下。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区平均温度甚至在0℃以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