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传统食物有哪些
1、饺子:招财进宝
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2、鸡:有计
除夕一桌丰盛的团年饭桌上,自然少不了鸡。除夕晚上吃年夜饭,在许多地方开席时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鸡,因为寓意吉利。年菜必须有一只鸡在餐桌上,因为“吃鸡起家”。广州本地客家人拜神还要用鸡鹅做“头生”,都会选“走地鸡”,喻求生生猛猛。
为了减少脂肪和卡路里的摄入,在烹饪前还是烹饪后去皮。其实,在鸡皮和鸡肉之间有一层薄膜,它在保持肉质水分的同时也防止了脂肪的外溢。因此,如有必要,应该在烹饪后才将鸡肉去皮,这样不仅可减少脂肪摄入,还保证了鸡肉味道的鲜美。
3、猪脷:大吉大利
猪脷代表着一年都大吉大利,所以猪脷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被老街坊抢着来买的!
4、鱼:年年有余
因为中国传统有年年有余(鱼)的说法,所以鱼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鲤鱼,鲤同“礼”谐音,过年吃鲤鱼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鲫鱼,鲫同“吉”谐音,过年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鲢鱼,鲢同“连”谐音,过年吃鲢鱼连年有余。
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意头,您可以除夕两条鱼,年夜饭吃一条,大年初一吃一条,就是连年有余。如果制作一条的话,年夜饭吃终端,大年初一吃头尾,这样就是连年有余,有头鱼尾。
5、蚝豉:好市
华南的年夜饭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蚝豉,也称“蛎干”,牡蛎(也称蚝)肉的干制品,是广东人民春节必食的菜肴。蚝豉是补钙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丰富,由于钙被体内吸收时需要磷的帮助,所以有利于钙的吸收。
6、虾:哈哈笑
广州人喜欢吃海鲜,虾在过年都会是一个吉祥菜式,白灼虾、炸虾等,因为虾寓意着每天都哈哈笑,笑哈哈。过年一道虾,每年笑哈哈,开开心心。
7、芹菜:勤快
年夜饭不止是一家的团聚和对来年的'美好期待,也是教育孩子的一次机会,长年菜中的芹菜,“芹”与“勤”谐音,教育小孩子要勤劳,只有勤劳才能获得美好的生活。
8、猪手:发财就手
猪手,可以焖猪手,也可以发菜猪手,也可以花生猪手等等,吃法很多,因为猪手寓意着发财就手,做什么都会顺顺利利,就手发财,干什么也都会发财就手。所以这道菜式也是广州街坊最喜欢的一道吉祥菜!
9、生菜:生财
生菜读起来与“生财”谐音,讨个口彩,是过年必备的蔬菜。上面再摆一把金灿灿的油炸馓子,便是“金条生财”了。
10、腐竹:富足
腐竹寓意“富足”,也是除夕不可少的一道菜。我们都知道腐竹是黄豆的衍生物。专家指出,腐竹与黄豆相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营养价值也更丰富,因此经常吃一些腐竹,是很好的饮食习惯。
11、烧肉:红红火火
烧肉本来就很受老广们的欢迎,皮脆肉香。广州人喜欢在年夜饭的时候有这道菜是因为烧肉寓意着红皮赤壮,寓意着你每天都红红火火,是一个很好的意头菜来的。
12、年糕:年年高
过年要准备年糕,是表示喜庆。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除夕的由来
除夕,即岁除之夜,和新的一年首尾相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是新岁了,所以俗称除夕。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前的一天用击鼓的方式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除夕虽然经常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有可能是十二月二十九,但无论是哪一天,它都是阴历年的最后一天。
而“除夕”的来历,有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上长着长长的触角,特别的凶猛,十分可怕,经常吃掉村里的牲畜而且还会伤害人命。村里的人们扶老携幼一起逃进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个孩子,这个孩子长得浓眉大眼,十分漂亮。这个孩子来到村东头,看见一个老婆婆,忙询问老婆婆大家这么慌张的原因。老婆婆很无奈的告诉孩子夕又要来捣乱了,那孩子笑了,对老婆婆说:“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给撵走”。老婆婆答应了这个孩子之后便上山避难去了。
晚上很快就要到来了。“夕”闯进了空空的村子。发现村里村东头的老婆婆家,门口贴着大红纸,屋里灯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睁大了眼睛怒视着老婆婆家,然后就扑了过去。快到门口的时候,院子里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爆炸声,“夕”吓得胆颤心惊,再也不敢出来捣乱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后来,慢慢的,红色的贴纸和爆炸声渐渐演变成了人们过年贴的春联和放鞭炮的习俗。
虽然除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是以长江为分界线,北方和南方过年的习俗差异却不大相同。
北方的除夕夜,一家欢聚一堂,过完年吃年夜饭,长辈们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子时时刻,鞭炮齐鸣,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了高潮,小辈们按照次序给长辈们拜年,然后亲朋好友互相道贺。
北方人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中,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饺子”和“交子”谐音,有着辞旧迎新之意。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代传下来的;在除夕夜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包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枣子、栗子和肉馅等,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内。这也是北方人的除夕夜至关重要的环节。
而南方人就不一样了,在南方除夕夜的年夜饭必不可少的的就是汤圆和年糕,象征着“阖家团圆”“节节高升”。年糕谐音“年高”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它饱含着吉祥之意,过年吃年糕就寓意着年年高,表达了在新春之际大家对于新的一年的期待和一份美好的祝愿。
除夕为什么不能回娘家
在古代,如果已经出嫁的女儿在除夕夜回到父母的家里,那么夫家这边就会被人指责。而且娘家人也会被牵连,邻居会认为这家的女儿“吃里扒外”,故而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就尽量在男方家过年。按照以前的说法,女方入住夫家后,与原来的家庭就成了“亲戚”关系,举个例子,以前如果是姓李的女子嫁给张家,成为了张家的家庭成员,自此就叫“张李氏”,原来的“李”姓,嫁人之后却成了副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当女方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后,去“亲戚”家就不可能太随便,更何况大年三十,是一家团圆的日子,还是需要讲究一下的。
这个习俗源自哪里呢?这里有一个传说可供参考,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儿,下嫁给驸马欧阳伦,但是一直没有出过皇宫。马皇后劝说公主应该去夫家过年,但是到了初一那天,安庆公主又回来了。然后朱元璋就说,我皇帝是人,普通百姓也是,你初一的时候就应该先给婆婆拜年,不应该先跑回来。你老实的在家里待一天,到明天再过来给我拜年。就这样形成风俗习惯流传下来了,寓意不能一直向着娘家,应多为男方家庭考虑一些,促进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