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情课文主要内容
《田园诗情》以优美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下面我们来看看田园诗情课文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田园诗情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
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自由驰骋。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的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田园诗情》的文本解读
写在前面:
早在9月29日,林特就带领工作室成员前往浦口铁小参加区际联片教学研讨,遗憾的是因为学校事务冲突未能前往学习,错过了聆听王世贵老师《田园诗情》的第一次教学,更错过了林特“有效对话,言意兼得”的精彩讲座。今日下午前往信大附小,参加沿江区2010年新教师培训暨名师工作室之课例研讨活动,听到了王老师在前一次授课基础上修改之后再执教的《田园诗情》,学习了林特“追寻教学的.三重境界”,多少弥补了一些遗憾。
《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我没有教过,以前也没有听过他人执教,自己更没有做过深入的思考。前日接到林特参与研讨的作业,诚惶诚恐。但是为了与大家切磋自己的思想,我认真学习了课文,学习了诸位老师对王老师第一次教学的剖析,收获很多。
至于这篇课文,如何开展“有效对话”,不敢多说,因为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我只想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与大家做个交流。希望林特与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一、读题
《田园诗情》,题目本身就让人充满遐想。
先不急着读文,读题后闭上眼睛想一想,脑海中出现什么?田园诗——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成大的“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陆游的“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一首首歌咏田园生活的诗,一幅幅描绘乡村山野的画、一段段依恋自然风光的情,很自然地在我们脑海中跳跃。这是中国古代的田园诗。那么,这篇课文写的是哪里的田园诗呢?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田园风光?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带着这样的疑问,将目光转向文章的内容。
二、读文
初读课文,感觉这是一篇描写荷兰牧场风光的散文,有水,有花,有牛羊家畜,有牧民的生活,行文散漫自如,但又紧密围绕荷兰是“牧场之国”展开,真应了那句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细细咀嚼,感觉这更是一首诗,一首荷兰牧场的现代诗,一首现代西欧的田园诗。
文章共七个自然段,以“总分总”段式描写了荷兰是“牧场之国”。分写部分就是几幅动静结合、色彩鲜明的画——奶牛图、骏马图、家畜图、挤奶图、沉睡图。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阅读、想象、再创作。
读,要读出画面的特点——奶牛是安静的,即便有跑前跑后的牛犊,这是一种美妙与安宁;骏马是自由的,辽阔的原野任它们驰骋,这是一种任性与释放;家畜是安闲的,它们欣赏这属于自己的王国,这是一种幸福与祥和;挤奶是寂静的,偶尔的汽笛有着“鸟鸣山更幽”的味道,这是一种和谐的宁静;沉睡中的一切是平静的,这平静蕴藏着黎明后的生机勃勃,这是生命的萌动。
想象与再创作是阅读这篇课文必不可少的内容。荷兰是造就画家的圣地,梵·高、蒙德里安、伦勃朗等著名画家都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产生创作的灵感。阅读每一段落,都可以创作一幅精美的油画。共同的背景是那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镶嵌其间,纵横交错的运河将其与外界相连。不同的是那背景上的主角儿。朗读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文字变成画面,再用画面来丰富文字的内容。比如第三自然段“骏马图”,学生朗读后要能在眼前浮现出成群的、剽悍的、飞奔的骏马,要能想象出那些骏马自信、富有、自由的神情,就连那鬃毛也随风飞舞!要能读出这群自由王国的主人对原野的征服与依恋。
这样的异国风光固然美丽,但是教师的解读绝对不能代替学生的感悟。教师需要通过图片等资料的补充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也许,学生还能悟出一些教师没有解读到的东西。
三、再读题
读文之后,再来读题。解决最初的疑问:这是一首怎样的诗?诗中蕴含了怎样的情?可以从整体把握,也可以局部思考。可以说,这是一首描绘牧场风光的诗,是一首安宁祥和的田园诗,是一首生机勃勃的牧场诗,是一首天人合一的自然诗,是一首富足美好的和谐诗……诗中饱含着对牧场的钟情神往,对牧场上奶牛、骏马、家畜的喜爱,对荷兰风光的赞美,对悠闲安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讴歌。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这份田园诗情,很赞同林特“觅词寻句,散文改诗”的结课设计。林特在“凤凰语文”上已经有了非常具体的介绍,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