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概括

王明刚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最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

  《西游记》一百回,大致分三部分。

  前七回中写石产仙猴、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主要是写西天取经的保护人孙悟空的非凡出身和神通广大的本领,突出体现了全书战斗性的主题,也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孙悟空原系破石而生的美猴王,无父无母。他纵身一跳,在那水帘洞火铁板桥下发现了一个“洞天福地”,领着群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在生活。他又只身泛海,访师求道,学得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这才向龙宫索得宝盔金箍棒,去冥府硬勾掉生死簿上名。孙猴子打乱了“三界”的秩序,龙王、阎王上告天廷。玉帝“遣将擒拿”不成,又来“降旨招安”,封了他个“齐天大圣”,任做天廷“弼(bì)马瘟”,进行欺骗,反被孙悟空识破诡计,一叛再叛,先后放了天马,偷吃了蟠园的所有成熟仙桃,吃光了老君的仙丹,被擒获之后又炼就火眼金星,可惜最终斗不过如来的“无边佛法”,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苦渡了五百年的艰难岁月,直至伴随唐僧西天取经。

  第八回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主要介绍了取经的缘起和取经集团中其他四名成员的出身经历,是两个主要部分的衔接和过渡。

  第十三回到一百回,西天取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怪,到西天成了“正果”,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共四十一个故事。在西天取经的全部旅途中,历经宝象、乌鸡、车迟、西梁、祭赛、朱紫、比丘、灭法、天竺等九国和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均属天竺国)三个地方,这些是人间的国度;又战胜了白虎岭的白骨精、黑松林的黄袍怪、平顶山的金银角大王、号山火云洞的圣婴大王(红孩儿)、黑水河的鼍龙、通天河的灵感大王、金兜山的独角犀大王、解阳山的如意真仙、假司空六耳猕猴、火焰山的罗刹女和牛魔王、木仙庵的草木之怪、小雷音的黄眉老佛、七色山的蛇精、盘丝洞的蜘蛛精、黄花观的百眼魔君、驼岭的青毛狮、黄牙老象和云程万里鹏、隐雾山的南山大王和隐空山的地涌夫人;还经历了一场误会:与五庄观的镇元大仙斗了一番。

  需要指出的是,唐僧师徒在人间国度所遭逢的磨难,除灭法国,凤仙郡、寇员外等少数几处外,都与妖魔有直接间接的关系。在乌鸡国,与青毛狮子精斗;在车迟国,与虎力、鹿力、羊力大仙斗;在西梁女国,与毒敌山琵琶洞的蝎子精斗;在祭赛国,与万圣龙王斗、九头驸马斗;在朱紫国,与麒麟山的赛太岁斗;在比丘国,与清华洞的白鹿精斗;在金平府,与青龙山的犀牛精斗;最后,在天竺国与蟾宫下凡的玉兔精斗。总之,在唐僧师徒西行途中所遭逢的全部磨难之中有百分之九十是由妖魔造成的;只有少数,如稀柿衕、荆棘岭之类是自然力所造成的和其他性质的磨难。这样,后八十八回的主题自然就归结到为民除害这一点上,因而也仍然是积极乐观的。

  神话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方式与其他小说是有显著区别的。它采取现实生活的矛盾作小说题材,不但经过典型化,而且经过抽象化。正如高尔基说过:“神话是一种虚构”,并且是“依据假想的逻辑加以推想”。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还有夸父逐日、羿射九日,精卫填海等。

  【作者简介】

  作者生平:吴承恩(约1504—1582),明朝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阳山(今江苏淮安)人。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剧的基础上,创作了举世瞩目的神话小说《西游记》。这是中国古代小说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充满了奇情幻想。

  【历史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神话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方式与其他小说是有显著区别的。它采取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作典型化的处理,并且经过抽象化。高尔基说:神话是一种虚构 ,并且是 依据假想的逻辑加以推理。因此,在神话中,矛盾的双方往往都是幻想化的、抽象化的,诸如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残暴与善良、无私和贪婪、骄傲与谦逊等这些抽象的东西就构成了神话的基本矛盾。

  《西游记》共一百回,是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的,前七回是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八十八回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中间五回写有关唐僧出世的情节,这只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西游记》的思想内容体现在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主题和其社会意义上,以及孙悟空的形象上。

  孙悟空 大闹天宫 是《西游记》中最精彩的部分。孙悟空原为东胜神州海东傲来国花果山的天产石猴,无父无母,他一出生就眼运金光,射冲斗府 ,与 狼虫为伴,虎豹为群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由于他勇敢地发现了水帘洞,被尊奉为王。为求长生不老,他浮海远游,寻师访道,学得七十二般变化和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修成了与天同寿的真功果。他先闹龙宫,强索如意金箍棒,使动如意棒,一路打出龙宫。又大闹阴曹地府,勾掉了阎王处的生死簿上的名籍,终于超越了自然规律的束缚。这一美妙的设想,体现了人民在灾难深重中企图解脱的愿望。接着孙悟空由于不了解内情,做了弼马瘟 ,当他明白时, 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 回去后他竖起了 齐天大圣的旗帜,以后孙悟空在打败了李天王的十万天兵后,又接受了降旨招受,反叛的孙悟空一叛再叛,从太上老君的丹炉里跳将出来, 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甚至公开地对如来佛说: 常言道:'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扰,永不清平。 但孙悟空斗不过如来的 无边佛法 ,被如来五指化成的五行山轻轻地压住 ,从此孙悟空 饥吃铁丸 ,渴饮铜汁,苦渡了五百余年的艰难岁月。

  一方面是 妖界 英雄孙悟空的不断觉醒、成长。孙悟空反对束缚,要求自由,蔑视传统,否定权威,敢作敢为,天不怕地不怕,大闹天宫是其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他也有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朦胧到觉醒的过程,到了失败的前夕,他才彻底地提出反抗天庭,企图夺取天庭的最高要求。另一方面,与孙悟空相对立的玉皇大帝的天宫方面,这里虽然是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 的神仙世界,但这里有等级森严的神权制度:有神权统治者——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又有维持天宫秩序的刑场和各类机构的 国家机器;有各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宫礼仪和法律制度。

  这些正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神话中的再现,投影式地反映出人民的反抗斗争,赞颂了反封建正统,反皇权尊严的叛道思想。在厂卫横行、民不聊生的嘉靖时期,孙悟空代表了反压迫的正义力量,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这无疑给人们以意味深长的启示,同时于黑暗中也给人一线光明。但孙悟空最后还是被压在五行山下,大闹天宫仍以失败而告终,这寓言般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历史悲剧的命运。

  从十三回到一百回,写孙悟空皈依佛法,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从而作品转入了另一个主题。

  唐僧西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并以此为线索。唐僧收取了三个徒弟,又收了白龙马,然后师徒四人,跋山涉水,共赴西天。作者描写他们战胜困难,与妖魔鬼怪作斗争的精神。在西行途中,他们所遇到的全部磨难,90%由妖魔制造出来,他们的斗争,不仅仅为了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也隐含着为民除害的意思。这些妖魔鬼怪不仅是危害人民的自然力的化身,同时还象征着封建社会邪恶的势力,而且他们与神佛的关系非常微妙,有是天宫神仙下凡或以后修成正果 的,如黄袍怪和观音菩萨身边的散财童子红孩儿;有是天宫神佛无意中走失的坐骑、侍从,如黄眉老佛即为弥勒佛的童儿,赛太岁为观音坐下的青毛吼;有为神佛故意纵放的坐骑、侍从,如奉佛旨差来的 乌鸡国假国王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他们是为了考验唐僧师徒的虔心;有本与孙悟空有关系的,如曾是结拜兄弟的牛魔王;……作者大量地塑造了这些神魔的形象,说明有作者自己的创作意图;作者把恶劣的行为和品质赋予了这些妖魔鬼怪,他们嗜杀成性,抢劫掠夺,霸占一方,无耻,玩弄阴谋,他们是危害社会的恶势力的象征,作者借他们来影射明代横行霸道的权臣。圣婴大王红孩儿怪,把周围山神土地勒索得披一片,挂一片 ,小妖又讨 常例钱 ,当孙悟空问山上有多少妖精时,山神土地哭诉道: 只有得一个妖精,把我们头也摩光了,弄得我们少香没纸,血食全无,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还吃得有多少妖精哩!通天河的金鱼妖每年要吃一对童男童女,否则就降灾,使百姓不得安生。作者借这些由动植物幻化而来的妖魔,构成了一幅明中叶时期的百丑图,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豪强横行,官府敲剥的社会现实,以及花样繁多的赋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那么为何上天不去惩罚这些妖魔鬼怪,并且有的名为考验唐僧师徒,实际上也为害人民的妖魔被放下天来,他们的罪恶行径受到了神佛的纵容?为何佛法无边 的我佛如来不去用五行山压住这些妖魔鬼怪?况且悟空打死的各种妖怪,都是些没有后台的野怪,最有意思的是孙悟空大战牛魔王时,即将得胜,各种神佛不请自来,一反前例,纷纷为其说情,争着把他收上天去?作者写出了大多数妖魔怪都与神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描写,也隐晦曲折地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上下勾结,互相包庇,残害人民的黑暗现实。

  作品在揭露现实的腐朽、政治黑暗的同时,还对道教进行了嘲讽,对道士也进行了抨击,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明世宗极好道教,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被封为真人 ,官至礼部尚书,方士擅权, 干扰政事,牵引群邪 ,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作品特意安排下九个人间国度,写了许多作恶多端的道士,其中没有一个是好道士,如乌鸡国道士夺位,车迟国佞道灭佛,比丘国妖道惑乱。车迟国把和尚捉来给道士做苦力,平民拿一个和尚,赏银五十两,官吏拿一个,高升三级,因而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难脱。这些描写影射了道士的妖言惑政,带有明显的规劝意味。

  大闹天宫重在表现对传统势力的反抗;取经故事重在对理想光明的追求。他们没有矛盾,体现了《西游记》的双重主题,统一于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两个故事所共有的正义性之中,统一于孙悟空这个形象之中。《西游记》最大的思想价值,在于作者塑造了神话英雄孙悟空,在于孙悟空形象所体现的社会意义。

  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一言以蔽之性格:反抗。反抗尊严的皇权,反抗对自由的禁锢,反抗思想束博和反抗传统势力的压制,他随意捣乱天宫社会秩序 的造反行为,和 皇帝轮流做 的造反思想,是对天宫的威严、永恒、至高无上、君临一切的权威的挑战。孙悟空大闹阴曹地府, 弄神通,打绝九幽鬼使 ,由闹地狱发展到闹天宫,当他第一次朝见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天帝 时,他竟 挺身在旁,且不答礼。他藐视一切权威,要求的是自由,放纵的是个性,这一切与神话世界中天堂的制度、礼仪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羁縻束缚与反羁縻束缚的尖锐对立,必然导致孙悟空与天庭的最后决战。虽孙悟空失败了,但他反抗传统势力,冲决天庭罗网,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却没有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他在闹天宫时,指东打西,所向无故,挡者披靡的赫赫战功长留天地间,并且天宫大战中天庭的虚弱、残忍、外强中干和欺瞒哄骗的真面目,暴露无遗。君临天庭、无尚尊严的玉皇大帝,原来也只是懦弱无能之徒,面对困境时束手无策,嘴里喊道:这厮这等,这等,……如何处治? ,连以后孙悟空皈依了佛门之后,只要他筋斗打到南天门,诸神仙便心里打鼓,七上八下,既疑又惧, 生怕这猴头又来生事! 这样的腐朽无能,给予读者的应是对战斗的渴望而不是失败的消沉。

  在西天取经途中,作品更多地表现孙悟空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表现他不仅与大闹天宫时一样勇于战斗,而且更加善于战斗,他对邪恶势力嫉之如仇、除之务尽的品质,使他的名字对妖魔鬼来说即格杀勿论。作者在西天取经途中,其形象是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但作者透过表面的变化,突出了他不变的性格——桀骜不驯。

  孙悟空与妖魔的斗争,不光凭神通,还凭 心比比干多一窍 的机智聪明。在濒临绝境时,他总是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使柳暗花明,绝处逢生。

  他从不气馁,失败了再干,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绝不会在失败中消沉。

  如他变成瞌睡虫,满天飞舞,他变成牛魔王,让铁扇公主欣然捧上芭蕉扇,他变成九尾狐狸,使金角银角大王一齐跪倒在他的面前;他好几次运用钻肠入肚的方法反败为胜,如狮魔张口来吞,他在狮魔肚中跌四平,踢飞脚 , 打秋千,竖蜻蜒。他与妖精斗争越久,经验越丰富。他与妖魔的战斗,顽强不屈,一往而前,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敢,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当红孩儿捏紧拳头,口吐三昧真火 ,烧得他九死一生时,他依然抖擞精神,强行索战;小雷音群神被擒,他却孤军深入,仍旧与恶魔相斗。

  孙悟空嫉恶如仇,除恶务尽。他虽然心高气傲,禁不住别人用激将法激励他去冲锋陷阵,但将 之所以能 激 ,还是因为将的正直的品质。在驼罗庄,猪八戒曾说: 你看他惹祸,听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预先就唱个诺! 这正显示了孙悟空的这种品质。

  但《西游记》在思想内容方面也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取经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活动,作品中仍然把西天取经作为一项正义的事业来加以歌颂,因而在作品中有不少赞颂佛祖功德无量、法力无边、因果报应等宿命论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西游记》也只是 宗教中的那些反宗教现象 ,所以,每当悟空与唐僧发生矛盾时,总是有佛来打圆场,有佛来开导批评孙悟空;每当悟空除一方难时,神佛总是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又如九九八十一难,此为定数,一定少不得。为了调和儒道佛,作品还宣扬 三教归一 的思想。八十一难中,也有硬拼强凑的痕迹。连孙悟空的性格也起了相应的变化,尤其到西天之时,一向桀骜不驯的悟空,此时对佛,对玉帝表现了少有的虔诚,以至于他存有人有善念,天必从之 的信条。

  最后需指出:《西游记》里存在着道理自道理,故事自故事,文章自文章三者平行的倾向,因此造成了内容上一定程度的混乱。小说的情节和议论各自为政,对有些人物有时褒有时贬,时而挪揄,时而赞扬,这样也易使人歪曲《西游记》的主题和其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