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学习误区:初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误区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但是,我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合作学习往往会流于形式,实效不大。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我经过近三年学习、实践、观察,就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看法。
一、目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课堂表面的热闹就是“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把没有一定思维深度问题拿来小组合作,常常出现教室里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是一种形式主义。
(二)时间安排不恰当
在课堂实践中,一部分老师由于既想着教学进度,又想着要在课堂中实现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屁股一转就组成学习小组,小组未能形成一个有效搭配的整体,就急急开始讨论,学生其实根本就来不及思考,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一般来说,教师所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师课堂调控不够
在现行的合作教学,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简单地把同桌学生或前后学生分成小组,不关注合作小组中成员的搭配问题,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自由讨论,认为这就是合作学习。没有对学生的交流作指导,也没有时刻监控学生的交流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使得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开小差。有的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不明确,导致各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导致有的小组成员讨论与课堂不相关的问题,搞笑玩乐。这样的合作学习,使得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费时多,成效微。
(四)“合作学习”变成了教师与优等生的合作
在“合作学习”时,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师是“主角”,优生是最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合作学习确实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学困生就成了听众,他们往往越过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同时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不自觉的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五)没有合作价值的“合作学习”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平台。然而,所要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合作需要的实质。才会有合作学习的价值。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时,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见解。然而遗憾的是,有些数学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不是很多。大多数讨论的问题,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需要合作的形式问题。合作学习只求形式,忽视了实质。
(六)教师评价单一
教师的评价没有面向全体。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只夸小组的代言人,不关注程度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正向作用。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限定于标准答案,不接纳问题的多解性。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这也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个误区。
二、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知识学习的需要,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今后工作的需要。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产生疑惑、研究结果多样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等等,教师为其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一种交流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质疑、释疑。
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认识和学生同伴交流互助并共同获取认知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有时不全面、不深刻,靠个人的能力又不能很好地解决,这时就需要调动集体的智慧,让学生把积极的感悟、认识和同伴交流,通过信息互换激发出更多的观点,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愉悦和成就感。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有效的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利于小组成员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合作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
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有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
如果教师为了赶进度,安排几分钟的合作就草草收场,这种合作学习,会培养学生一种半途而废的不良学习习惯,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发挥不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通过猜想、验证等途径来解决。不是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进行合理的分组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就是说学习小组是有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家庭背景搭配等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每小组一般4~6人。
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轮流当或竞选。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组长可以轮流当或竞选。初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对全体学生进行小组长培训,如教给他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内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等。
(四)适时引导,参与调控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的展开。教师要及时的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却场”,控制“过热场”,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教师还要参与学习讨论,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的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给学生一些探索思路,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五)全面评价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小组反馈的信息,及时加以调控,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作为一线教师,必须重视合作学习的价值,除了明白合作学习是作为有效学习的一种策略外,更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有效合作学习方面下功夫,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教学内容为落脚点,以学生发展为本,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更加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