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前一定要做对5件事励志
还没到40岁?恭喜你。你还有时间来及早规划,让存钱真正变成一条不归路。对大部分人来说,人到中年时收入一般达到顶峰,财富增长和事业发展都遇到瓶颈,随后就是下坡路。20岁比拼体力、30岁比拼脑力、40岁比拼财力,只有提前按进度完成理财事,人生的发球权才可掌握在自己手上,有钱有闲爽过后半生。
40岁的中年人,正处于一生的顶点,事业有所成、人生有所悟,上有高堂可膝下尽孝,下有儿女可传承血脉,正是精力和经验曲线双双走高的人生黄金期。可惜春风得意时又有多少人会考虑到,顶点之后就是下行了?
俗话说20岁比拼体力,30岁比拼脑力,40岁比拼财力,等到40岁时再来规划就已经迟了。30岁时,你还可以安慰自己,那只是时尚杂志、报纸吓人的文章,可是真到40岁关卡,想想未来面临经济放缓、生活成本加大、钱越来不值钱、职业发展上行受限,会不会觉得焦虑不安?所以,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时还不满40,那真是要恭喜你,从现在做起,按照进度完成我们告诉你的这些理财事,就可以握住人生的发球权了。
而这些理财事的最核心一点,就是要有源源不断的被动性收入。
人到中年,还把未来的命运仅押宝在上,太危险。不论是薪水还是奖金,这些都叫做“主动收入”,就是要上班才有,但给多给少得要看老板心情;“被动收入”则是不上班也会自动源源流入,赚多赚少是看自己的能耐。因此要想在后半生有钱有闲,不为生计而焦虑万分,就得在40岁前做对一些事。马拉松赛全长42.195公里,主办单位会在中途设立一个折返点,提醒选手已经完成一半的里程。40岁,就像是人生的折返点,过了折返点,很多人生的主动权就不在自己手上了。
40岁的人生警讯
我国男性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0岁,但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目前的平均退休年龄是51.2岁,也就是说过40岁大关后,你就得有心理准备了,可能职场寿命只剩10年左右!51.2岁只是平均值,并不表示你一定能做到这个年龄,要是中途失业,实在是非常让人心酸。相信看过影片《合伙人》的职场人都对里面Phill的遭遇心有戚戚,快60的他被公司炒了,说了一句残忍至极的话:最惨的是,(你失业了,但)世界不会就此停下来。
警讯1:生涯已过黄金期
警讯2:生理状态开始走下坡路
根据医学调查显示,我国国民40岁后身体机能呈明显下降趋势。40岁被认为是身体衰老的拐点,尤其是40至45岁这个年龄段,是人体机能下降最快的,被称为“四零现象”.中国性学会此前一项调查结果也表明,与上世纪80年代末相比,男性的更年期症状提前了20年,在40岁左右的男性身上就已经出现。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也显示:40岁以上的男性,50%患有性功能障碍和前列腺增生。而按照生物学的观点,人体的生理机能从30至35岁就开始走下坡路,心、肺、肌肉、骨骼等以每年0.5%~1.5%的速度在衰退,四十不惑的这些人,同时承担着来自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较重。因此40岁就成为健康的一个拐点。
警讯3:中年危机的最高峰
根据去年英国的一份调查显示,相比其他年龄群的英国成年人,35岁以上、40岁出头的英国人最不快乐,因为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抑郁。这项对2004名成年人进行的调查发现,无论哪个年龄群,金钱忧虑和失业都是造成人们与其生活伴侣关系紧张的最大问题,而沟通问题、长时间工作和家务分工也会给家庭关系带来压力。这份调查不值得惊讶的地方在于,在面对养老、养小、养房、养车等多项开销攀上顶峰的40岁人来说,年轻的憧憬与已经远去,未来的生活还要面临检阅摊牌,现实与精神的双重夹击,不快乐指数当然破表。
40岁前一定要做对的5件事
40岁之前,到底有哪些事情一定要做?综合专家意见,依序要做的5件事是:查自己的帐→存财商、存资本→买自住房→买够医疗保险→储存现金流资产。
1.查自己的帐:计算财产净值与退休金
2.存财商、存资本:两个动作同等重要,要同时进行
3.买自住房:最重要的核心资产
4.买医疗保险:愈晚买愈贵
5.存现金流资产:股息与租金优先存
这5件事必须循序渐进,前面4件事都做完后,才能高枕无忧进行第5件事储存可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就是“被动收入”,当被动收入源源不绝时,你可以选择继续上班,当成兴趣或做公益,或者开始悠游人生。
对职场人士来说,退休后至少已经拥有一种现金流社保,若未来能够逐步将结余转去投资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比如房产租金、存款利息等,再加上既有累积的退休金,就能打造自己的3金人生或5金人生;愈多金,下半生就愈安稳。
第一件事:盘点2本帐及退休金
每个上班族都有两本帐,一本是收支帐,一本是资产负债帐,你理,或者不理,它都跟着你,所以要尽早正视,尽早善用它们。
查收支帐,其实说白了就是“节俭”,别嫌老套,唯有把现在手中的一块钱留下,它才有机会帮你赚回10块钱。股神很早就发现,如果把金钱变成资本,资本自己会帮主人工作,对他来说,今天手中的1块钱会是未来的10块钱,所以他不浪费任何1块钱。在把钱花掉之前,我们可以用《富足人生》书中建议的'方法,算算看自己的薪水,到底是用多少生命能量换来的?
生命能量=(月薪上班衍生所有花费)/(每月上班工时+上班衍生的所有时间)
假设月薪15000元,扣掉社保医保个人所得税,每月平均通勤费、餐饮费、置装费、娱乐费后,实拿9000元,若每月上班200小时+上班衍生时间100小时=300小时,则每小时的生命能量是9000元/300小时=30元/小时。去KTV唱次歌花掉3000元,代表要花掉你100个小时的生命能量去换取。
查资产负债帐,当你从第一本帐中挤出结余,接下来还要将结余转入第二本帐中,储存有价值的资产,何谓资产?能自动产生现金,流向你口袋,才叫做资产。不断推陈出新的3C产品或衣服算不算资产呢?“资产”是“未来要能产生经济利益”,像消费类的数码产品,升级换代快到爆,显然不是资产。
查退休金帐,则是为了看看自己退休时能领多少钱,提早弥补不足的金额,要是想光靠社保就退休,那只能是一个结果,就是顿顿稀粥。
致富方程式,简单讲就是用每月收支帐的结余,去买可以增值或稳定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再用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加上新的结余去买更多可以生钱的资产。资产累积愈多现金流就愈多,被动收入就能不断地水涨船高。
第二件事:存资本加存财商
存自己第一桶金与建立自己现金的小水坝的方法, 就是先付钱给自己:收入储蓄=支出。一定不能大手大脚用完了,余下的才拿去储蓄,而是先要有储蓄定额,余下的才是支出。理财专家告诉我们,要想不花钱,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没钱花!提早存足100万,可以轻松滚出两百万的退休金,只要找到年化报酬超过5%的标的,每年就能轻松有10万元的进账,加上社保和其他被动收入,确保你后半生的生活质量。
所谓财商,就是理财智商, 财商领域浩瀚,但最精髓的财商是“反人性”与“耐心”,千万记得,先理好自己的口袋与脑袋,再去投资理财。长期的耐心等待,是投资理财致富的先决条件,尤其通过理财致富,所需的耐心不是短暂的几个月或几年,而是需要二三十年。很多人投资常犯的错误是半途而废,遇到微利时期就灰心,干脆卖掉股票、房产,完全离开了股市房市,殊不知,缺乏耐心与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难有成就的。
第三件事:买自住房并尽快还完房贷
买自住房的好处是,稳定家庭生活,对工作更投入,强迫储蓄??帮房东养房不如帮自己存房,价值波动相对较低,以房养老,可以在自宅终老。提前还款,省息并非最大的动力,许多人相信随着通货膨胀,贷款年限越长越划算。殊不知背债是理财的大敌,尤其是自住房是消费性资产,越早结束这种消费投入,能帮助你越早将结余投入到积累资本上。
第四件事:趁年轻逐步买够医疗保险
年纪越大买医疗保险保费越贵,核保越严。当然也不是乱买,医疗保险最好占年收入1成以内,保费支出以不超过总收入10%为宜,因为保险并不需要一次性配置完毕,以后随年龄增加、收入增加和家庭情况变化,再逐步补充完善。但是随着年龄增大,身体情况可能会改变,面临的核保风险也会增加,保费也越来越贵,因此应当从年轻时就考虑给自己配置一份基础的意外险和健康险。
医疗险的优先购买顺序为:意外医疗险﹥重大疾病险﹥住院费用及补贴﹥寿险
优先配置一份意外险,是为了防范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意外情况。作为一类基础性险种,意外险属于消费型险种,价格也相对便宜,可以保障意外造成的身故或残疾,及意外发生时需要到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报销和补贴。平均每年花500元以内的费用投保意外险就够了,可以保障到20~30万元的身故或残疾保额,加全年最高30000元左右的意外医疗保障。
长期重疾险一般为20年缴费,平均每年保费大约为3000元,一旦遭遇重大疾病时可一次性得到一笔不小的治疗费。同时,这类保险还具有“有病治病,没病养老”的意义,老年时如果仍然平安健康,这笔钱可以得到增值并用于养老。此外,你还可在重疾主险后附加上住院费用和住院补贴等保障,每年只需多消费几百元的保费即可获得约5000元/次的住院费用和每天100元左右的住院补贴等。但这类保险均属于消费型险种,不具有返还功能。
寿险则是以防万一,加大身故方面保障,万一不幸,家人可一次性得到一笔生活备用金。现在虽然看起来年轻,身体好,但须知重大疾病已年轻化,如今空气污染、食品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就业压力太大,风险无所不在,为了避免万一重病给家里带来巨大经济压力,每个人在年轻时就都要做一个准备:假如真的那么倒霉呢?
第五件事:储存现金流资产
优质的高股息股票与房租收入,长期稳赚不赔,可以优先考虑,当然优质的高股息股票也要在低位用好价钱买入,才能长期安稳地期待现金流入袋。至于租金,必须扣掉房贷、税金后还有结余,也就是有正现金流的才是好屋。
俗话说20岁比拼体力,30岁比拼脑力,40岁比拼财力,等到40岁时再来规划就已经迟了。
年纪越大买医疗保险保费越贵,核保越严。当然也不是乱买,医疗保险最好占年收入1成以内,保费支出以不超过总收入10%为宜,因为保险并不需要一次性配置完毕,以后随年龄增加、收入增加和家庭情况变化,再逐步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