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并不是天才人物,他的智商不过中等。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读书的时候,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曾国藩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虽然曾国藩秀才考了九年,但一旦开窍之后。后边的路就越来越顺。4年后中了进士,而其早早中了秀才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没有出来一个。他总结自身经验说,自己得益于基础打得好,所以“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
既然天性钝拙,那么曾国藩就充分发挥自己钝拙的长处。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他一生成功,正是得益于“笨拙”精神。
他创建湘军、选拔将领,专挑不善言辞的“乡气”之人,盖其敦实淳朴、少浮滑之气。他甚至讨厌那些“善说话”的人:“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惑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混淆是非。”故湘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他招募士兵,也专要“朴实少心窍”的山民。因此湘军的作风与八旗兵完全不同。彻底根绝了兵痞油滑之气。为“洪杨一役”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别人占我便宜,断不肯我占他人便宜”正是因为具有这种质朴的为人处事方式,曾国藩一生朋友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