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茶-经典美文
人都说浮生若茶,殊不知茶中所蕴含的真谛。人生中充满了喜怒哀乐,充满了悲欢离合,而茶既含有隐士的清高又有对世俗的超脱。茶文化中的儒之正、佛之和、道之清、茶自身之雅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人生又怎能与茶相喻呢?一年四季的更迭消长掩饰了人生浮华的外表,唯有幽幽茶香传递着人生红尘外的世界。
自古以来,禅是一枝花,禅茶不分家,禅中所蕴含的哲理以一种更为具体的形式表现为茶。一杯在手,香飘满室,清汤绿水,栩栩如生。茶中所飘散出来的茶香不仅让我们忘怀尘世,更让我们无欲无求。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之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及天下泰平这大概就是茶道吧!
《金刚经》中有两句著名的偈子,一句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又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即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巧妙地把它们比喻成了梦幻、泡影、电。一生苦苦追求的东西到头来一场虚空,心在红尘中渐渐老去,梦在红尘中化成了蝶,随风消散的是你的模样,留在你身边的只有冰冷的绝望,唯有缕缕茶香填补了心灵的空白,其精其神其韵其致令你的心灵超脱于尘外。
另一句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意是如果有人把我当成形象的偶像,想祈求我保佑,这人就是行邪道了,不能见到如来。如来者非人也,而是一种形象的化身,它代表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万物的本质。如来即如其本来,而从茶中所飘散出来的不仅是纯粹的本源而且是一种对红尘的超越,是一种境界,是对生活的大彻大悟,而这种大彻大悟是我们所无法达到的。因为它不仅要求我们忘却一切私欲杂念,更要求我们忘我,做到无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赤诚的心去接纳万事万物。
成为心之师,莫已心为师。心真的能在茶香禅语中得到净化吗?心之至处,情随使然。夜深人静,一手执书一手把盏,却为何万般滋味涌上心头?辗转反侧,独卧空房,却为何诸事萦于怀抱?生于红尘,是否注定了要死于红尘?既然如此,心却为何要固执地追求自然?失意的文人们在矛盾中苦苦挣扎,在现实和理想中痛苦着。当沉默的心放弃扭转这宿命,未来变得比过去更加黯然时,他们终于叹息着去寻找清净。于是他们乘着一缕清风,带着几许幽怨去游山玩水,企图找到一处心灵的栖息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于是心有了归宿,茶香进入了心脾。
僧人与茶有着不可解说的情缘,而文人和僧人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心灵的融合,茶就成了沟通彼此的桥梁。然僧人比文人更加大彻大悟,他们不受世俗的.束缚,把一切都看得那么真那么淡,而文人注重名和利,渴望能够拥有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成就感。在跌跌撞撞的仕途上磕磕绊绊地前进,最终心被撞得生疼,梦被摔得粉碎。当希望化为失望后,生命在此刻顿悟,灵魂在瞬间升华,于是淡然一笑,手捧香茗,品酌茶香。
谁人能诠释人间的一切?谁人能读懂生命的真谛?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短暂的是生命,长存的是精神。于是,不如归去,如陶潜般逸然,似林逋般洒脱。面对青山绿水,田园景色,纵然一人独酌香茗,往昔的愁苦也会荡然无存。脱离红尘并不意味着逃离现实,而是对现实无声的抨击。梦即是真,真即是梦,梦里梦外,真真假假,又有谁能说得清呢?于是,不如放下......
疲惫地奔波于凡尘俗世的心是否还能静静地品一品香茗?是否还能静下来闲看花飞花落?远处的钟声是否还能让你想起红尘外的那缕缕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