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报答,成为理所应当美文
因为感冒引起肺炎,我住进了医院,从我进入病房那一刻起,我邻床上的一位大姐就一直哭个不停,刻意压抑着的悲恸,让身体禁不住剧烈的抖动,哀戚的哭声撕扯着所有听者的心。
有人悄悄地告诉我:她儿子为救一个男孩牺牲了,今天她刚刚知道儿子的高考成绩超出了重点线四十多分,自然悲从心起。
我心里一沉,在电视上看过报导:面对被海浪卷入水中危在旦夕的男孩,年轻人奋不顾身地跳入海浪中营救,奋力把男孩推向岸边后自己却被大海吞没。灿烂如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二十岁那年高考之后的夏天。
那个被救男孩的父母是从外地来的拾荒人,贫困落魄。但在救人最混乱的场面,他们没有带着救上来的男孩临阵脱逃,而是选择面对、担当和作证,让死去的年轻人毫无争议地成为见义勇为的英雄。
突如其来的丧子之痛,把一个母亲瞬间击毁,让她在儿子走后的二十多天里还呆在医院靠打点滴维持生命。
医生闻声而来,轻声责备陪床的'中年男人:大姐的心脏不能再受刺激了。随后,吩咐护士打镇静剂。
然而,镇定针和中年男人的宽慰也没有让那位大姐安静下来。一个就要迈进大学门槛的儿子,却像流星一样猝然间跌进了另一个世界,对于一个母亲,这样的伤悲又是什么样的药物能缓解和治疗的呢?
就在这时,中年男人附在大姐耳边低语:“儿子救的那个孩子和他父母来了。”
哭声嘎然而止,我听见大姐对中年男人说:“别让他们进来!”
我只当是大姐讨厌见到那个男孩,毕竟她的儿子是因救那个男孩而死,心里难免会对男孩充满怨恨。却见大姐踉跄着从病床上爬起来,用手理了理蓬乱的头发,用毛巾擦擦红肿的眼睛,平息一会,然后示意中年男人让门外的一家人进来。
我看得目瞪口呆,却又大惑不解。
小男孩大概七八岁,惊魂不定地躲在母亲的身后,用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围。男孩的母亲把男孩拉到大姐面前:“敏敏,这就是恩人的妈妈,来,跪下叩个头。”
大姐慌忙制止,“别吓着孩子。”
男孩的母亲一幅感激涕零的样子,小心翼翼地试探:“为救我儿子您失去了儿子,这大恩大德我们永世不忘,今后,敏敏就是您干儿子,长大后让他孝顺您!”说完,又让男孩跪地叩头。
“不行,我不能认他。”大姐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那对夫妇一下子悚在那里,不知所措。
把自己最心爱的儿子送给恩人的母亲做干儿子,这对于那对贫困夫妇也许是自己能力范围以内最好的报答了,这样一来,彼此都是个宽慰,大姐又何必冷漠得不近人情呢?
男孩的母亲似乎为了圆场,拉着小男孩搭讪,说:“你活着,是因为大哥哥牺牲了自己,你的命是大哥哥给的,所以你一定要报答恩人……”
“请不要再说下去了!”大姐打断了男孩母亲的话,长叹一声,说:“你没有明白我的苦心啊!我拒绝孩子出现在各种场合,请求媒体不要打扰孩子,无非是担心孩子受到强烈的刺激,无形中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锁,背负着恩与欠的压力前行。这根本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希望我儿子救的孩子,一点点忘记这些悲惨的经历,快快乐乐地生活,像田野里的小草,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静静地绿着,悄悄地开着。孩子没有错,以后不要再用‘因为怎样’所以‘必须怎样’这样的词来给孩子施加压力了,千万别碰痛他。如果一定要让孩子感恩,请在他长大成人之后教导他,也向那些身处危难的人施以援手吧……”
那一刻,满屋寂然,我心里涨满感动。原来,承受着巨大悲痛的心中藏着无比的慈悲和体恤。大姐嘎然而止的哭声,竭力掩藏起来的痛苦,拒绝认干亲的绝决态度,都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善良和仁慈。在承受着无以复加的痛苦的同时,英雄的母亲还是想到了被救人父母的苦楚以及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见过在被救者面前逞威的死者家属,也听过受到恩惠却割断恩义的脐带转瞬消失的被救者,此刻我却感受到了灾难中熠熠闪光的人性。
英雄母亲承受苦难的坚韧、高贵的姿态,让我相信:有一种爱真的可以超越生死,传递、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