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心来说话美文

李盛

静下心来说话美文

  朋友老卢来电话,问晚上是否在家,说要来聊天。

  太太有些疑惑:“是要来家里吗?”

  我觉得太太问得有点莫名其妙,但转眼又一想,问的也不是没道理,这年头谁还到家里聊天啊?

  不过这次老卢就是来家里。他在单位上遇到了不痛快,难怪不愿意在外面见面。

  客厅里只有我们俩,他无拘无束地讲给我听,指名道姓,没有任何掩饰,也没有半点顾忌,说到激动处,站起来挥手掐腰,偶尔还带两句粗话。

  其实,他那些不痛快许多是误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给分析了一番,又开导了一阵,他似乎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心情大好。离别时说,这样的聊天心里好痛快。

  我也同感。

  现在人和人之间似乎很难静下心来聊天,也很难处在一起说点知心话。人们好像都很忙,凑在一起,哪怕是兄弟姊妹、父母,几句礼节性的称呼之后,便开始经营自己的“私密世界”。手机捧在手,要么看微信,要么查QQ,再要么忙着回复朋友圈。老人问话,“嗯嗯”“啊啊”“是吗”“可能吗”,那副心不在焉的模样让人看了实在不舒服。如果“不识时务”的老人继续问下去,接下来便是透着满不耐烦却又强压不敢发作的“等等”二字。“等等”是敷衍的代名词,这一等,可能是几分钟,几十分钟,几个小时,也可能渺无音讯,就此再无下文。至亲长辈都如此,朋友同事之间就更显得“冷漠”了。彼此之间似乎无话可说,势必要说,网络搭桥,微信、QQ系最受青睐和受用的平台。尽管有时别字连篇,有的甚至词不达意,贻笑大方,但依旧“眉来眼去”,乐在其中。

  想起多次接到这样的电话,说好久不见了,约几个好朋友一起凑个饭局聊聊天。真的入了席,喝开了,一句想听的话也听不到,一句想说的话也说不出。推杯换盏,你敬我敬,完了反复敬,等想说什么时,嘴巴已经口齿不清,结结巴巴了。下一次再说吧。真到了下一次,故伎重演。好像聚在一起除了吵吵嚷嚷,废话连篇,没有片刻安静能让人说点“正经”话,就是得空可以说,也全被俗气的场面搅了,根本没心情。

  想起了儿时,那年月生活条件艰苦,普遍没有家电,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邻居们最大的乐趣是凑在一起聊天。静谧的.夜晚,安静的大院,细声慢语,心平气和,老人跟老人,孩子跟孩子,有工作的跟上班族,问或也会有交叉。今天说了,明天接上,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题,聊不够的内容。没有距离感,也没有秘密可言,邻居们像是一个大家庭,不同姓氏,不同家族,不同职业,不同状态,却共同编织着相同的愿望:在沟通和交流中建立淳朴的感情。令人扼腕的是,现在很难再有这样的场面了,洁净的住宅,宽敞的小区,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方便顺畅的通讯工具,与昔日相比,天翻地覆。然而,许多人却变得心不在焉,唯我独尊,天马行空,邻居之间要么形同陌路人,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应付敷衍。想说的话,只能闷在心里自言自语。

  又想起了当年那些各色“说客”。同学中有人犯了“错误”,班主任立马登门找家长“告状”。挨顿打是小事,重要的是从此不敢再犯。防微杜渐,从家长里短说起,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比现在发微信打电话管用不知多少倍。工厂的师傅胜似兄长,与同事闹了别扭,有了矛盾,师傅便会出面。炕头一坐,喝杯清茶,吸支卷烟,没有大道理,没有豪言壮语,一席诚恳劝导,犹如一缕清风穿心而过,顿觉眼前一片清新。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领导,到下属家如同进朋友家。寒暄、客套一掠而过,直奔主题。有困难说困难,有要求说要求,能解决,当场应诺,解决不了回头研究。质朴的语言,亲情般的关爱,即便怨气再多,面对屈尊降贵,事必躬亲的上司,还有什么样的气不能消?

  静下心来,把该说的话说出来,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常识,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道理。人能走到今天,社会能发展到当下,不就靠着人心相通吗?遗憾,现在似乎挺難做到了。

  那一晚送走老卢,浮想联翩,感慨不已。

  隔天,老同学发来微信,约一起坐坐,聊聊。回复,喝茶可否?答复,积极响应。心中窃喜。看来期望安静聊天的大有人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此话说得是好,但还应加—句:心静出真言。浮躁之下,再发达的科技对人而言,也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