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故事:海鸥老人

黄飞

美文故事:海鸥老人

  海鸥老人孤独地躺在灵床上,像他生前的每个夜晚一样。但我知道海鸥老人是幸福的。我几乎可以感到他在离去的那一夜,从容打开所有房门,躺到单人床上时的安祥。 朋友们把自己拍摄海鸥的最好的作品,放进老人怀中。它们将伴着海鸥老人,从这一世,飞到那一世......

  我住在城郊。每天上班,如果走得早,一定会在郊区环城路上,看到一位独行的老人。他总是走在公路中间的隔离线上,任两旁车流如织,依然笔直地、一颠一颠地走着,不时对呼啸而过的车流招招手,像一位检阅三军的元帅,而这与他永远身着的那套将军呢衣服十分协调。他的下装为行者打扮,系有绑腿或是将裤子塞在长袜里,足踏一双军用胶鞋。老人的头一发未存,亮亮地反射着晨光。有时我正午路过城的另一边,竟也能见到他。依然一个人走在公路正中央,冒汗的光头在大太阳下愈发亮了。他走的线路显然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但没有谁纠正他,连交警也是一副熟视无睹的样子。看来大家都习惯了他这种走法。

  我在城市的车流人流中穿行,擦肩而过的人没一个记得住,却偏偏记住了这位老人。后来我发现,像他这样的人不只一位,虽然不像他那么瞩目,但稍一留心,便可见到,在路边、天桥下、公园的石凳上,都能见到这样一些孤独的老人,没人陪伴,没人多看他们一眼,甚至没有一条小狗挨近他们。他们每天几乎都在重复自己习惯的同样的动作。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停滞了,太阳每天都是旧的。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父亲。他

  有6个子女,四世同堂,儿孙绕膝,但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只在节假日,俩老的房间才多些热气。父亲喜欢走路,每天午饭后必得上街去逛。我们劝他改为早上出行,下午太阳太辣,容易中暑。但他总改不了,依旧在大家都躲进房间的时候出去走。哪儿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他都知道。他第一次中风是在街上,大太阳下。那天我们请俩老到家里来,坐一会他就闲不住,要到街上走。后来他打了个"的"回来,说手脚有些不灵便。偏瘫后他还老想出去走,在快失去意识的时候,竟自己收拾了洗漱用具挂在脖上,说要出远门。他终于在85岁时离开已经无法行走的躯体,独自远远地走了。

  我一直有种无法消解的内疚,因为陪父亲走得太少。如今看见独行的老人,就会想起父亲。但父亲毕竟还是有福的,他的

  6个子女和一群孙孙,没有一个是不孝的。他有很多朋友。他生性豁达,十分健谈,很少有独自一人走的时候--直到他的.老朋友都一个个先他而去。

  我们肯定不会有他那么幸运。据社会学家分析,四老人、两夫妇、一独子的"四二一综合症",将是未来中国家庭的一个最为棘手的事,而症结,就在老人问题。有人估计,到2000年时,上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20%左右,也就是说,下个世纪,在中国的街头,将有更多独行的老人,当然包括我。

  我不是老龄问题专家,甚至连对给我留下强烈印象的独行老人,也只是远远地看看。尽管我很想知道,这些老人为何独行?谁在照顾他们?......却一直没有真实地跟他们走走,聊聊。也许某一天再见不到某位独行老人的时候,我会心生惆怅,但在荒漠一样的人海里,这种惆怅又算得了什么。

  直到有一天,一位独行老人的经历,使我羞愧于这种冷漠。

  那是昆明的一个极普通的冬日,搞摄影的志雄来约我去见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每天从城郊走十来公里赶到城中的翠湖,就只为了去喂海鸥。他坚持投食,已达十年,连海鸥都认识他了。

  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就是那位我常常遇到的独行老人,很想借此机会了解一点情况。

  20xx年12月4日

  当我来到翠湖的时候,海鸥正飞得热闹。十年前,海鸥突然飞临昆明,昆明人群起投食,海鸥从此年年冬春时都来这儿度假,渐渐成为昆明一景。闹市中的翠湖公园,是老人常去的地方,也是海鸥聚集的景点。如是十余年,海鸥年年飞临昆明,给灰色城市带来野外的新鲜感觉,为忙得麻木的人增添了许多美好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