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桥的经典美文

李盛

凤仙桥的经典美文

  凤仙六岁死了爹,跟着娘过着苦日子,日子一天一天地过,苦一天一天地吃。转眼间,凤仙长大了,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人虽生在穷苦的家里,模样却长得俊俏。娘看着姑娘长大了,自然很是喜欢,背地里却又老是叹气。

  自从凤仙爹死了,本就不好的光景就变得更加恓惶了。娘俩煎煎熬熬地过了这么多年,现在姑娘大了,到了找婆家的时候了,应该早点让凤仙离开这个家,再不能跟自己过这样的苦日子了。娘就在心里帮凤仙做盘算:凤仙人长得不错,虽然不认识书本上的字,却也聪明伶俐,知礼懂事,本来应该找个好人家,应该找个好夫婿,鲜鲜亮亮地过个好日子,哎,就是生的地方错了,偏偏生在他们这个穷家里,就不大会攀上什么好婆家了。

  凤仙家住的这个穷山沟,没有几家能过上好日子。大山一座连一座,把外面的世界隔得老远老远,方圆几个村子里能过上好点日子的就几家子,那还是因为他们家男人胆子大,到山外头闯荡了,做了点小买卖,经常从山外捎些稀罕东西,家里人穿戴就跟别人不同了。有的人家就干脆搬走了,离开了这个穷山沟。

  和凤仙同一个村子的一个小伙子叫大松,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现在长得扎扎实实,爹妈好歹又让他在一位老先生那儿读过几年书,所以大松一直有个想法,要到外面闯荡一番。可是家里也穷得很,爹妈又都身子不好,需要照顾,就没捞到出去,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想法,就是心里装着一个人,放不下。

  大松心里装着的这个人,就是凤仙。

  其实,两个穷苦的孩子早就在各自心里把对方装着了。凤仙很喜欢大松,在村里,大松处处帮着凤仙,凤仙和大松在一起感觉很安全,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在心底荡漾着,这样东西让她觉得很甜,很舒服。凤仙在心里就认定自己就是大松的媳妇了,她一天也离不开他了,尽管和大松在一起说的话不多,但是心里的话多得说不完。大松也是这样,原先把凤仙只当做个小妹妹,现在这种想法变了,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的,凤仙好像钻到他心里了,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大松心里说:到时候就把凤仙娶来做媳妇吧,省得这样牵肠挂肚的`。

  凤仙和大松彼此心照不宣,都沉浸在未来的遐想中。细心的凤仙娘却早就看到了这种苗头,虽然俩孩子在一起只是种地、采药的,时间长就成一家人了。不行啊,这咋能行哩?凤仙跟自己过了这么多年苦日子,哪能再嫁给大松哩!大松这孩子倒是不错,就是他的家哪还能让人过得下去?俩穷孩子走到一起那不是穷上加穷吗?一定得让凤仙找个好一点的人家!

  一天晌午,凤仙和大松采药累了,在一棵松树下歇息,大松就把心里的话和凤仙说了。“凤仙,”大松说,“嫁给我做媳妇吧!”阳光从树叶的间隙洒下来,照在凤仙脸上,迷迷离离的一片亮。凤仙坐在大松对面,把采药的小锄不住地在地上敲着,许久才说:“大松哥,就依你。”林中的鸟儿像是听到了什么,一下子唧唧喳喳地叫起来了。

  大松心里有个主张,他要带凤仙到外面去闯荡闯荡,在山里哪天能有出头之日呀!晚上大松就和父母说了,两位老人很赞同,并且还说山外有个做买卖的远房亲戚,到时间可以找他们先落个脚。大松也很喜欢做买卖,有个收药材的早就要带他出去,说大松是个做买卖的料子。大松这头一切都交代好了,就等凤仙回话了。

  凤仙的娘见凤仙回了家,还没等姑娘坐稳当,就迫不及待地说了一个事儿,媒人已经帮凤仙物色了一个好婆家,就是西陡岭的谢家,人家可不愁吃不愁穿的,光景和自家比那就是在天上。谢家也见到过凤仙,听说后满口就先应了。凤仙娘已经和媒人说了,既然人家都不不嫌弃咱,咱还有啥说的?凤仙听了,盯着娘的一张笑脸,半天没动,娘的脸色也就变了,指着凤仙说:“咋的?你这死丫头,你的苦日子还没过够?娘知道你喜欢大松,可是,孩子,我不能让你受一辈子苦啊!”凤仙低了头,她不会和娘吵闹、争辩的,娘不容易。“娘,”凤仙说,“这事我搁心里虑虑。”娘就起了身,笑着做饭了。

  第二天,凤仙和大松并肩坐在那棵松树下,身旁是满满两篮采好的药材,昨晚的事两人都做了交流,一时又都默然无语。“这样吧,”大松说,“我直接带你走吧,当然是偷偷地走,瞒着你娘,等我们混好了,再来看她老人家。西陡岭那家是不必想了,谢小槐人不人鬼不鬼的,我早就听说了,哪家姑娘嫁过去不得落冤枉,别说过好日子,连人的日子都过不成。你娘也穷怕了,也不管那是不是个火坑,就让你去跳?”凤仙心里根本就没去想什么谢家,她心里只有大松,别人谁也装不下。“大松哥,”凤仙说,“就依你。”

  凤仙娘还在盘算怎样把凤仙嫁到谢家,过上了怎样的好日子,她的姑娘已经和心爱的人翻过了一座一座大山,走到山外面去了。

  他们走到宽阔的平路上,一座一座大山在他们身后离得老远老远了。凤仙喘着气说:“不知娘怎样了?”大松一点没有疲惫的样子,反倒两眼放光,他大着声说:“凤仙,相信我,我们都守在父母身边一辈子不走,也过不上好日子哩!书上说父母在不远游,那又有什么用哩?我们光景好了再回去,老人家也会高兴的。”凤仙说:“我也这样想哩!”大松说:“我们就在那里住下,养个白胖儿子,我做买卖多攒点钱,再把山里三位老人都接出来!”凤仙没说话,拿手帕擦擦大松额上的汗。

  又走了几天,渐渐能望见远处有市镇的样子了。就在这时候,旁边另一条大路上熙熙攘攘涌来许许多多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很快就把他们两个人夹在其中,那些人推着撞着,乱乱嘈嘈的,凤仙一下子看不见大松到哪儿了,她听到大松在喊她,这声音却又一下子没有了,凤仙就也喊:“大松哥,大松哥!”越来越多的人很快就把她这声音也淹没了。凤仙想挤出去,找找大松,可是这股像是从天而降的人群已经把她挤在中间牢牢的,不但挤不出去,还得随他们一起向前走。当队伍走到一个高一点的地方,凤仙回头看了一下,这队伍旁边还有一些骑马的官兵,好像在抓人,有两个官兵正在绑着一个人,很像大松,凤仙喊了一声:“大松哥!”可是这声音显得那样的渺小,那样的无助,人群一下子又冲出了老远。

  当凤仙身边的人越来越少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镇子。走到镇子里,凤仙一下子觉得刚才那么多人就剩下她一个了,孤零零地,很是单薄,大松哥到哪儿了?有他在身边她什么也不会怕的。官兵抓走的那个人是不是大松哥?他们要抓他干什么?他现在又在哪儿哩?凤仙无心打量这个陌生的地方,只是漫无目的地向前走。镇子中间有一条河,把镇子分成了两半。凤仙这时就走到了河边,看见河上只有一座独木桥,桥下的河水却像是深得很,这样的桥怎么过得这样的河,然而两岸的人却在独木桥上来去自如,有的人还推着独轮车子过去。凤仙不知再向哪儿走,只好也随人走上那座独木桥,到了河对岸了。

  凤仙走到岸边一家大院门口,看见一位中年人正在给上门乞讨的人吃食,她就在心里打定主意,于是也走到了那位中年人身边,喊了声:“老爷!”中年人很和善,向院里打了一个手势,说:“姑娘也是出来逃难的?”“不是,”凤仙说,“不是,老爷,夫君和我出来投亲戚,被他们冲散了。我想在老爷家帮着干点杂活,等等他,老爷能给我一碗剩饭吃就行了。”中年人略一沉思,就对凤仙说:“好吧,正好夫人临产,得多个人伺候,就委屈姑娘在我家帮个下手吧,我会吩咐人替你寻寻你夫君的下落。”院里跑出一个提着吃食的伙计,中年人说:“柱子,带这位姑娘到院里,好生安排着。”

  转眼间,凤仙已在陈老爷家过了数月,依然没有大松的消息。陈老爷是位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如今中年得子,买卖红火,确是善有善报,当然也有烦恼的事,夫人产后不知染上何疾,看了多少郎中,终究撇下襁褓中的孩子去了。陈老爷难免悲伤一番,因日日忙于买卖,至今尚未续弦。小少爷只有让凤仙和一个奶妈照管着。凤仙模样顺眼,机灵勤快,在陈老爷家讨得上上下下的欢心。有时候,凤仙会抱着几个月大的小少爷到大门口站一会儿,看看街景,看人们一个一个从那座独木桥上走到对岸去,其实凤仙心里是念着大松,巴望大松有一天能走到她眼前来。

  就在这一天,凤仙刚抱着小少爷站到大门口,就看见走上独木桥的人里有一个像是大松,正随着人们向对岸走去。凤仙心里忽就一跳一跳的,又细细看了,真是像,凤仙就喊了一声:“大松哥。”那人似乎没听见,只是往前走。凤仙急了,追着那些人跑到河边,那个人已经走到桥中间了。凤仙又喊:“大松哥!”那人仍然没有回头,眼看快走到对岸了。凤仙于是抱着小少爷走上了独木桥,边走边喊:“大松哥,大松哥!”那人站在岸边回头朝桥上望,凤仙一眼就认出来,就是大松,大松哥真的找她来了!凤仙又急着喊:“大松哥,大松哥!”大松只看见一个抱着孩子的女子在桥上喊他,没认出是凤仙。凤仙急着往前走,没注意脚下,忽然就抱着小少爷从桥上摔下来,落到了河里。大松见状,跑上桥,又从桥上跳下去。河水深得很,大松好不容易总算把凤仙救上对岸,她怀里还死死地抱着小少爷。凤仙吐了几口水就很快醒过来了。凤仙看见面前的真是大松,大松也认出他救上来的原来是凤仙,两人一霎时悲欣交集。凤仙猛然记起怀里还抱着小少爷,“呀”地一声大叫,再去看怀里的小少爷,小少爷已经被河水闷得没气了。

  陈老爷看着跪在他面前的这一对夫妻,心如刀割,许久许久,一声长叹!凤仙泣不成声,听到陈老爷这声长叹,她抬起了头,对陈老爷说:“老爷,奴婢已经想好了,夫人不在了,小少爷也不在了,我就服侍老爷一辈子,给老爷再生一个小少爷。大松哥,你自己走吧,有缘的话就在来生了!”陈老爷又是一声长叹:“姑娘,事已至此,却又何必哩?你就跟你的夫君走吧!”凤仙又向前跪爬两步,说:“老爷,我哪儿也不去了,我走到哪里心里也不会安生,我一定要还您一个小少爷!”

  多年以后,有个商人模样的人带着一个小伙计来到了陈老爷府上,管家出来见了,商人就向他打听一个人,说几年前府上有个下人叫凤仙,现在在哪里?管家听了,“哦”了一声,告诉商人:“二夫人和老爷生了一位小少爷之后一年多就故去了,就埋在后山,二夫人心眼真好啊,府里的人没有不念叨她的,可惜就是命苦哩!”

  商人从陈府告辞,带着小伙计在街上买了些东西,奔到后山去,找到了凤仙的墓,不免祭奠了一番,尔后回到镇上住下来。不几日,就见河的两岸堆满了石料,工匠们忙着在独木桥旁边建一座石桥。

  后来桥就建好了,桥头上还刻着三个字:“凤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