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寄缅怀励志美文
励志美文:遥寄缅怀
这两天准备了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相关的资料,通过查资料知道了王孝锡烈士一些具体的革命事迹。其实,在小时候就知道他的名字,可不知道他是庆阳老区乃至甘肃省最早点燃革命星火的人,不知道他是共产党在甘肃最早的党员和革命家,也不知道他还建立了陇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他在1925年6月加入了共产党,暑假步行返乡,沿途宣传进步思想,并成立了宁县青年社,提出“改造社会,改造人生”的口号。1928年11月26日王孝锡在宁县太昌不幸被捕,12月30日在兰州英勇就义,时年仅25岁。12月29日,当王孝锡得知敌人即将对他下毒手时,视死如归,从容写下诀别诗一首:
纵有垂天翼,难脱今夜险。问苍天,何不行方便。驭飞云,驾慧船,搬我直到日月边。取来烈火千万炬,这黑暗世界,化作尘烟。出铁笼,看满腔热血,洒遍地北天南。
一夕风波路三千,把家园骨肉齐抛闪。自古英雄多磨难,岂独我今然!望爹娘,休把儿挂念;养玉体,度残年,尚有一兄三弟,足供欢颜。儿去也,莫牵连!
搜集了这么多烈士的资料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在甘肃,这样一位具有很强影响力与卓越才干的革命家竟是我们宁县太昌人;他出生于一位农民家庭,竟能考入西安国立西北大学;他还是一名学生时,竟具有较早的革命思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不但组织领导革命斗争,还具有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慷慨就义前,竟能写出这样义薄云天、气冲霄汉的诀别诗。烈士在视死如归时也触碰到心灵最柔的地方,“自古英雄多磨难,岂独我今然!”一句道出了英雄面对死亡的坦然释怀和英勇就义的坚定信念。诀别诗书写到最后,烈士的心就飞回了家,念及父母,寄托对父母家人的祝福,足以安慰烈士心怀的是父母还有四个儿子,可以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在读到最后一句“儿去也,莫牵连”时,我已满含热泪。想到烈士最后写完这句时,肯定是热洒英雄泪,不是因为软弱,是难以割舍的骨肉情亲,是世人与生俱来就已蓄满的深情,是与“英雄、勇士”的响亮称号无关的情怀。
同样,因为烈士的家乡----太昌镇曾是我念完小学、初中的地方,我也感到自豪。更让我骄傲的是,在小学五年级时,学校曾在清明节时,组织我们去祭扫王孝锡烈士墓。那天风和日丽,我们排着整体的队伍出发。我们像放出笼的小鸟一般,一路叽叽喳喳吵个不停,完全不知此行的意义何在,不知该提前酝酿怎样情怀?那时的我们只对课堂之外的一切活动感兴趣,尤其是这种飞出校门的经历,人人的好奇心极度膨胀。记得我们还准备了食物,兴高采烈地完全搞成了春游。
我们就这样兴奋地走到了目的地,一踏进陵园,只见园内松柏掩映,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再仔细看,园内荒草滋生蔓延,墓碑前的铁杆上锈迹斑斑。走近墓碑,想看清墓碑上的祭文,可惜总有一些拦路虎,读的不是很顺利,理解的也不清楚。这时,老师组织我们进行了一场劳动,主要是拔草,我们把拔下的草都抱到园外堆放,老师借来了铁锹松土,把砖头、瓦砾收拾平整,我们进行了一次彻底地扫墓。最后,老师组织了我们进行了简单的缅怀仪式。只记得,当我行少先队礼时,抬头看到了蔚蓝的`天空,低头看到了鲜艳的红领巾,再看周围多是青绿相衬,还看到花圈上的朵朵白花开成了一个大圆,一直惊叹这些颜色组合在一起多么漂亮,全然不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长眠在此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那时,我没有向烈士寄托无比崇敬、无限哀思之情,也没有发誓要继承烈士的遗愿,更没有在烈士墓前表明自己要发奋读书的决心。在排着整体的队子出陵园时,我又回头望了一眼烈士墓,看了看我们的劳动成果,想到我们走后陵园又会恢复往日的清幽。
在往回赶的路上,只感到热,一些男同学脱掉外衣披在肩上,无精打采的我们俨然成了残兵败将,只想早点回家。此刻,解读着烈士的英勇事迹,赏析着烈士的诀别诗,用凝重缅怀之情补缺那次扫墓,成就一次完整地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