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与诗歌的关系
数学与诗歌篇一:古诗词中的数学
首先,我还是想谈谈我跟数学这个科目之间故事。
在我小学的时候,盛行奥数华赛,于是,赶上流行,我也去报了奥数班。然后本来就很稀少的周末时光就又减少了很多,就泡在那个奥数的培训班。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最后时刻我还是得奖了,好歹还是为升学做了点贡献。
上初中咯,就是天天的耍,数学老师又是个女的,所以一直都是不温不火。对于一个快更年期的数学老师的莫名其妙的生气,我们都是很淡定的把数学学的很淡定。后头中考咯,发现不得行咯,还是要好好的学哈数学,跑去到一个年轻的男老师那里补课。我估计异性相吸这个也算是个理由,所以初三下半期对于初中的那几个重要题型掌握的还不错,所以中考数学还是将就的满足。
高中,嘿,运气好,遇到整个学校最有趣的数学老师。所以,这个数学就学的一点都不被动。平时对数学的积极性很高。反正高中数学就是各种题各种公式,所以经常会花相对更多的时间来做数学题,而且乐在其中。反正高考下来,相比较最满意的就是数学。
大学,有幸遇到一个好老师。不仅教会书本的数学知识,更让我觉得之前学习数学,完全是在应试,所以,就开始留心生活周围的数学。
那么接下来,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在我国古诗词中,数学的美。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艺术中,医疗中,文字中,都有数学的身影。华夏五千年悠悠历史,各种文化瑰宝更是耀眼。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无价的文化宝物。我个人觉得我们国家的古诗词是最美的!而又是能把数学运用进去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美!这就是数学在古诗词中的完美与巧妙地结合!诗与数学之间最深刻的关系莫过于数学概念或意象与诗歌的结合。
诗句中,在描写景色的诗句中,很多都是夹杂着很多数学的问题。诗词中更不乏数字美的佳句。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其中,颈联这一句,被古来今往的无数数学家和文学家一致认为是最美的数学诗句。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最美的是圆形”。为什么呢?这与圆形所固有的自然属性如对称、均衡、和谐、完善等是分不开的,而直线、角等也会有美的感觉,这与直线、角给人以
锐利、刚劲、简洁、有力之感是分不开的。
上面的诗句中,“大漠”正是数学中的平面的化身,多么洁净的.世界;“孤烟直”也正是数学中的直线的表示,多么宁静的画面;“长河”数学中的曲线;“落日圆”数学中的圆。这些数学中枯燥、简单的元素,已经被诗人化为美妙、精巧,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记得当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画出这个意境。很奇特,就这么短短的十个字,却真的让我们好像亲眼看见了无垠沙漠上的一幅景象。数学与古诗词的碰撞,火花如此惊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首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诗仙李白后两句在描写江岸两边的景色,但是山的数量再怎么多,也不会有万座啊?当时我以为仅是修辞手法,后来,发现,之所以是“万重”,那是因为,轻舟随水流行进的速度很快,所以诗人在船上,就看到的是不停经过的山脉,这一个万重,仅是两字,却展示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相似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圣杜甫的这首诗同样脍炙人口。我们知道,构成空间图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点、线、面、体”。这首诗中,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站在数学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此处表现的时空之幽远,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与平面的无限延伸有异曲同工之妙,数学美由此凸现一斑。正是由于这首诗概括了几何的四个基本要素,才构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创设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你能说这些数学符号、图形不美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这首诗中,一个“千山”,夸张写出整个空间的安静,所有山的鸟都飞走;一个“万径”,将空间的空旷之感再次突出。用文学角度的赏析,便是用两个极大的数字凸显出环境的静谧和空洞。这样的环境烘托的是,诗人的寂寞。所以说,数学用在这里,让整首诗都更深层次的显现出寂寥之感。
除了这些名扬千古的诗,还有一些状似打油诗之作,也含有一定的哲理。如唐诗《题百鸟归巢图》:“一只一只复一只,五六七八九十只,凤凰何少鸟何多?食尽人间千万石。”传说郑板桥见人赏雪吟诗,戏作:“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读来妙题横生。
再比如,以数字入诗的唐诗“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三山半落青天外”(李白)、“四边伐鼓雪海涌”(岑参)、“五湖烟水独忘机”(温庭筠)、“六年西顾空吟哦”(韩愈)、“七月七日长生殿”(白居易)、“八骏日行三万里”(李商隐)、“九重谁省谏书函”(李商隐)、“十鼓只戴数骆驼”(韩愈)、“百年都是几多时”(元稹)、“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等等,数字和
文学语言的结合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引人入胜。
我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对联同数学时有联姻: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古时候,每到过节,繁华的城镇都会有些花灯或者其他活动,猜字谜等都是将问题嵌入一两句古诗中,这种文字与数学题的结合在现在看来,是多么有趣。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
元朝时,著名数学家朱世杰的名著《四元玉鉴》中有一首诗:
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
遇店添一倍,逢友饮一斗。
店友经三处,没了壶中酒。
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
你能解开这道题么?不妨设成未知量,利用已知条件,解方程,答案就出来了。
瞧,多么有趣。
广为传颂的《秀才进京赶考》与《文君复书》,把数字用活,体现了数字别具一格的神韵美。
《秀才进京赶考》,是说明朝时有一位穷书生,历尽千辛万苦赶往京城应试,由于交通不便,赶到京城时,试期已过。经他苦苦哀求,主考官让他先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作一对联。穷书生想起自己的身世,当即一气呵成: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几十载的人生之路,通过十个数字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了。主考官一看,拍案叫绝,并把他排在榜首。
而《文君复书》说的是司马相如赴长安赶考,对送行的妻子卓文君发誓:“不高车驷马,不笔此过。”多情的卓文君听说后却深为忧虑,就叮嘱他:“男儿功名固然很重要,但也切勿为功名所缠,作茧自缚。”说完,司马相如便上路了。他到了长安,由于在家勤奋读书,终于官拜中郎将。从此,他沉湎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觉得卓文君配不上他了,于是就处心积虑想休妻,另娶名门千金。
一转眼五年时间过去了。一天卓文君暗自垂泪,忽然京城来了一名差官,交给她一封信,说司马相如大人吩咐,立等回书。卓文君接过信又惊又喜,拆开信一看,寥寥数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卓文君乃一代才女!怎会不解其意:从一到万惟独无“亿”!即是无“意”!卓文君一下子明白了,当了新贵的丈夫,已有弃她之意。于是她回信写道:一别以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又谁知五年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又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思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九月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火红偏遭阵阵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十分羞愧、内疚,良心受到了谴责,他越想越对不起这位才华出众、多情多义的妻子。后来他终于用高车驷马,亲自登门接走“糟糠”之妻卓
文君,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读上面这些诗,每个人都能明显感到,诗的意境全来自那几个数词,无论是数词的单个应用,重复引用,抑或是循环使用,看似毫无感染力的数词竟也都能表现出或寂寥,或欣然,或恬淡,或伤感的思想感情。
曾经有两位非常著名的诗人这样写道:像直线一样,爱也是倾斜的/它们自己能够相交在每个角度/但我们的爱确实是平行的/尽管无限,却永不相遇!
爱情,向来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一个名词。作者用读者都熟悉的平行线,借助数学丰富的意象,巧妙地向读者准确地传达了自己的意思。
想起我在天涯论坛上,看到的网民写的这样一首诗,来调侃数学和诗词的碰撞。那么就以这首《沁园春数学》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
《沁园春数学》
数苑飘香,千载繁荣,万世流芳。读《九章算术》,何其精彩,《几何原本》,意味深长;复变函数,概统理论,壮阔雄奇涌大江;逢盛世,趁春明日暖,好学轩昂。
难题四处飞扬,引无数英才细参详;仰枷罗华氏,煌煌群论,陈氏定理,笑傲万方;一代天骄,A*怀尔斯,求证费马破天荒;欣昂首,看数学发展,无可限量!
参考文献:
《情真意切话数学》,张景中主编,科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学术期刊,2011年第6期,张少伶《古代诗词与中学数学美》张明
数学与诗歌篇二:数学与诗歌融合
按照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人”。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数学课不再是仅传授数学知识的课堂,而且在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老师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像更加广阔。在我们的数学课上也可以把理性的知识与感性的诗歌融合在一起。将诗词的学习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探索用诗词陶冶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诗歌导入,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轻快和谐的儿歌能给人带来舒适和宁静的感觉,有了好心情,学习起来倍感轻松。堂课铃声响起时,班里传来朗朗儿歌声“铃声响,进课堂,学习用具放放好,回答问题声音响。”通过常规儿歌使学生明确上课常规要求,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学生在儿歌中自己检查自己的课前准备。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表扬儿歌,竞赛儿歌等多种儿歌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提高学习效率。如学生在正确回答问题后,可以用儿歌及时进行表扬“某某某,你真棒,你是我们的好榜样。”这样鼓励全班的同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还可以利用课中操来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
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课前准备操,
动动手,动动脚,开动脑筋勤思考,
耳要聪,目要明,文明守纪我最行,
棒!棒!棒!我真棒!争做班级的NO.1。
二、诗歌激趣,提高学习效率。
相对而言,数学几乎是枯燥的代名词。怎样使数学易于理解,为人们所喜爱,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家做出许多尝试,歌谣和口诀就是其中一种,让人们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明代程大位的《算法统宗》是一本通俗实用的数学书,也是数字入诗代表作。著名《孙子算经》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数"问题。这个算题原文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用诗歌形式,写出了数学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这首诗包含着著名的“剩余定理”。也就说,拿3除的余数乘70,加上5除的余数乘21,再加上7除的余数乘15,结果如比105多,则减105的倍数。上述问题的结果就是:(2×70)+(3×21)+(2×15)-(2×105)=23。
通过有趣、生动和充满美感的“诗题”,学生得到的将不仅是关于文字的美,诗境的美,韵律的美,而且体会了数学思想的无限延伸美,领略了数学与诗歌完美结合所带来的精神提升美和人文性的关怀。
三、诗歌巩固,增进长时记忆。
在小学阶段基本概念是教学重点,小学生机械记忆占主要地位,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而诗歌就能提高记忆水平,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因为轻松和谐的儿歌比一般的讲解容易激活大脑的接受,使儿童不易疲劳,进一步理解巩固,增强记忆能力和回忆能力。实践证明,已经编成儿歌的基本概念不容易忘却。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大月和小月的分别可以用儿歌“七前单月大,八后双月大”,“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这样的儿歌就能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诗歌总结,浓缩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儿歌作为新授知识的总结其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同时年龄特点也决定了诗歌的不同运用。低年级儿童的不随意注意占优势,而数学知识又具有抽象性,学生往往对知识不能全面掌握。教师就必须做一个简单而全面的总结。在教学“厘米的认识”后,通过1厘米的诗歌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我是1厘米》
1厘米,很淘气,仔细找,才见你。指甲盖1厘米,伸出手指比一比。
长短和我差不多,大约就是一厘米。100个我是1米,我是米的小兄弟,
物体长了别用我,要不一定累死你。
在中高年级,特别在概念教学中诗歌歌更能充分体现它的优越性,在上面提到的年月日的教学中,大月和小月的分别可以用儿歌表达,这两首短小的儿歌把本课较为繁琐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但知识点全部囊括其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提高了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诗歌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理解能力,而且诗歌对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诗歌的编排也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儿歌引进课堂要做到适度而有效,儿歌也要做到严密而科学,使儿歌发挥真正的作用。
那么,是不是说以后每节数学课都会费劲心思地去寻找一些诗歌来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来呢?我想并不是这样理解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过诗歌,并不等于每一节课都想着运用诗歌进行教学,教材进行改编。只要适时地发挥诗歌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可以为学生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