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五篇

孙小飞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原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

再比如:人教版初三几何中第93页例2和第107页例1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是一题多解不可多得的素材(AB为⊙O的直径,C为⊙O上的一点,AD和过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求证:AC平分∠DAB)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曾刊载于《中小学数学》初中(教师)版2004年第5期的案例:一位初一的老师在讲完负负得正的规则后,出了这样一道题:—3×(—4)=?,A学生的答案是“9”,老师一看:错了!于是马上请B同学回答,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2”,老师便请他讲一讲算法:……,下课后听课的老师对给出错误的答案的学生进行访谈,那位学生说:站在—3这个点上,因为乘以—4,所以要沿着数轴向相反方向移动四次,每次移三格,故答案为9。他的答案的确错了,怎么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又怎样纠正呢?如果我们的例题教学能抓住这一契机,并就此展开讨论、反思,无疑比讲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题来巩固法则要好得多,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计算是初一代数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把握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各老师在例题教学方面可谓“千方百计”。例如在上完有关幂的性质,而进入下一阶段——单项式、多项式的乘除法时,笔者就设计了如下的两个例题:

(1)请分别指出(—2)2,—22,—2-2,2-2的意义;

(2)请辨析下列各式:

①a2+a2=a4②a4÷a2=a4÷2=a2

③-a3·(-a)2=(-a)3+2=-a5

④(-a)0÷a3=0⑤(a-2)3·a=a-2+3+1=a2

解后笔者便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

(1)计算常出现哪些方面的错误?(2)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哪些?(3)怎样克服这些错误呢?同学们各抒己见,针对各种“病因”开出了有效的“方子”。实践证明,这样的例题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在计算的准确率、计算的速度两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

三、在情感体验处反思

因为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总之,解后的反思方法、规律得到了及时的小结归纳;解后的反思使我们拨开迷蒙,看清“庐山真面目”而逐渐成熟起来;在反思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在反思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分享,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对初中二年级的教学,我有这样的理解,面对学生的叛逆心理更加强烈,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模式的形势下,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适应当代学生的特点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让学生真正的佩服以至于喜欢学习你的学科。

二、善于自我提问

在教学中,应经常进行自我提问,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我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我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

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三、行动落实

如“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四、教师间需互相学习

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就象我校开展各科教师互相听课,人人参与,人人参评,这就给我们教师进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五、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通过八年级数学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二、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四、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五、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六、培养学生反思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总之,解后的反思方法、规律得到了及时的小结归纳;解后的反思使我们拨开迷蒙,看清”庐山真面目”而逐渐成熟起来;在反思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在反思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分享,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交往的快慰。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初二学生大多数是14、15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总之,初一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掌握其规律教学,更应善于引导,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真学习的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自觉学习。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下面我谈谈这学期来我对数学教学中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体会: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探索: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我这学期在数学课堂上的几种做法。

一、“趣”从“史”中来

数学知识的艰辛探索积累过程中,伴有许多动人的史实故事,闪耀着古中外数学家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光芒。教师应熟读这些史料,并机智地应用到教学中去。例如复数概念的导入,我先向学生介绍数的概念的发展史:自然数的产生、正分数的产生、负数的产生等,并向学生说明,我国是最早使用分数运算法则和正、负数加法运算法则的国家。而后,又讲古希腊数学家希勒索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被沉舟身亡的悲壮史实,讲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在他的朋友塔利亚巧解方程的基础上发现了虚数,讲虚数由发现之初被视为“虚幻”“神秘”的数,到揭开神秘的面纱而被广泛应用的漫长曲折的历程。学生听完数学史实故事后,精神振奋,兴趣倍增。综合教材讲史,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优良品德都有极好的感召力。

二、“趣”从“奇”中来

好奇心可以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新奇的材料,创设悬念的情境,使学生带着疑念的心情,产生揭开知识奥秘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前,我说:“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00元钱,但在这个月内,你必须第一天回扣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2倍,有谁愿意?”该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好奇心和兴趣,他们窃窃私语,出现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从而促使他们非常认真地投入到探求真知的学习中去。

三、“趣”从“言”中来

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形象描述抽象疑难的数学问题,定能改变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成见,使学生感到数学课乐趣无穷,耐人寻味。

例如,学生初学立体几何的一大障碍就是识图和画图,在平面内画立体图形的直观图时,锐角、钝角都可以看成直角,相交或平行的直线可以看成异面直线,这些视觉和想象的矛盾常使学生感到困惑。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可对学生说:“人都是立体的,但照片上的人像却是平面的,你能在你的照片上摸到你的鼻子的感觉吗?”学生开怀大笑,从心理上缩短了与直观图的距离。再如,《集合》中数集符号的形象识记:“山峰山谷连一起”是自然数集N;“上下皆平平整整”是整数集合Z;“做人要脚踏实地”是实数集R;“启唇摇舌说道理”是有理数集Q;“人到中年大腹便便”是复数集C。经过这样的提炼,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记起来牢固实在。

四、“趣”从“趣”中来

数学的抽象性,若能精心策划设计,往往可以开发出回味无穷的趣味性。例如:题1:甲、乙、丙、丁、戌5名学生进行某种技能比赛,决出了第1到第5名的名次。甲、乙两名参赛者去询问成绩,回答者对甲说:“很遗憾,你和乙都未拿到冠军”;对乙说,“你当然不会是最差的”。从这个回答分析,5人的名次排列共可能有多少种不同情况?题2:设想你有三只箱子,这三只箱子分别装有2条黑领带、2条白领带、1条黑领带和1条白领带。箱子上挂有说明其内容的标签——黑黑,白白,黑白。但有人换了一下标签,所以现在每只箱子上的标签都是错误的。现在允许你从任意一只箱子里一次拿一条领带,但拿时不许看箱子里面,然后根据拿出的领带判断三只箱子的内容。你最少拿几次?从哪只箱子里拿?这些题目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思维活跃开阔,做起来十分投入。

五、“趣”从“用”中来

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学生都特别感兴趣,教学应尽量多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有一种亲切感。如在讲等比数列的应用时,可举当前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例子:建设银行受托办理某单位职工集资建房贷款。贷款期限为10年,年利率为5.22%,(月利率为0.435%)。贷款的偿还采用等额均还方式,即从贷款的第一个月起,每个月都归还银行同样数目的钱,10年还清贷款的本金与利息。如果贷款P万元,那么每个月应偿还多少钱呢?事实表明,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学生津津有味,全神贯注,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趣”从“美”中来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传神的手势、直观的教具、形象的媒体和精美的板书,为学生创设优美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美的观点去感悟、理解和变通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激发兴趣,丰富想象,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应向学生呈现椭圆图形的和谐、对称美,建系取点的结构美,标准方程的简洁美等。

七、“趣”从“爱”中来

“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热的情感在升华”。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对象是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理解、信任和关爱。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精深的数学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娴熟的演算技能和高超的解题方法,而且还要具有乐教爱生的崇高的思想感情。教师站在讲台上要用期待的目的注视着学生,用高昂的情绪感染着学生,用激动的语言鼓舞着学生,用艺术的方法引导学生,把知识变成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渴望探索真理的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教师注重情感投入,将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振奋,学习上的愉悦、思想上的共鸣,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一部分同学成绩有所提高,在本学期期中考试中我所任教两个班级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